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馬里亞·朱里尼

卡羅·馬里亞·朱里尼

卡羅·馬里亞·朱里尼(Carlo·Maria·Giulini,1914年5月9日—2005年6月14日),義大利指揮家,20世紀重要的指揮大師之一;1930年入聖契西里亞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任中提琴演奏員,1944年首次登台指揮,獲得成功;義大利廣播交響樂團聘任他為常任指揮,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發現他的才華,讓他成為他的助手;1951年又成為薩巴塔的助手,成為斯卡拉歌劇院首席;1955年起,擔任格林德包恩歌劇院、科文特花園劇院指揮,此後在芝加哥交響樂團維也納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任職;其指揮風格嚴謹精緻,追求高雅的氣質、細膩的旋律線條。

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人物錄音,基本信息,錄音曲目,詳盡評述,

人物簡介

卡羅·馬里亞·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年5月9日—2005年6月14日),義大利指揮家,20世紀重要的指揮大師之一。
卡羅·馬里亞·朱里尼卡羅·馬里亞·朱里尼
朱里尼在義大利羅馬聖西西里亞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後來又改為中提琴,在後來1944年又改學指揮。
1946-51年他在羅馬指揮了RAI廣播樂團,從1950年起又指揮了在米蘭新成立的RAI管弦樂團。1948年他第一次指揮歌劇,曲目是威爾第的《茶花女》,而1952年朱里尼則第一次在米蘭斯卡拉歌劇院演出,曲目是法雅的《短暫的生命》。1953-56年他接替薩巴塔成為斯卡拉的指揮。在這裡1954年他與瑪麗亞·卡拉斯以及導演盧奇諾·維斯康蒂合作上演了威爾第茶花女。1955年他到了芝加哥作了自己的美國首演。從1956年起他就不定期的和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有時則和愛樂管弦樂團合作。1957年在巴黎和國家RTF交響樂團合作,1960年去日本巡演。從1969年到1978年他是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客席指揮,1973-76年則接替沃爾夫岡·薩瓦利希成為維也納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
1967年,在柯文特花園劇院指揮了另一部《茶花女》製作後,朱里尼放棄了歌劇事業,集中精力到交響樂上,特別是布魯克納勃拉姆斯馬勒的作品,直到1982年他才再次在洛杉磯指揮歌劇,曲目是威爾第法斯塔夫。1978年任洛杉磯愛樂樂團音樂指導,直至1984年因夫人患病返回義大利。1998年10月29日的一次排練後身體不適,隨後他宣布引退。
朱里尼錄製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朱里尼錄製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
朱里尼一生出版了大量優秀的唱片,先是在EMI公司與愛樂管弦樂團合作錄製了許多唱片,後於1976年開始在DG出版唱片,1989年後又為SONY錄製了一些唱片。
他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榮譽成員。
在他漫長的指揮生涯後,朱里尼於2005年6月15日在布雷西亞逝世,享年91歲,同年6月16日在家族墓地下葬。
隨著朱里尼的逝世,古典音樂指揮的黃金一代也將快要凋零殆盡,儘管新時代不可能也不需要再貢獻一個朱里尼甚至莫扎特這樣的音樂家,然而社會的每個時代永遠呼喚能夠洗滌人類精神的大師,無論在哪個領域。即使音樂是死亡了,然而音樂的精神終將在其它某個領域中如鳳凰涅盤般復活。

人物生平

卡羅·馬里亞·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2005),朱里尼的資歷與索爾蒂不相伯仲,同是當代指揮界的宿將和名流。
朱里尼與霍洛維茲錄製的經典CD封面朱里尼與霍洛維茲錄製的經典CD封面
朱里尼的故鄉在義大利,在西西里音樂學院就讀時,學的是中提琴。畢業後,便成了羅馬奧古斯多管弦樂團的中提琴手。一坐5年,他成了首席中提琴,更熟諳了樂隊的每一個聲部。特別是接受富爾特文格勒、萊納、庫倫佩勒和瓦爾特等指揮大師的訓練,使朱里尼領略了不同大師的神韻和風範,受到啟發,獲益頗豐,同時更加搖撼著他那顆做指揮的心。
於是,他又再次進入音樂學院攻作曲和指揮,3年後以優秀成績畢業,並獲指揮聖西西里交響樂團音樂會的獎勵。
正當他全力向指揮進軍時,二戰爆發,納粹攻入羅馬。於是朱里尼雄心暫收,他結了婚,娶了比他小12歲的美貌少女希羅拉米為妻,一面操琴為生,一面潛心研讀各種總譜,為日後的執棒作準備。
1944年6月,羅馬解放;在慶祝解放的音樂會上,朱里尼欣然應邀執棒,開始了他正式的指揮生涯。不久,他被任命為義大利廣播交響樂團指揮;翌年,成為音樂總監,並受到托斯卡尼尼的指教和關注。於是,他被推薦到貝加摩音樂節,首次執棒指揮歌劇《茶花女》,首演擔綱的婦主角原是苔巴爾迪,後因病未果,由著名女高音瑪利亞·卡拉斯代替,結果,演出大獲成功,朱里尼的名字亦不脛而走,頗客群譽。
此後的30年間,朱里尼的足跡踏遍全球,或指揮歌劇、或音樂會、或倫敦、或維也納、或義大利
朱里尼與米開朗傑利錄製的經典CD封面朱里尼與米開朗傑利錄製的經典CD封面
1968年,朱里尼被聘為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指揮,而索爾蒂也是這個職位;於是,倆人成了一山二虎的同事。5年後,他就任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1978年起,他成為美國洛杉磯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直至1984年因夫人患病返回義大利;1998年10月29日的一次排練後身體不適,隨後他宣布引退。
2005年6月15日,這位指揮大師在布雷西亞逝世,享年91歲,
朱里尼的指揮風格優美而華貴,注重細部的體現,又不失完整性。強勁處有如排山倒海,細婉時又好似潺溪迴環,幽韻諧婉,讓人感到情真意蘊,貼切自然;由此,得到了“一位有著貴族氣質的傑出指揮家”的美譽——他以追求高雅的氣質、細膩的旋律線條刻劃和嚴謹的結構勾勒為特色;他指揮的管弦樂大都呈現出很高貴的表情,而對歌劇的處理可能更優於管弦樂。

