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繆·克羅黛爾
- 外文名:Camille Claudel
- 國籍:法國
- 逝世日期:1943年10月19日
人物介紹,基本內容,相關 同名電影,
人物介紹
卡繆·克羅黛爾出生在法國一個名叫費萊-恩-塔當努瓦的小鎮。小時候克羅黛爾就顯示出了非凡的藝術才能,她的父親非常疼愛她,母親對她的自傲和她對藝術的酷愛心存介蒂,弟弟保羅是她最親密的人之一。
當時,一位叫艾爾雷德·鮑切的雕塑家注意到了她的才能,鼓勵她按照自己喜愛的道路走下去,克羅黛爾開始有了一些成就,那時候她還不到二十歲。
後來,她的全家遷居到了巴黎。一天,老師鮑切把好友羅丹請到了座落在蒙帕那斯的工作室里。當時的羅丹已經被公認是當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了,羅丹驚異的發現克羅黛爾與自己有共同的藝術感覺和驚人相似的想像力,不久,克羅黛爾就在羅丹的工作室里工作了。
此時他們的友情的天空還是一片風和日麗,沒有半點的雲絲。大概是因為在此以後克羅黛爾沒有單獨創作出過作品,所以後人猜測從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時間裡,羅丹的部分巨作是克羅黛爾構思完成的。
這時候烏雲開始漸漸襲來,以至有了閃電雷鳴。羅丹身邊的模特兼情人羅斯小姐在知道真相後與克羅黛爾出現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羅斯是羅丹在年輕時處於絕望中的忠實的伴侶,為他生過一個兒子。羅丹很想長久的與這兩位女子相伴,但克羅黛爾不這樣認為,她為此感到傷心和悲哀。
傳說中德彪西在這個時候闖入了克羅黛爾的生活,這使羅丹心生嫉妒。在數次爭吵之後,克羅黛爾提出斷絕他們之間這難以為續的友情。自此,克羅黛爾便搬進了聖路易島上現在位於藝術城對面的這棟房子,從克羅黛爾當時創作的一個名叫〈成熟〉的作品中,一個人依依不捨和另一個人斷然拒絕又略帶悲傷的表情,不難看出羅黛爾克此時的心情。
也許人可能都會有善良和險惡的一面,偉大的羅丹也不能例外。羅丹或是嫉妒羅黛爾克的才能,或是怕她泄露什麼,他經常派人去搶劫和騷擾她。羅丹此時的聲望已達到了頂點,連名噪一時的劇作家兼詩人、後來做了駐日本和美國大使的羅黛爾的弟弟保羅·克羅黛爾都在他的地位和權利之下。
保羅只有想辦法找到精神病院的醫生,為姐姐開具了一張醫療證明,把她送到巴黎附近的維埃拉爾精神病院。由於長時間的折磨和驚嚇,克羅黛爾後來被確診為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她只吃生的雞蛋和帶皮的土豆,並且常常擔心羅丹以及羅丹的親信來謀害自己。
二十九年這樣的生活,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那個才女,克羅黛爾經已變成了一個又痴又呆的老嫗,在戰爭中一個陰暗而淒雨的日子裡,克羅黛爾離開了人世,走得像一片飄落的樹葉,無聲無息。
羅丹是一位自然主義的雕刻大師。他的作品“巴爾扎克”、“雨果頭像”、“地獄之門”、“吻”、“老娼婦”等成為傳世的經典。然而,這些經典的背後卻流傳著另一些故事:“地獄之門”的群雕因為過於龐大,終於未能完工,卡繆·克羅黛爾的離去成了其半途而廢的最致命原因。“巴爾扎克”變成羅丹在巴黎廣場上被嘲笑的對象,而“吻”如果沒有卡繆·克羅黛爾的幫助也無法激發出強烈的生命力。
