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俄國地質學派創始人。 1847年1月7日生於克拉斯諾圖林斯克。1866年畢業於彼得堡礦業學院。1863年起在高等軍事學校任教,1877年升任教授。曾積極參加地質委員會的籌建工作。1885-1903年任該委員會主任,1903-1929年為名譽主任。1896年起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後當選蘇聯科學院院士。1917-1925年為俄羅斯科學院選舉產生的第一任院長。1925年起為蘇聯科學院院長,在他的領導下實現了科學院的工作調整,在組織研究國家生產力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卡爾賓斯基的科學活動範圍較廣。他最先編出蘇聯歐洲部分的地質圖和古地理圖,在構造地質學、古地理學和古岩相學方面功績卓著。他是俄國第一個採用顯微鏡研究岩石的地質學家;和第一個揭示了俄羅斯地質構造的主要特點,劃分了俄國南部的沉積岩地帶,並提出了地質構造分析法。卡爾賓斯基還編制了地層分類總名目表。寫有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古地理學、岩石學和礦藏成因等方面的著作,如《俄國歐洲部分過去地質時期的自然地理概論》、《俄國歐洲部分地殼升降的一般性質》等。曾獲得俄國地質學會獎章,法國科學院獎金和蘇聯科學院金質獎章。1936年7月15日,他在莫斯科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爾賓斯基
- 出生地:克拉斯諾圖林斯克
- 出生日期:1847年1月7日
- 逝世日期:1936年7月15日
生平,研究觀點,早年研究,其他,
生平
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卡爾賓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Карпинский)蘇聯地質學家。1847年生於俄國烏拉爾霍圖斯克一個礦業工程師家庭。1866年畢業於彼得堡礦業學院。1877-1896年任該院教授。他在從事地質礦業高等教授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了地質委員會的工作。1885-1903年任地質委員會主席。1886年任彼得堡俄國科學院研究員,1889年當選為科學院非常任院士,1896年當選為常任院士。1897年,第7屆國際地質學大會當選為大會主席。1899-1936年他任俄國和蘇聯礦物學會會長、主席。1917-1936年他任蘇聯科學院院長,1936年在莫斯科逝世。
卡爾賓斯基在地質科學各個領域都有重大的建樹。他於1870年發表了“論岩石學中的規律性”一文,1884年又發表了“岩石學評論”等等,為俄國岩石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研究觀點
在國際地質界關於地槽地台單元的學說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之時,卡爾賓斯基已有了自己關於構造地質學、古地理學的卓越見解。他的關於俄羅斯歐洲部分構造及地質發展史的若干論著有著獨特的意義。根據他的概念,俄羅斯歐洲部分,即後來被稱為俄羅斯地台的廣大地區,基底是花崗片麻岩,但被斷層切割而成為高低相間的地壘和凹地。他指出,在地台的南部有兩條北西西走向的構造變動線(後來就被叫做“卡爾賓斯基線”)。他最早注意到了俄羅斯地台範圍內的岩層變動,並解釋了這些變動產生的原因、機制。他早期的解釋偏向於壓縮論假說,認為是鳥拉爾褶皺帶向俄羅斯地台加壓的結果,後來他又認為是該地台本身地殼運動引起的。
卡爾賓斯基還通過編制和研究俄羅斯地區的古地理圖而得出結論認為,該區通過東西向下降和南北向下沉的交替,發生了有次序的地殼振盪,振盪方向平行於高加索山脈(東西向)和鳥拉爾山脈(南北向)。他發現褶皺走向是與古代海盆的海岸線相平行的。
早年研究
卡爾賓斯基早年研究古生物學,特別為古生態學、埋藏學在俄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論述了古代生物與地質環境的關係,把生物演化的不同階段與地層年代結合起來。他也很早就注意到生物遺骸埋藏條件的研究。他在1899年關於旋齒鯊(Helicoprion)的著作中,提及對化石骨骼物質成分的分析,指出了其中次生礦物的情況,並論述了關於旋齒鯊埋藏條件的問題。1903年,他研究腕足動物(Folbortella)時,指出其貝殼化石在岩石中排列的方向性,並與水動力條件聯繫起來考慮。他還研究了不具備隔板的貝殼化石的保存特點及其變形。
其他
卡爾賓斯基廣泛參與國際地質科學交流活動,有著崇高的聲望。1881年第2屆國際地質學大會曾採納了他的建議,在世界一切地質圖上,用紫、藍、綠、黃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這一標準,一直沿用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