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窯文化

卡窯文化同卡約文化

卡約文化遺址,於公元1923年在湟中縣雲固川的卡約村與下西河村發現的。

“卡約”為藏語地名,意為山口前的平地。過去它被列入“寺窪文化”系統,1949年後,考古工作者把它與寺窪文化分開,命名為“卡約文化”(原稱卡窯文化),理由是寺窪文化與卡約文化在地理分布與文化內涵等方面都有著各自的分布區域和文化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窯文化
  • 外文名:Kyaowenhua
  • 時間:於公元1923年
  • 地址:青海境內
地理位置,概述,

地理位置

卡約文化主要分布在青海境內的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涉及的地區有民和、樂都、平安、西寧、互助、大通、海晏、剛察、同仁、湟中等10多個縣、市,分布範圍相當廣泛,共發現200多處遺址或墓地,共發掘墓葬有1000多座,出土的文物極為豐富。

概述

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在青海省湟中縣卡約村而得名。卡窯應作卡約,為藏語地名。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境內的黃河上游沿岸及其支流湟水流域。其年代晚於齊家文化,約當公元前900~前600年間。過去有人把它歸入寺窪文化,其實兩者的地理分布及文化內涵均有明顯的差異。
卡窯文化
卡窯文化陶器以夾砂紅褐陶與褐陶為主,手制,頸部及口沿內側施加一層赭色陶衣。紋飾有劃紋、附加堆紋與彩繪等。彩繪主要是曲折紋、三角紋與變形回紋等幾何形花紋。典型器有底部內凹成假圈足的雙耳罐、雙大耳罐、粗陶罐、四耳罐和瓮等。
該文化聚落遺址發現很少,目前了解較多的主要是墓地。近年來,經過發掘的有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墓地、貴南加土乎墓地、湟中潘家梁墓地、循化的阿哈特拉山與蘇志等處。墓葬多是長方形土坑豎穴墓,也有部分土洞墓。葬具為木棺,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俯身葬、二次葬等。二次葬也有人稱為擾亂葬,較為奇特,往往下身保存完好,上身骨架卻很零亂。在葬制上比較特殊的還有循化蘇志墓地發現的兩個墳丘墓。墳丘用夯土築成,外形呈橢圓形,長約20~24米,寬約16~18米,高為1.5米。墳丘的兩側各有一弧形彎曲的圍墓溝,兩端似要合攏而以石子路或土路隔開。在兩個墳丘內分別有16和10座單人豎穴墓。
墓內一般都有隨葬品,除陶器外,還有石器、骨器與銅器等。石器有斧、刀、鏟與杵等,所出的一種大理石質石錘,較為罕見,中間粗,兩端細,正中穿一圓孔,製作精緻。骨器有錐、 針、紡輪與骨等。 銅器有斧、錐、刀、鐮、鏃、環與銅飾品等。另外,還有綠松石珠、瑪瑙珠、石貝、海貝、蚌殼與穿孔獸牙等裝飾品。當時居民從事農業,也兼營畜牧業。粟是主要糧食。家畜有牛、羊、馬、狗等,以牛、羊為主要畜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