“老娼婦”原來是卡繆·克羅黛爾和羅丹決裂後創作的作品,羅丹幾乎有剽竊和盜用別人成果的嫌疑。孤單的卡繆·克羅黛爾酗酒、不分晝夜地雕刻,以一個女藝術家的眼光注視孩子、老婦人這些與男性視角中的裸女不同的人群。在她的作品裡,女性流露出自然真實的美,不再擺出把目光投向觀看者的諂媚姿態,從中看到了自然主義的流露和女性的尊嚴。但羅丹誤解了她的作品,以為其中一個三人雕塑是在醜化自己,並聯合官方奪走了雕塑。面對著暴力的掠奪和掌握著話語權力的羅丹,卡繆·克羅黛爾是弱小無助的,她只能瑟縮在幽閉的空間裡,把所有的生命精力和熱情刻進大理石。回想起過去和羅丹一起的甜蜜歲月,那愛恨交織的矛盾象蟲子一般吞噬著她。大理石上的粉塵曾像飛雪一般灑落在他們的身上,那些不顧一切燃燒激情的日子,成就了那么多神奇的作品。他們是天生矛盾卻又最契合的一對。眾人在看了卡繆·克羅黛爾雕的羅丹像之後,都說她的才華像一個女巫。羅丹以為可以和這個女人一起過著脫俗的生活,然而卡繆·克羅黛爾說:“你做著田園詩式的夢,但我們其實是游離在墓園裡的鬼魂。”她無法忍受和另一個人分享羅丹,她說:“那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掙扎。”於是她逃了出來,然而她卻逃不出愛情反面那張殘酷的世俗羅網。
在兩人共同生活、工作的十年期間(1882—1892年),兩人的創作都大放光芒。羅丹創造了許多以母愛為題材的作品。卡繆·克羅黛爾創作了以愛為題材的重要作品《遺棄》(Abandon)和代表作之一《小領主》(Petite Ch*telaine)—— 她一生唯一的兒童塑像。可是她萬萬沒想到,對羅丹藝術的極度崇拜,對羅丹本人無以自拔的極端的愛,竟成了徹底扼殺其藝術生命的利劍。
和羅丹分手之後的三十年,她生活在深深的絕望與仇恨中。她繼續創作,卻不再得到承認。她的精神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打擊,在這個充滿虛偽、欺騙、自私、不平等的嚴酷冷峻的世界裡,她感到自己只是一條被遺棄的可憐蟲。她抗爭、拼搏、吶喊,但這一切都淹沒在茫茫雲煙之中。她開始神經錯亂,開始自悲自棄,她時而與流浪漢為伍,時而連續一周不出家門,不開窗戶。1905年她拿起了沉重的鐵錘。隨著深夜一聲聲悽苦瘋狂的尖叫,隨著一件件無價之藝術珍品在鐵錘的揮動中砸成碎片,卡繆·克羅黛爾永遠地離開了愛,離開了藝術世界,離開了曾使她棄食廢寢、不休不眠的雕塑。
1913年3月,父親去世一周后,48歲的卡繆·克羅黛爾被正式送入精神病院。她從此不再創作,拒絕雕刀,她選擇了完全的沉默來逃避和抗議冷酷無情的外部世界。她在精神病院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整整三十年!1943年10月19日,79歲的卡繆·克羅黛爾在精神病院中默默地死去。
卡繆·克羅黛爾的雕塑創作是她性格、人生觀和形象的表現。初期主要是泥雕,如《大衛》、《巨人》(Goliath),著重對力度的表現。成為羅丹的學生和情人後,先雕了一組人像,其中《卡庫恩達拉》(Cakountala, 又名《遺棄》)和《華爾茲》(la Valse )最為成功,兩者表現了作者對肉體的愛和靈魂的愛的強烈追求。之後,雕了《克勞多》(Clotho)和《乞求者》(Implorante),那是對生命的渴求,也更講究技巧。與羅丹分手後,她於1894年創作了代表作—— 著名的藝術珍品《成熟的年齡》(Age Mur),那是卡繆·克羅黛爾一生的表現。那個雙腿下跪的女孩就是卡繆·克羅黛爾本人。整個作品瀰漫著痛苦、絕望與無可奈何。1897年的《浪》(la Vague)表現了人類在大自然力量下的渺小;1898年的《貝赫與戈格納》(Per*e et la Gorgone*)和1906年的《妮奧比德》(la Niobide)為最後的作品,象徵作者的“戈格納”身首分離,“妮奧比德”身心中箭,預示了作者生命的悲慘結局。
卡繆·克羅黛爾留存世間的作品已極少。巴黎的羅丹博物館裡有卡繆·克羅黛爾一室,收藏著其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成熟的年齡》、《羅丹》、《乞求者》、《克勞多》等。一些私人收藏中也有她的個別作品,如《浪》、《貝赫與戈格納》。自1913年以來,藝術界一直有人在尋找和研究卡繆·克羅黛爾的作品。前幾年,瑞士為卡繆·克羅黛爾舉辦過一次作品展。近年來,建立卡繆·克羅黛爾博物館的呼聲越來越高。世人不會忘記卡繆·克羅黛爾,這一天會到來的!
