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法

卡羅法(英語:Calotype)是英國發明家塔爾博特(Henry Fox Talbot)在1841年發表的攝影方法。據悉,塔爾博特在1835年,用塗上氯化銀溶液的高級書寫紙張,拍攝世上第一張負像照片,即後來所謂的負片。通過接觸式印相,可獲得正像照片,由此開創出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羅法
  • 外文名:Calotype
  • 時間:1835年
  • 發明人:塔爾博特
  • 別稱:塔爾博特法
簡介,產生,氯化銀,

簡介

卡羅法(英語:Calotype)是英國發明家塔爾博特(Henry Fox Talbot)在1841年發表的攝影方法。據悉,塔爾博特在1835年,用塗上氯化銀溶液的高級書寫紙張,拍攝世上第一張負像照片,即後來所謂的負片。通過接觸式印相,可獲得正像照片,由此開創出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

產生

塔爾博特在1834年發現了鹵化銀的感光性能以及濃鹽水的定影作用。於是他進行實驗,將一張強度較高的紙先在氯化鈉溶液中浸泡,在晾乾後再放入硝酸銀溶液中浸泡。使氯化鈉與硝酸銀反應,在紙上生成可感光的氯化銀。之後這張可感光的紙就可放入相機中曝光得到負片了。再將負片與另一張可感光但未經曝光的紙重疊,曝光定影后即可得正片。且存留的負片可反覆使用,繼續得到正片。1835年,他用這種方法拍攝了自己住所的窗戶,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張負片。1840年,他對原有的方法進行改進。使用含碘化銀的顯影液,縮短了曝光時間,加固了負片上的圖像。1841年,他申請的專利權終於得到了認可,這一方法也被人們所熟知,被他命名為卡羅式攝影法。注意到這一發明的還有當時的天文學家赫謝爾,他早在1818年就發現了硫代硫酸鈉對銀鹽的優良溶解效果。他很快聯繫了塔爾博特,將這一發現分享給他。於是,之後的定影劑用的就是硫代硫酸鈉,且一直沿用至今。

氯化銀

氯化銀的氯化物,化學式AgCl。其天然礦物稱為角銀礦,亦可由可溶的銀化合物如硝酸銀氯離子反應獲得。
由於氯化銀非常不易溶,因此在實驗室中它常被用來測定樣品的含銀量。在不是非常敏感的照片軟片、膠版和膠紙上有使用氯化銀。但一般軟片上使用的是化學性質上類似,但是更加對光敏感的溴化銀AgBr。
氯化銀在電化學中非常重要的套用是銀-氯化銀-參比電極。這種電極不會被極性化,因此可以提供精確的資料。由於實驗室中越來越少使用,因此AgCl/Ag電極的套用越來越多。
這種電極可以使用電化學氧化的方式在鹽酸中製備:比如將兩根銀線插入鹽酸中,然後在兩根線之間施加一至二伏電壓陽極就會被氯化銀覆蓋。由於電化學方法製備的氯化銀粒徑細小,所以是黑色的。使用這個方式可以確保氯化銀只在電極有的情況下產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