基本簡介,參賽規則,獎項設定,創辦歷史,活動項目,獎項意義,歷屆回顧,獲獎名單,第03屆(1948年),第04屆(1949年),第05屆(1950年),第06屆(1951年),第07屆(1952年),第08屆(1954年),第09屆(1956年),第10屆(1957年),第11屆(1958年),第12屆(1960年),第13屆(1962年),第14屆(1964年),第15屆(1966年),第16屆(1968年),第17屆(1970年),第18屆(1972年),第19屆(1974年),第20屆(1976年),第21屆(1978年),第22屆(1980年),第23屆(1982年),第24屆(1984年),第25屆(1986年),第26屆(1988年),第27屆(1990年),第28屆(1992年),第30屆(1994年),第31屆(1995年),第32屆(1996年),第33屆(1997年),第34屆(1998年),第35屆(1999年),第36屆(2000年),第36屆(2001年),第37屆(2002年),第38屆(2003年),第39屆(2004年),第40屆(2005年),第41屆(2006年),第42屆(2007年),第43屆(2008年),第44屆(2009年),第45屆(2010年),第46屆(2011年),第52屆(2017年),第53屆(2018年),第54屆(2019年),獲獎之最,中國獲獎,歷屆簡況,
基本簡介 1946年(第1屆)至1949年(第4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1950年(第5屆)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1959年
蘇聯 創辦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後,為了與之交替舉行,便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94年之後又改為每年一次。
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鬥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鬥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審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
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鬥爭獎、自由鬥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
每屆電影節都有30-40個國家參加,放映大量影片。電影節的主要目地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鬥爭,與不道德的影片作鬥爭。主要活動項目有:舉行評獎工作;舉行觀摩映出並召開座談會;舉辦回顧展;開辦電影市場、推銷影片。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的最高獎是“水晶地球儀獎”。其次有評審會特別獎和“利迪策玫瑰獎”。利迪策是
捷克斯洛伐克 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
導演 、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中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中國導影
謝晉 執導的影片《芙蓉鎮》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參賽規則 參賽的電影在獎項公布之前不得在捷克境內放映。每個國家的參賽名額為:故事片3部,紀錄片2部,
科教片 2部,
美術片 2部,新聞片2部(只參加會外放映的影片不受此限)。所有影片需要經過審查才能獲準放映。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開幕式 獎項設定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競賽於1948年第一次舉行。1951年開始,由國際評審會對參賽影片進行評選。而在之後的1956年,國際電影聯合會(FIAPF)將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 選為國際A級電影節。從電影節開始不久,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就是水晶地球儀獎。水晶地球儀獎的獎盃形狀經過了多次改動。最新的水晶地球儀獎的獎盃是從2000年開始啟用的。
4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開幕式 電影節競賽單元的主要獎項有:
最高獎——水晶地球儀獎(獎金$20,000)
評審會特別獎
最佳導演獎
最佳男演員獎
最佳女演員獎
紀錄片獎項有:
長度30分鐘及以下最佳紀錄片獎
長度30分鐘以上最佳紀錄片獎
每年的電影節上還會頒發“世界電影突出成就獎”
其他獎項: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鬥爭獎、自由鬥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創辦歷史 第1屆-第4屆(1946年-1949年)在