基本內容
卡繆·克羅黛爾是19世紀印象主義時期一位很有影響的女雕塑家,她一生中的孤獨乃至以後被送進神病院鬱鬱而終,也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卡繆·克羅黛爾出生在法國一個名叫費萊-恩-塔當努瓦的小鎮。小時候克羅黛爾就顯示出了非凡的藝術才能,她的父親非常疼愛她,母親對她的自傲和她對藝術的酷愛心存介蒂,弟弟保羅是她最親密的人之一。
當時,一位叫艾爾雷德·鮑切的雕塑家注意到了她的才能,鼓勵她按照自己喜愛的道路走下去,克羅黛爾開始有了一些成就,那時候她還不到二十歲。
後來,她的全家遷居到了巴黎。一天,老師鮑切把好友羅丹請到了座落在蒙帕那斯的工作室里。當時的羅丹已經被公認是當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了,羅丹驚異的發現克羅黛爾與自己有共同的藝術感覺和驚人相似的想像力,不久,克羅黛爾就在羅丹的工作室里工作了。
此時他們的友情的天空還是一片風和日麗,沒有半點的雲絲。大概是因為在此以後克羅黛爾沒有單獨創作出過作品,所以後人猜測從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時間裡,羅丹的部分巨作是克羅黛爾構思完成的。
但不管實際如何,不可否認的是這幾年是羅丹漫長的藝術生涯中最豐產的時期,他的作品明顯地表現出了比以往更深的思想境界,從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思想者〉,〈沉思〉中便可以得到證實。
這時候烏雲開始漸漸襲來,以至有了閃電雷鳴。羅丹身邊的模特兼情人羅斯小姐在知道真相後與克羅黛爾出現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羅斯是羅丹在年輕時處於絕望中的忠實的伴侶,為他生過一個兒子。羅丹很想長久的與這兩位女子相伴,但克羅黛爾不這樣認為,她為此感到傷心和悲哀。
傳說中德彪西在這個時候闖入了克羅黛爾的生活,這使羅丹心生嫉妒。在數次爭吵之後,克羅黛爾提出斷絕他們之間這難以為續的友情。自此,克羅黛爾便搬進了聖路易島上現在位於藝術城對面的這棟房子,從克羅黛爾當時創作的一個名叫〈成熟〉的作品中,一個人依依不捨和另一個人斷然拒絕又略帶悲傷的表情,不難看出羅黛爾克此時的心情。
也許人可能都會有善良和險惡的一面,偉大的羅丹也不能例外。羅丹或是嫉妒羅黛爾克的才能,或是怕她泄露什麼,他經常派人去搶劫和騷擾她。羅丹此時的聲望已達到了頂點,連名噪一時的劇作家兼詩人、後來做了駐日本和美國大使的羅黛爾的弟弟保羅·克羅黛爾都在他的地位和權利之下。
保羅只有想辦法找到精神病院的醫生,為姐姐開具了一張醫療證明,把她送到巴黎附近的維埃拉爾精神病院。由於長時間的折磨和驚嚇,克羅黛爾後來被確診為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她只吃生的雞蛋和帶皮的土豆,並且常常擔心羅丹以及羅丹的親信來謀害自己。
二十九年這樣的生活,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那個才女,克羅黛爾經已變成了一個又痴又呆的老嫗,在戰爭中一個陰暗而淒雨的日子裡,克羅黛爾離開了人世,走得像一片飄落的樹葉,無聲無息。
羅丹是一位自然主義的雕刻大師。他的作品“巴爾扎克”、“雨果頭像”、“地獄之門”、“吻”、“老娼婦”等成為傳世的經典。然而,這些經典的背後卻流傳著另一些故事:“地獄之門”的群雕因為過於龐大,終於未能完工,卡繆·克羅黛爾的離去成了其半途而廢的最致命原因。“巴爾扎克”變成羅丹在巴黎廣場上被嘲笑的對象,而“吻”如果沒有卡繆·克羅黛爾的幫助也無法激發出強烈的生命力。
