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遺址

卡米遺址

198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大辛巴威的卡米古城遺址占地面積為35英畝,是贊比西河(位於非洲南部)與林波波河之間50個知名城市遺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卡米,曾經是大辛巴威的首都,並一度得到過繁榮的發展;在十六世紀中葉被遺棄。而今卡米一躍成為重要的考古勝地。從來自歐洲以及中國的發掘物中可以推斷,卡米擁有悠久的貿易史。

基本介紹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地理位置,歷史概述,

世界文化遺產

辛巴威的卡米遺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卡米遺址修建於十五世紀中葉-十七世紀中葉,它位於現在的布拉瓦約(辛巴威西南部城市)。大約於1450年開始,世界各地在卡米地區進行頻繁的貿易往來,這裡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同時,這裡也是各國使節駐紮之地,葡萄牙使者曾在這裡的山坡上豎立了一個花崗岩十字架。當時的居民住在由圓石塊搭建起來的棚屋內,四周是花崗岩圍成的院牆。各居民房之間是狹窄的過道和走廊,並以"山"形或各種不規則的格子形的裝飾物而成為其特色。
辛巴威辛巴威
古城的許多建築物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下來。但如今它們正面臨來自附近的一個大水壩的威脅:該處的地層已經不再穩固,牆體有的破裂開來,有的凸出變形,還有的甚至會發生轟然坍塌,目前這種威脅日益加重。植物的威脅主要來自兩個因素:植物漫無邊際的生長和對其草率的剷除。善挖地洞的動物和盜取房屋樑木及建築石料的人無異於釜底抽薪,使得遺址更加岌岌可危。因此將一個戰略性的保護計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業已成為當務之急。

保護工程

1997年8月1日,這裡著手進行了一項基礎保護工程,而且還就"不加任何管理和限制的旅遊對卡米遺址的諸多危害",對在此工作的導遊進行了培訓和考試,但對遺址及其周邊地區的治理保護仍亟待加強。為了達到這個目標,1997年,美國還通過快遞,由世界遺產觀察委員會向該地贈送了五萬美元。但制定保護計畫的建議遲遲不能表決,加上對卡米遺址的管理培訓也無法如期完成。目前,這座人類文明的珍貴遺產依舊繼續著她前途不卜、每況愈下的命運。
飛來的船: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飛來的船: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

地理位置

卡米國家遺址紀念地地理上,位於非洲東南部內陸,維多利亞瀑布、三比西河(ZambesiRiver)、三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水壩(KaribaDam)與大壩攔阻河水積蓄而成的卡里巴湖共同圍成辛巴威北邊的疆界,與尚比亞相鄰。辛巴威的東邊國界全部與莫三比克相鄰,西南為波札那,南境則有一部分與南非相連,以林波波河(LimpopoRiver)為界。面積約39.1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贊比西河林波波河,分別為同尚比亞和南非的界河。東部邊境為山地,其他分屬三級階梯狀高原,海拔800—1,500米。全境最高點2,592米。北部屬贊比西河流域,南部屬林波波河薩比河流域。大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22℃,10月份溫度最高,達32℃,7月份溫度最低,約13~17℃。年降水量從西南向東北,由300毫米遞增到1,250毫米。
西歐殖民者入侵前,非洲人已建立國家,留存有著名的石頭城(辛巴威)等眾多文物遺址。1890年淪為英國南非公司殖民地,被稱為南羅得西亞。1923年起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改作自治領地。1953年成為中非聯邦的一部分。1963年聯邦解散,次年當地白人統治者改名羅得西亞,並於1965年片面宣布獨立,1970年又改稱羅得西亞共和國。當地人民為爭取獨立解放進行長期鬥爭,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宣布獨立,建立了由黑人多數統治的政府。
辛巴威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該地曾存在一個紹納人(Shona,屬於班圖(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並且遺留下不少文化遺蹟,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大辛巴威古城(也是辛巴威的命名由來),以此城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國(MunhumutapaEmpire)透過與來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隊貿易,在11世紀時漸漸強盛,利用當地生產的黃金、象牙與銅礦等重要物資,交換來自波斯灣地區的布料與玻璃等生產品,15世紀時,已經成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國。