捷克斯洛伐克 的馬里安溫泉舉行。
第5屆(1950年)起改在療養地卡羅維發利舉行。
1958年以前,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每年舉行一次。
1959年蘇聯創辦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後,與之交替舉行,改為兩年一次,在6-7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
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之一。1946年二戰結束後,一群熱心於電影事業的電影人在瑪利亞溫泉和卡羅維發利兩地創辦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第一屆電影節並不是競賽性質的,共有來自7個國家的影片參展。開始幾屆電影節,為了“照顧”新生的該國電影,捷克斯洛伐克本土電影獲得了大部分獎項。之後的1948年2月,由於
捷克斯洛伐克 共產黨在捷克斯洛伐克取得了政權,電影節開始由捷克斯洛伐克國家電影部主辦。
獎盃 捷共當政後,電影節很大程度上需要為共產主義宣傳服務。以至於不管是參選影片的甄選、獎項的頒發還是參賽嘉賓的邀請都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此在之後的數十年期間,電影節的各大獎項大多為社會主義國家出品的電影所包攬。這一原則某種程度上還體現在電影節的舉辦上。從1946年到1958年期間,除1953年和1955年未舉行外,電影節一年舉行一次。而在1959年以後,由於蘇聯創辦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為了方便與之交替舉行,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改為兩年舉行一次,直至1994年重新改回為每年舉行一次。不過在這段時間裡,也有不少西方電影參與了電影節,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電影節中也出現了很多的優秀作品。
1989年的
天鵝絨革命 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在1990年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上,多部之前被禁止放映的捷克本土電影被獲準在電影節中播放。而之後幾屆中,多名國際著名電影人,特別是之前因布拉格之春被迫流亡美國的捷克著名導演米洛什·福爾曼的參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電影節的受歡迎程度和人氣。而之後幾年,參賽影片的質量日益提高,風格也日趨多元化,這些都提升了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形象,奠定了其世界優秀電影節的地位。
活動項目 電影節的最主要的項目是長片競賽。根據國際電影聯合會的規定,參加競賽的長片事先不得參加其它國際電影節。另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紀錄片競賽。電影節同時也為各國的獨立電影提供了很多放映和競賽機會。
電影節的所有活動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長片競賽(Competition of feature-length films):由報名的長片進行的競賽。所有電影之前都不得在其他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紀錄片競賽(Documentary Film Competition):由兩種紀錄片分別進行競賽。分別是長度為30分鐘內的短片和30分鐘以上的長片。
視野(Horizons):試映各個地區的新片,並播放在其他電影節上獲獎的電影。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頒獎現場 另一種視角(Another View):放映各種實驗性質以及採用非常規手法的影片。
獨立電影論壇(Forum of Independents):放映各國的獨立電影。
東方陣營(East of the West):放映前社會主義國家的電影。
捷克電影(Czech Films):回顧前一年的捷克電影。
回顧展(Retrospectives):對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影人,特殊的電影流派或時代,或按特定標準選擇的電影進行的回顧展。
獎項意義 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為和平、為人類幸福、為各國自由而鬥爭,同不道德的影片作鬥爭。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其次有評審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鬥爭獎、自由鬥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水晶地球儀獎 利迪策是