“老娼婦”原來是卡繆·克羅黛爾和羅丹決裂後創作的作品,羅丹幾乎有剽竊和盜用別人成果的嫌疑。孤單的卡繆·克羅黛爾酗酒、不分晝夜地雕刻,以一個女藝術家的眼光注視孩子、老婦人這些與男性視角中的示果女不同的人群。在她的作品裡,女性流露出自然真實的美,不再擺出把目光投向觀看者的諂媚姿態,從中看到了自然主義的流露和女性的尊嚴。但羅丹誤解了她的作品,以為其中一個三人雕塑是在醜化自己,並聯合官方奪走了雕塑。面對著暴力的掠奪和掌握著話語權力的羅丹,卡繆·克羅黛爾是弱小無助的,她只能瑟縮在幽閉的空間裡,把所有的生命精力和熱情刻進大理石。回想起過去和羅丹一起的甜蜜歲月,那愛恨交織的矛盾象蟲子一般吞噬著她。大理石上的粉塵曾像飛雪一般灑落在他們的身上,那些不顧一切燃燒激情的日子,成就了那么多神奇的作品。他們是天生矛盾卻又最契合的一對。眾人在看了卡繆·克羅黛爾雕的羅丹像之後,都說她的才華像一個女巫。羅丹以為可以和這個女人一起過著脫俗的生活,然而卡繆·克羅黛爾說:“你做著田園詩式的夢,但我們其實是游離在墓園裡的鬼魂。”她無法忍受和另一個人分享羅丹,她說:“那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掙扎。”於是她逃了出來,然而她卻逃不出愛情反面那張殘酷的世俗羅網。
在兩人共同生活、工作的十年期間(1882—1892年),兩人的創作都大放光芒。羅丹創造了許多以母愛為題材的作品。卡繆·克羅黛爾創作了以愛為題材的重要作品《遺棄》(Abandon)和代表作之一《小領主》(Petite Ch*telaine)—— 她一生唯一的兒童塑像。可是她萬萬沒想到,對羅丹藝術的極度崇拜,對羅丹本人無以自拔的極端的愛,竟成了徹底扼殺其藝術生命的利劍。
和羅丹分手之後的三十年,她生活在深深的絕望與仇恨中。她繼續創作,卻不再得到承認。她的精神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打擊,在這個充滿虛偽、欺騙、自私、不平等的嚴酷冷峻的世界裡,她感到自己只是一條被遺棄的可憐蟲。她抗爭、拼搏、吶喊,但這一切都淹沒在茫茫雲煙之中。她開始神經錯亂,開始自悲自棄,她時而與流浪漢為伍,時而連續一周不出家門,不開窗戶。1905年她拿起了沉重的鐵錘。隨著深夜一聲聲悽苦瘋狂的尖叫,隨著一件件無價之藝術珍品在鐵錘的揮動中砸成碎片,卡繆·克羅黛爾永遠地離開了愛,離開了藝術世界,離開了曾使她棄食廢寢、不休不眠的雕塑。
1913年3月,父親去世一周后,48歲的卡繆·克羅黛爾被正式送入精神病院。她從此不再創作,拒絕雕刀,她選擇了完全的沉默來逃避和抗議冷酷無情的外部世界。她在精神病院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整整三十年!1943年10月19日,79歲的卡繆·克羅黛爾在精神病院中默默地死去。
卡繆·克羅黛爾的雕塑創作是她性格、人生觀和形象的表現。初期主要是泥雕,如《大衛》、《巨人》(Goliath),著重對力度的表現。成為羅丹的學生和情人後,先雕了一組人像,其中《卡庫恩達拉》(Cakountala, 又名《遺棄》)和《華爾茲》(la Valse )最為成功,兩者表現了作者對肉體的愛和靈魂的愛的強烈追求。之後,雕了《克勞多》(Clotho)和《乞求者》(Implorante),那是對生命的渴求,也更講究技巧。與羅丹分手後,她於1894年創作了代表作—— 著名的藝術珍品《成熟的年齡》(Age Mur),那是卡繆·克羅黛爾一生的表現。那個雙腿下跪的女孩就是卡繆·克羅黛爾本人。整個作品瀰漫著痛苦、絕望與無可奈何。1897年的《浪》(la Vague)表現了人類在大自然力量下的渺小;1898年的《貝赫與戈格納》(Per*e et la Gorgone*)和1906年的《妮奧比德》(la Niobide)為最後的作品,象徵作者的“戈格納”身首分離,“妮奧比德”身心中箭,預示了作者生命的悲慘結局。