歷史概述

卡米國家遺址紀念地紹納文明的強盛在19世紀時邁入尾聲,1837年時,紹納人被屬於祖魯族的恩德貝勒人(Ndebele)征服,而來自英國與來自南邊的波爾人(荷裔南非人)開始逐漸蠶食這個地區。1888年,英國帝國主義者羅德從恩德貝勒國王手上取得他們領土內的採礦權,隨後在1889年替英屬南非公司(BritishSouthAfricaCompany)取得這裡的領土權,並且在1895年時正式建立殖民國家“羅德西亞”。羅德西亞在1911年時分開成為北羅德西亞(今日的尚比亞)與南羅德西亞,後者在1922年時成為一個英屬自治殖民地。
大辛巴威:“黃金國”的浮世繪大辛巴威:“黃金國”的浮世繪
南北羅德西亞再次聯合成為一個聯邦,命名為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聯邦(FederationofRhodesiaandNyasaland,簡稱羅尼聯邦),但卻只存在短短的十年後,於1963年時解散。羅尼聯邦解散時,南羅德西亞境內握有大部分控制權、以伊安·史密斯(IanSmith)為首的少數白人族群宣布該國獨立為南羅德西亞國(並在1964年時改為羅德西亞),但這份聲明並不受境內大部分由北羅德西亞與尼亞薩蘭所控制的黑人族群所認可。負責託管這地區的英國聲稱此獨立宣言是種叛亂行為不予承認,但也沒有實際使用武力來恢復控制權。在1966年至1968年的國際斡旋工作失敗後,英國要求聯合國對羅德西亞進行經濟制裁,但一意孤行的白人政權仍然在1970年時宣布成立共和國政體,也沒有獲得任何國際上的承認。
在白人執政的這段期間,辛巴威境內的黑人團體一直在進行激烈的游擊戰試圖推翻當權者。1978年,在國際制裁與黑人武裝運動的交相夾擊下,白人政府終於被迫與包括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及辛巴威非洲國家聯盟(ZANU)在內的諸多黑人勢力簽訂了協約,共同推派衛理公會主教穆佐列瓦(AbelTendekayiMuzorewa)擔任辛巴威羅德西亞臨時政府的首相。在英國的監督下,黑人游擊組織終於願意卸除武裝結束內戰,在1980年時舉行了該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民主選舉,雖然穆佐列瓦有原本羅德西亞白人政權與南非政府的支持,但卻在本國大部分的黑人族裔中缺乏信賴,他的過渡政府並沒有在大選中獲得持續執政的機會,而是由羅伯·穆加比(RobertMugabe)與他領導的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ZAPU)獲得政權。
卡米國家遺址紀念地在國家政權順利轉移到黑人政府的手上之後,於1980年4月18日辛巴威共和國正式獨立建國。在此之後穆加比連續贏得多次競選,一直持續執政至今。雖然辛巴威的國政已經轉移到了黑人族裔的手上,但是該國超過70%的可耕土地卻仍然把持在占總人口不到1%的少數白人手上。2000年開始,辛巴威政府以白人所持有之土地系在殖民時代從黑人原住民手中非法取得為理由,進行激烈的地權轉移運動,強制沒收白人擁有的土地。此舉造成境內白種農人的大量出走,動搖經濟,許多基礎民生需求匱乏。
2002年時,無視於國際社會的譴責,穆加比在大選中再次獲得連任,其反對黨與勞工組織紛紛發動罷工與抗爭、要求穆加比提早下台退休,而政府則以軍警部隊強力鎮壓。主要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首的資金援助債權國,控告穆加比政權藐視人權與在大選中舞弊,紛紛擱置援助計畫,而大英國協則在2002年時宣布對辛巴威停權一年處分,辛巴威則於不久之後主動退出該協會作為回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