捷克斯洛伐克 的一個村莊名字,1942年德國法西斯屠殺了該村的居民並燒光全村。電影節組織者為了紀念反法西斯的勝利而設立此獎。這些獎分別授予最佳影片、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等。中國從1950年起參加並多次獲獎。這是中國最早參加的一個電影節。1988年,中國導演謝晉執導的影片《
芙蓉鎮 》在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大獎。
歷屆回顧 歷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回顧 第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9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3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4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19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3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4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29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3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4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39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3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4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7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49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50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5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第53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獲獎名單 第1-2屆
(1946-1947年)
不評獎
第03屆(1948年) 第04屆(1949年) 第05屆(1950年) 第06屆(1951年) 第07屆(1952年) 大獎:《難忘的一九一九》(蘇聯)
導演獎:塔·薩夫欽柯《烏克蘭詩人舍甫琴柯》(蘇聯)、卡洛·里扎尼《注意,強盜來》(意大得)、茲拉丹·杜多夫《婦女們的命運》(東德)
男演員獎:謝·邦達爾丘克《烏克蘭詩人舍甫琴柯》(蘇聯)、揚·保爾斯基《
最初的日子 》(波蘭)、比埃爾·弗萊斯納《法勃爾先生》(法國)
第08屆(1954年) 男演員獎:夏爾·范奈爾 《被埋葬的青春》(法國)
女演員獎:羅蘇烏拉·雷維爾斯特 《
社會中堅 》(美國)
第09屆(1956年) 男演員獎:根塞·西蒙 《台爾曼傳(下)》(東德)
女演員獎:妮鳳托娃 《自由的人們》(蘇聯)
評審會特別獎:《
深淵 》(匈牙利)、《一杯麥酒》(匈牙利)
第10屆(1957年) 大獎:《在夜幕下》(印度)、《漢尼巴爾教授》(匈牙利)、《勞動與愛情》(蘇聯)、《莉西》(東德)
導演獎:安·蒙克《鐵路上的人們》(波蘭)、烏·波加契奇 《大人和小孩》(
南斯拉夫 )
男演員獎:斯·阿爾諾布 《面向世界》(匈牙利)
女演員獎:茨·阿爾納多娃 《歷史的教訓》(
保加利亞 )
第11屆(1958年) 特等獎:《靜靜的頓河》(蘇聯)、《異母兄弟》(日本)
導演獎:羅伯特·喬托馬克 《惡魔到來之夜》(西德)
男演員獎:馬克西姆·施特拉烏赫 《列寧的故事》(蘇聯)
女演員獎:南吉斯 《我們的母親印度》(印度)
第12屆(1960年) 大獎:《謝遼沙》(蘇聯)
男演員獎:埃爾溫·格塞內克 《帶翼的人》(東德)
女演員獎:托羅克 《淘氣姑娘》(匈牙利)
評審會特別獎:《羅馬之夜》(義大利)
第13屆(1962年) 大獎:《一年中的九天》(蘇聯)
評審會特別獎:《乞食》(義大利)、《蜜味》(英國)
第14屆(1964年) 大獎:《被告》(捷克斯洛伐克)
評審會特別獎:《最好的人》(美國)
男演員獎:比埃·契斯柯夫柯連紐斯基 《口袋》(波蘭)
女演員獎:讓娜·摩洛 《女僕的日記》(法國)
第15屆(1966年) 大獎 (空缺)
評審會特別獎:《城市生活》(法國)、《官僚之死》(古巴)
男演員獎:納姆·肖鮑夫 《沙皇與將軍》(
保加利亞 )
女演員獎:杜納塔絲·潘幽奧尼斯 《誰也不想死》(蘇聯)
第16屆(1968年) 大獎: 《氣候多變的夏天》(捷克斯洛伐克)
評審會特別獎:《七月六日》(蘇聯)、《牆上的木偶》(匈牙利)
男演員獎:尼西拉·布洛杜尼柯夫 《同齡人》(蘇聯)
女演員獎:卡洛爾·霍華德 《像夜空中出現星星那樣》(英國)
第17屆(1970年) 大獎:《結晶球》(英國)
評審會特別獎:《上帝與我們共存》(義大利)、《列寧的道路》(東德)
男演員獎:馬丘·卡里爾 《風的季節》(法國)
女演員獎:納·貝洛赫沃斯其科娃 《湖畔》(蘇聯)
第18屆(1972年) 大獎:《先驅者的道路》(蘇聯)