卡繆·克羅黛爾留存世間的作品已極少。巴黎的羅丹博物館裡有卡繆·克羅黛爾一室,收藏著其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成熟的年齡》、《羅丹》、《乞求者》、《克勞多》等。一些私人收藏中也有她的個別作品,如《浪》、《貝赫與戈格納》。自1913年以來,藝術界一直有人在尋找和研究卡繆·克羅黛爾的作品。前幾年,瑞士為卡繆·克羅黛爾舉辦過一次作品展。近年來,建立卡繆·克羅黛爾博物館的呼聲越來越高。世人不會忘記卡繆·克羅黛爾,這一天會到來的!
卡繆·克羅黛爾出生在法國一個名叫費萊-恩-塔當努瓦的小鎮。小時候克羅黛爾就顯示出了非凡的藝術才能,她的父親非常疼愛她,母親對她的自傲和她對藝術的酷愛心存介蒂,弟弟保羅是她最親密的人之一。
當時,一位叫艾爾雷德·鮑切的雕塑家注意到了她的才能,鼓勵她按照自己喜愛的道路走下去,克羅黛爾開始有了一些成就,那時候她還不到二十歲。
後來,她的全家遷居到了巴黎。一天,老師鮑切把好友羅丹請到了座落在蒙帕那斯的工作室里。當時的羅丹已經被公認是當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了,羅丹驚異的發現克羅黛爾與自己有共同的藝術感覺和驚人相似的想像力,不久,克羅黛爾就在羅丹的工作室里工作了。
此時他們的友情的天空還是一片風和日麗,沒有半點的雲絲。大概是因為在此以後克羅黛爾沒有單獨創作出過作品,所以後人猜測從十九世紀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時間裡,羅丹的部分巨作是克羅黛爾構思完成的。
但不管實際如何,不可否認的是這幾年是羅丹漫長的藝術生涯中最豐產的時期,他的作品明顯地表現出了比以往更深的思想境界,從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思想者〉,〈沉思〉中便可以得到證實。
這時候烏雲開始漸漸襲來,以至有了閃電雷鳴。羅丹身邊的模特兼情人羅斯小姐在知道真相後與克羅黛爾出現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羅斯是羅丹在年輕時處於絕望中的忠實的伴侶,為他生過一個兒子。羅丹很想長久的與這兩位女子相伴,但克羅黛爾不這樣認為,她為此感到傷心和悲哀。
傳說中德彪西在這個時候闖入了克羅黛爾的生活,這使羅丹心生嫉妒。在數次爭吵之後,克羅黛爾提出斷絕他們之間這難以為續的友情。自此,克羅黛爾便搬進了聖路易島上現在位於藝術城對面的這棟房子,從克羅黛爾當時創作的一個名叫〈成熟〉的作品中,一個人依依不捨和另一個人斷然拒絕又略帶悲傷的表情,不難看出羅黛爾克此時的心情。
也許人可能都會有善良和險惡的一面,偉大的羅丹也不能例外。羅丹或是嫉妒羅黛爾克的才能,或是怕她泄露什麼,他經常派人去搶劫和騷擾她。羅丹此時的聲望已達到了頂點,連名噪一時的劇作家兼詩人、後來做了駐日本和美國大使的羅黛爾的弟弟保羅·克羅黛爾都在他的地位和權利之下。