人物錄音

基本信息

EMI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唱片品評(朱里尼)
唱片號:EMI CLASSICS 5754622
演奏:愛樂樂團(1),芝加哥交響樂團(2),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3),都靈廣播交響樂團(4),維也納交響樂團(5)
指揮:卡洛·馬里奧·朱里尼

錄音曲目

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4)、第7交響曲(2)
20世紀指揮家系列·朱里尼20世紀指揮家系列·朱里尼
比才:兒戲,作品第48號(1)
羅西尼:坦克雷迪序曲(1)
舒曼:第3交響曲(馬勒改編)(1)
錄音:倫敦金斯威音樂廳,1956年10月(斯特拉文斯基/比才),1958年6月(舒曼),1964年4月(羅西尼);都靈會堂,1968年1月(艾格蒙);芝加哥麥地那教堂,1971年3月(貝多芬第7);維也納ORF錄音室,1974年4月(施特勞斯);慕尼黑Herkulessaal,1979年1月(拉威爾

詳盡評述

這套唱片是EMI偉大指揮家系列中的第18輯。到目前為止,這個系列發行了一些從大公司和廣播電台存檔中從未發行過的錄音,也重新發行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曲目。第18輯也不例外。
朱里尼錄製的布魯克納第9交響曲CD封面朱里尼錄製的布魯克納第9交響曲CD封面
很難相信,從20世紀中期到90年代晚期,朱里尼極少錄音,而且他現在已經不再從事指揮工作。當我們想去找尋朱里尼的著名錄音作品,它們大部分都是至少來自20年前的。他的聲望得以維繫是來自三大唱片公司EMI、DG和Sony不斷地重新發行他的錄音。
由於年齡的原因,朱里尼現在的指揮風格變得越來越和緩。因此,這個專輯就顯得非常引人注目,因為專輯選取了他早期的一些錄音,而那時候他與愛樂樂團合作在倫敦進行了多場演出,深受歡迎。
唱片中最早的錄音是1956年錄製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比才的作品。愛樂樂團的情緒顯得非常高昂,節奏富於變化,音色溫暖而充滿活力。兩首曲子都是在金斯威音樂廳里錄製的。另一首由愛樂樂團錄製的曲目是馬勒改編的舒曼《第3交響曲》,錄音時間是1958年。同樣,那種清澈、溫暖的音色,也正是那時EMI為樂團錄音的典型音色。在Abbey路錄音室的那些錄音,還要優於在金斯威音樂廳的錄音。
坦克雷迪序曲》錄製於1964年。這些錄音在很長時間都是作為EMI錄音室里羅西尼序曲集的一部分。如果你聆聽了這個錄音,你就會感覺這就是所需要的那種詮釋,並且富於朱里尼歌劇風格的特質。從過去從未發行過的錄音角度來看,這是這個系列錄音中最優秀的之一。因此,我們能夠有機會更多地了解指揮家的藝術思想,而不是重複聽一些過去已經發行的錄音。
卡羅·馬里亞·朱里尼
芝加哥交響樂團演奏的貝多芬《第7交響曲》是典型的大西洋彼岸的風格:宏大有力的銅管加上朱里尼在慢板樂章中一些自然活潑的詮釋,但確實把舞曲中的精髓帶給了聽眾。
唱片內頁的小冊子提醒我們不要對由都靈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現場錄音的《艾格蒙序曲》期望過高。原本我想可能結果真的有些可怕,但是聆聽過後,我發現錄音很生動,令人愉悅。錄音很清晰,聽眾的聲音雖然可以聽到,但是相對也非常安靜。
另外一個現場錄音是由維也納交響樂團演奏一首約翰·施特勞斯圓舞曲。有意思的是,雖然曲目是朱里尼所擅長的,但是對整輯唱片來說,這不是決定性的因素,當然也不是敗筆。
對我來說,整輯唱片中最精彩的演繹是《鵝媽媽》,它是1979年在慕尼黑現場錄製。音樂令人愉悅,完美而敏銳地詮釋了拉威爾的作品。德國樂團很好地演奏了一位法國音樂家的作品。聽上去,音樂就象是兩次現場錄音的合成版本,因為在演奏的過程中聽眾的噪音很小,但是在樂曲結束時卻有著雷鳴般的掌聲。單就這首曲子來看,就值得購買這套唱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