男演員獎:朗吉特·馬利克 《採訪》(印度)
女演員獎:瑪莉·塔蘭西柯 《死氣沉沉的風景》(匈牙利)
第19屆(1974年) 大獎:《戀人曲》(蘇聯)
評審會特別獎:《黑河》(波蘭)、《進攻克布拉喬》(阿根廷)
男演員獎:安東尼奧·費朗迪斯 《是你最近的親屬嗎?》(西班牙)
第20屆(1976年) 大獎:《智利頌》(古巴)
男演員獎:吉格蒙特·馬洛諾維奇 《亞羅斯拉夫達布洛夫斯基》(波蘭)、喬治·迪尼庫 《通過帝國的廢墟》(
羅馬尼亞 )
女演員獎:希爾迪加德·內夫 《甚至獨自死去》(西德)、卡琳·施爾德 《人反對人》(東德)
第21屆(1978年) 大獎:《白比姆黑耳朵》(蘇聯)
評審會特別獎:《鄉村故事》(印度)、《一件陰謀案的解剖》(
阿爾及利亞 )
男演員獎:朱利阿諾·吉瑪 《鐵腕省長》(義大利)、彼德·法貝爾 《符利明醫生》(荷蘭)
女演員獎:瑪麗索爾 《往日的幾天》(西班牙)、瑪麗·羅絲納特 《簡單的往事》(法國)
第22屆(1980年) 大獎:《未婚妻》(東德)
男演員獎:艾爾·帕西諾 《真相》(美國)、尤里斯·皮泰亞 《歸來的兒子》(紐西蘭)
女演員獎:安達·奧尼斯 《阿拉斯塔西亞漸漸地經過》(
羅馬尼亞 )、布麗吉特·多爾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奧地利)
第23屆(1982年) 大獎:《紅鐘》(蘇聯/墨西哥)
評審會特別獎:《血腥的婚禮》(西班牙)、《終點站》(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員獎:亨利·方達 《金色池塘》(美國)、唐納德·薩瑟蘭 《跨過門檻》(加)
女演員獎:(空缺)
第24屆(1984年) 大獎:《列夫托爾斯泰》(蘇聯)
特別大獎:《荒涼貝霍夫農莊的毀滅》(
捷克斯洛伐克 )、《埃爾米魯索斯》(墨西哥)
評審會特別獎:《丹尼爾》(美國)
男演員獎:奧古斯汀·崗佐納爾斯 《腳踏車在夏天用》(西班牙)、奧姆·普里 《半真》(印度)
女演員獎:蘇蘇·皮西拉羅 《加米拉》(阿根廷)、瑪麗·科爾賓 《巴奇梅爾案件》(西德)
第25屆(1986年) 大獎:《死亡的街道》(澳大利亞)
特別大獎:《黑人製革工人》(瑞士)
評審會特別獎:《大家都愛》(
保加利亞 )、《徒勞》(匈牙利)
男演員獎:利沃尼德·費拉托夫 《契切林》(蘇聯)
國際評論家獎:《良家婦女》(中國)
攝影技術質量獎:《良家婦女》(中國)
第26屆(1988年) 主要獎:《野草》(美國)、《指甲下的刺》(匈牙利)
評審會特別獎:《探路者》(挪威)
男演員獎:列斯·塞魯克 《稻草鐘》(蘇聯)
女演員獎:
科琳娜·哈弗奇 (CorinaHarfouch) 《女演員》(東德)
第27屆(1990年) 大獎
評審會特別獎:《我們確實如此嗎?》(捷克斯洛伐克)
男演員獎:安德烈·斯默諾夫 《切諾夫》(蘇聯)
女演員獎:朱麗亞·傑克澤爾、克洛思爾德·德·貝塞爾、勞雷·馬薩 《混亂》(法國)
導演獎:雅諾茨·基喬夫斯基 《恐怖狀態》(波蘭)
第28屆(1992年) 大獎:《克拉帕喬克》(比利時/法國/西班牙)
評審會特別獎:《從前的電影》(伊朗)
男演員獎:蓋伊·皮昂 《克拉帕喬克》(比利時/法國/西班牙)
女演員獎:葉夫多基亞·傑馬諾娃 《有裂縫》(俄羅斯)
第30屆(1994年) 評審會大獎:《浮士德》、《帕克辛斯基檔案》
第31屆(1995年) 最佳男演員:Ernst-Hugo Jaregard 《醫院風雲》
評審會特別獎:《花園》
最佳紀錄片:《V zahrade 》
第32屆(1996年) 最佳導演:彼得·哥薩《神索飛天賊》
評審會特別獎:《Clara Hakedosha》
第33屆(1997年) 最佳導演:馬丁內·杜格森《注釋愛情》
評審會特別獎:《美好生活》
最佳紀錄片:《無形》、《Noel Field - Der erfundene Spion 》
第34屆(1998年) 大獎:《La Coeur au poing》
最佳導演:Charles Biname《La Coeur au poing》
最佳男演員:Olaf Linde Lubaszenko《殺死色克拉》
評審會特別獎:《全月》
第35屆(1999年) 最佳男演員:Hilmar Thate《黑夜路徑》
最佳女演員:Evelyn Kaplun 《Ha- Chaverim Shel Yana》
第36屆(2000年) 最佳女演員:瑞吉娜·卡賽《追夫四人行》
第36屆(2001年) 最佳影片:《蒙馬特爾的阿梅莉》 (法國)
最佳導演獎:Ibolya Fekete 《Chico》(匈牙利)
最佳男演員獎:斯文·沃爾特《
馬丁之歌 》(丹麥\瑞典)
最佳女演員獎:維韋卡·塞爾達爾《馬丁之歌》(丹麥\瑞典)
評審團特別獎:《Unfinished Song》(義大利)、《
青春紫羅蘭 》(墨西哥)
最佳紀錄長片:《生命四重奏》(法國)
最佳紀錄短片:《Pho》(越南\英國)
第37屆(2002年) 最佳影片:《魔鬼之年》(捷克)
評審會特別獎:卡羅莉內·林克《何處是我家》(德國)
最佳導演獎:Asghar Massombagi 《Khaled》(加)
最佳女演員獎:Ugla Egilsdottir 《The Seagull′s Laughter》(冰島)
最佳紀錄長片:《Dauhter from Yan′an》(日本)
最佳紀錄短片:《Obec B.》(捷克)
特別提及:《Devil′s Playground》(美國)、《Hunting Down an Angel or Four Passions of The Soothsayer Poet》(俄羅斯)
第38屆(2003年) 最佳影片:《對面的窗戶》(義大利/英國/土耳其/葡萄牙)
評審會特別獎:《Babusja》