保羅只有想辦法找到精神病院的醫生,為姐姐開具了一張醫療證明,把她送到巴黎附近的維埃拉爾精神病院。由於長時間的折磨和驚嚇,克羅黛爾後來被確診為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她只吃生的雞蛋和帶皮的土豆,並且常常擔心羅丹以及羅丹的親信來謀害自己。
二十九年這樣的生活,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那個才女,克羅黛爾經已變成了一個又痴又呆的老嫗,在戰爭中一個陰暗而淒雨的日子裡,克羅黛爾離開了人世,走得像一片飄落的樹葉,無聲無息。
羅丹是一位自然主義的雕刻大師。他的作品“巴爾扎克”、“雨果頭像”、“地獄之門”、“吻”、“老娼婦”等成為傳世的經典。然而,這些經典的背後卻流傳著另一些故事:“地獄之門”的群雕因為過於龐大,終於未能完工,卡繆·克羅黛爾的離去成了其半途而廢的最致命原因。“巴爾扎克”變成羅丹在巴黎廣場上被嘲笑的對象,而“吻”如果沒有卡繆·克羅黛爾的幫助也無法激發出強烈的生命力。
“老娼婦”原來是卡繆·克羅黛爾和羅丹決裂後創作的作品,羅丹幾乎有剽竊和盜用別人成果的嫌疑。孤單的卡繆·克羅黛爾酗酒、不分晝夜地雕刻,以一個女藝術家的眼光注視孩子、老婦人這些與男性視角中的示果女不同的人群。在她的作品裡,女性流露出自然真實的美,不再擺出把目光投向觀看者的諂媚姿態,從中看到了自然主義的流露和女性的尊嚴。但羅丹誤解了她的作品,以為其中一個三人雕塑是在醜化自己,並聯合官方奪走了雕塑。面對著暴力的掠奪和掌握著話語權力的羅丹,卡繆·克羅黛爾是弱小無助的,她只能瑟縮在幽閉的空間裡,把所有的生命精力和熱情刻進大理石。回想起過去和羅丹一起的甜蜜歲月,那愛恨交織的矛盾象蟲子一般吞噬著她。大理石上的粉塵曾像飛雪一般灑落在他們的身上,那些不顧一切燃燒激情的日子,成就了那么多神奇的作品。他們是天生矛盾卻又最契合的一對。眾人在看了卡繆·克羅黛爾雕的羅丹像之後,都說她的才華像一個女巫。羅丹以為可以和這個女人一起過著脫俗的生活,然而卡繆·克羅黛爾說:“你做著田園詩式的夢,但我們其實是游離在墓園裡的鬼魂。”她無法忍受和另一個人分享羅丹,她說:“那對於我而言是一種掙扎。”於是她逃了出來,然而她卻逃不出愛情反面那張殘酷的世俗羅網。
在兩人共同生活、工作的十年期間(1882—1892年),兩人的創作都大放光芒。羅丹創造了許多以母愛為題材的作品。卡繆·克羅黛爾創作了以愛為題材的重要作品《遺棄》(Abandon)和代表作之一《小領主》(Petite Ch*telaine)—— 她一生唯一的兒童塑像。可是她萬萬沒想到,對羅丹藝術的極度崇拜,對羅丹本人無以自拔的極端的愛,竟成了徹底扼殺其藝術生命的利劍。
和羅丹分手之後的三十年,她生活在深深的絕望與仇恨中。她繼續創作,卻不再得到承認。她的精神受到越來越嚴重的打擊,在這個充滿虛偽、欺騙、自私、不平等的嚴酷冷峻的世界裡,她感到自己只是一條被遺棄的可憐蟲。她抗爭、拼搏、吶喊,但這一切都淹沒在茫茫雲煙之中。她開始神經錯亂,開始自悲自棄,她時而與流浪漢為伍,時而連續一周不出家門,不開窗戶。1905年她拿起了沉重的鐵錘。隨著深夜一聲聲悽苦瘋狂的尖叫,隨著一件件無價之藝術珍品在鐵錘的揮動中砸成碎片,卡繆·克羅黛爾永遠地離開了愛,離開了藝術世界,離開了曾使她棄食廢寢、不休不眠的雕塑。
1913年3月,父親去世一周后,48歲的卡繆·克羅黛爾被正式送入精神病院。她從此不再創作,拒絕雕刀,她選擇了完全的沉默來逃避和抗議冷酷無情的外部世界。她在精神病院中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整整三十年!1943年10月19日,79歲的卡繆·克羅黛爾在精神病院中默默地死去。