最佳男演員獎:Bjrrn Kjellman 《瞧左邊,有個瑞典人》
第39屆(2004年) 最佳導演獎:Xavier Bermudez 《Leon y Olvido》(西班牙)
最佳女演員獎:格倫·利斯·邁斯特《結局》(丹麥)、
瑪爾塔·拉臘德 《Leon y Olvido》(西班牙)
最佳紀錄長片:《Svadba tisiny》
特別提及:《Niceho nelituji》(捷克)《Untertage》
第40屆(2005年) 最佳影片:克爾茲斯托夫·克勞澤《
我的尼克夫 》(波蘭)
評審會特別獎:《多么奇妙的土地》 (以色列)
最佳導演獎:克爾茲斯托夫·克勞澤《
我的尼克夫 》 (波蘭)
最佳男演員獎:盧卡·辛加萊蒂《
光天化日 》 (義大利)、尤里·加弗里爾 《多么奇妙的土地》(以色列)
最佳女演員獎:克里斯蒂娜·費爾德曼《
我的尼克夫 》(波蘭)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內):《Boza moj》 (捷克)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上):《Estamira》 (巴西)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Mad Hot Ballroom》(美國)
東西方獎:《Ragin》 (俄羅斯)
東西方獎特別提及:《Wesele》 (波蘭)
觀眾獎: 《Vie avec mon pere,La》 (加拿大)
Don Quijote獎特別提及:《
我的尼克夫 》 Maj Nikifor (波蘭)
獨立電影獎: 《Muertos,Los》 (阿根廷/法國/荷蘭/瑞士)
捷克青年評論家獎:《Parvane ha badraghe mijonand》 (捷克)
第41屆(2006年) 評審會特別獎:《Christmas Tree Upside Down》(德國)、《靚女有難》(捷克)
評審會特別提及:《This Girl Is Mine》(法國)
最佳導演獎:
約阿希姆·提爾 《the film Reprise》(挪威)
最佳男演員獎:
Andrzej Hudziak 《his role in the film Several People,Little Time》(波蘭)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內):《Views of a Retired Night Porter》(奧地利)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上):《Life in Loops》(奧地利)、《In the Pit》(墨西哥)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Other Worlds》(
斯洛伐克 /捷克)
東西方獎:《Monkeys in Winter》(保加利亞/德國)
東西方獎特別提及:《White Palms》(匈牙利)、《Tomorrow Morning》(
塞爾維亞 )
觀眾獎:《Other Worlds》(斯洛伐克/捷克)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Frozen City》(芬蘭)
第42屆(2007年) 評審會特別獎:Michael James Rowland《
幸運里程 》(澳大利亞)
評審會特別提及:《Simple Things》(俄羅斯)、《Empties》(捷克/英國/丹麥)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內):《Artel》 (俄羅斯)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上):《Lost Holiday》 (捷克)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30分鐘以內):《Theodore》 (
拉脫維亞 )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30分鐘以上):《The Mosquito Problem and Other Stories》 (
保加利亞 )
東西方獎: 《Armin》 (克羅地亞/德國/波赫)
東西方獎特別提及:《The Class》(愛莎尼亞)
觀眾獎:《Empties》(捷克/英國/丹麥)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 《Simple Things》(俄羅斯)
傑出藝術貢獻:
丹尼·德維托 (美國)、Bretislav Pojar(捷克)
歐洲電影標誌獎:《The Class》(愛莎尼亞)
第43屆(2008年) 最佳影片: 《Terribly Happy》(丹麥)
評審會特別獎:《The Photograph》(印尼/法國/荷蘭/瑞士/瑞典)
評審會特別提及:《The Karamazovs》(捷克/波蘭)、《The Investigator》(匈牙利/瑞典/愛爾蘭)
最佳導演獎:阿列克謝·烏奇捷利《Captive》(俄羅斯/
保加利亞 )
最佳男演員獎:伊里·馬德爾《Night Owls》(捷克)
最佳女演員獎:瑪爾塔·艾索瓦《Night Owls》(捷克)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內): 《Lost World》(匈牙利/芬蘭)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上):《Man on Wire》(英國)
最佳紀錄片特別提及:《Bigger,Stronger,Faster》(美國)
東西方獎: 《Tulpan》 (哈薩克/德國/瑞士/俄羅斯/波蘭)
東西方獎特別提及:《Seamstresses》(保加利亞)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The Karamazovs》(捷克/波蘭)
歐洲電影標誌獎:《Bahrtalo!》(匈牙利/奧地利/德國)
獨立電影獎:《Mermaid》(俄羅斯)
第44屆(2009年) 評審會特別獎:《二十》(伊朗)
評審會特別提及:《The Karamazovs》(捷克/波蘭)、《The Investigator》(匈牙利/瑞典/愛爾蘭)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內):《Wagah》(德國/印度)
最佳紀錄片(30分鐘以上):《Osadne》(斯洛伐克/捷克)
東西方獎:《Room and a Half》 (俄羅斯)
觀眾獎:《A Matter of Size 》(以色列/德國/法國)
國際電影評論家獎:《Will Not Stop There》(Croatia,Serbia )
歐洲電影標誌獎:《Applause》(丹麥)
獨立電影獎:《Eamon》(愛爾蘭)
第45屆(2010年)
第46屆(2011年) 第52屆(2017年) 第53屆(2018年) 第54屆(2019年) 最佳導演獎:
蒂姆·米蘭特斯 (TimMielants)《派屈克》(比利時)
最佳男演員獎:米蘭·昂德克《讓光明照耀》(斯洛伐克/捷克)
最佳女演員獎:
科琳娜·哈弗奇 (CorinaHarfouch)《萊拉》(德國)
評審團特別提及:《八月處子》導演:
荷納斯·特魯埃巴 (西班牙)、《來自未來的男人》演員:安東尼婭·吉森(智利/阿根廷)
最佳紀錄片大獎:《不朽》
紀錄片特別陪審團獎:《孔夫子之夢》
獲獎之最 歷屆獲獎之最 獲得最佳女演員獎最多的是
科琳娜·哈弗奇 (CorinaHarfouch)先後於1988年第26屆《女演員》、2019年第54屆《萊拉》兩次獲得最佳女女演員獎。
中國獲獎
第26屆(1988年)“水晶地球儀”大獎:《
芙蓉鎮 》
第40屆(2005年)國際電影評論家獎《
中國人 》(丹/中)、 觀眾評審團獎《中國人》(丹/中)
華語電影
歷史上,從影片《
白毛女 》1951年獲特別榮譽獎開始,華語電影共在11屆電影節上獲得21個獎項。華語電影中唯一一次獲得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的最高獎是在1988年的第26屆電影節上。當時,謝晉導演的《芙蓉鎮》榮獲該屆電影節的水晶地球儀獎。華語電影最近的一部入圍“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競賽單元的影片是2008年由中國大陸導演
張弛 編劇並執導的《
地下的天空 》,這部影片也成為繼《芙蓉鎮》之後,唯一一部入圍該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影片。
歷屆簡況 第42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在捷克西部溫泉勝地卡羅維發利閉幕。
冰島 和德國聯合攝製的偵探片《罐子城市》獲電影節最高獎水晶地球儀獎。
挪威導演巴德·布雷恩憑影片《消極思考的藝術》獲最佳導演獎;澳大利亞影片《幸福的米爾》獲評審會特別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由主演西班牙影片《
羞恥 》的埃爾薇拉·明格斯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由俄羅斯影片《簡單的事》男主角謝爾蓋·普斯科帕利斯摘取。
電影節期間展映了250多部故事片和數十部短片,包括中國影片《
圖雅的婚事 》《今天的魚怎么樣》和《三峽好人》。
第41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美國影片《雪莉寶貝》獲得電影節最高獎——水晶地球儀獎。瑪吉·蓋倫哈爾因在影片中的上佳表現,贏取了最佳女主角的殊榮。最佳男主角獎由主演波蘭電影《去日無多》的安傑伊·胡德齊亞克獲得,安迪·加西亞因其對世界電影的貢獻獲得了傑出成就獎。首次執導影片的挪威導演喬希姆·提爾憑藉影片《重複發生》獲得最佳導演獎。本屆電影節共展映了200多部故事片和數十部短片,其中15部故事片是全球首映。
《罐子城市》劇照 第38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為期9天。由義大利導演厄茲佩泰克執導的影片《對面的窗戶》在16部參賽片中脫穎而出,奪得本屆電影節的最高榮譽“水晶地球儀獎”。厄茲佩泰克憑藉這部影片獲得本屆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瑞典演員謝爾曼獲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則分別由《對面的窗戶》女主角梅佐戈里諾和法國新星泰斯蒂分享。
本屆電影節在捷克風景秀麗的溫泉療養地卡羅維發利開幕。來自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部影片參加了展映,其中一些影片是全球首映。美國著名黑人影星
摩根·弗里曼 等明星蒞臨本次電影節,吸引了大批影迷,觀眾總數達12.2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