卡繆·克羅黛爾的雕塑創作是她性格、人生觀和形象的表現。初期主要是泥雕,如《大衛》、《巨人》(Goliath),著重對力度的表現。成為羅丹的學生和情人後,先雕了一組人像,其中《卡庫恩達拉》(Cakountala, 又名《遺棄》)和《華爾茲》(la Valse )最為成功,兩者表現了作者對肉體的愛和靈魂的愛的強烈追求。之後,雕了《克勞多》(Clotho)和《乞求者》(Implorante),那是對生命的渴求,也更講究技巧。與羅丹分手後,她於1894年創作了代表作—— 著名的藝術珍品《成熟的年齡》(Age Mur),那是卡繆·克羅黛爾一生的表現。那個雙腿下跪的女孩就是卡繆·克羅黛爾本人。整個作品瀰漫著痛苦、絕望與無可奈何。1897年的《浪》(la Vague)表現了人類在大自然力量下的渺小;1898年的《貝赫與戈格納》(Per*e et la Gorgone*)和1906年的《妮奧比德》(la Niobide)為最後的作品,象徵作者的“戈格納”身首分離,“妮奧比德”身心中箭,預示了作者生命的悲慘結局。
卡繆·克羅黛爾留存世間的作品已極少。巴黎的羅丹博物館裡有卡繆·克羅黛爾一室,收藏著其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成熟的年齡》、《羅丹》、《乞求者》、《克勞多》等。一些私人收藏中也有她的個別作品,如《浪》、《貝赫與戈格納》。自1913年以來,藝術界一直有人在尋找和研究卡繆·克羅黛爾的作品。前幾年,瑞士為卡繆·克羅黛爾舉辦過一次作品展。近年來,建立卡繆·克羅黛爾博物館的呼聲越來越高。世人不會忘記卡繆·克羅黛爾,這一天會到來的!
相關 同名電影
羅丹的情人 Camille Claudel
導演:布魯諾·努丹Bruno Nuytten主演:伊莎貝拉·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傑拉爾·德帕迪約Gérard Depardieu
獲獎情況:柏林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配樂、最佳服裝設計等七項大獎
1990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幕後:
伊莎貝拉·阿佳妮偏愛飾演那種個性複雜混亂的角色,據說和她動盪不幸的童年有關。1975年《阿黛爾的故事》里她曾飾演雨果的二女兒,後來也因為無望的愛而瘋掉了,所以這兩部片子經常被人搞混。為了把卡繆爾·克勞岱爾的故事搬上銀幕,阿佳妮親自說服了克勞岱爾的後代,使他們相信片中絕沒有中傷女主角和她的哥哥——法國名作家保羅·克勞岱爾之處;而她自己,據說“在拍攝過程中,幾乎瀕臨瘋狂的邊緣”。影片為她贏來了第三座愷撒最佳女主角獎盃(她目前一共4次獲得愷撒最佳女主角獎)。
多愁善感的詩人弟弟保羅·克勞戴在詩中這樣深情地描繪姐姐的容貌,“一副絕代佳人的前額,一雙清秀美麗的深藍色眼睛……身披美麗和天才交織成的燦爛光芒,帶著那種經常出現的,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殘酷的巨大力量”,這種力量,應該指的就是卡蜜兒擁有的令人不寒而慄的愛情吧。也許對男人來說,愛情不是全部,天才的土壤一旦有了愛情的滋潤勢必開出更加美麗絢爛的花朵來,而同樣的愛情和驚人的才華,給女人帶來的卻只是毀滅,和羅丹緊緊聯繫在一起的幾年,卡蜜兒透支了一生所有的幸福,她的美麗只是凝固在羅丹的雕塑中,而她自己,就在這場其實不屬於自己的愛情之中燃燒成灰,卻沒有浴火重生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