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廉·耶路撒冷

卡爾·威廉·耶路撒冷(Karl Wilhelm Jerusalem)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於1772年10月自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爾·威廉·耶路撒冷
  • 外文名:Karl Wilhelm Jerusalem
  • 死亡時間:1772年10月
  • 死亡方式:自殺
簡介,經歷,

簡介

歌德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小說中的一部分情節,特別是結尾的部分,就是受到了耶路撒冷的激發而產生的。耶路撒冷確實因為巨大的愛情上的不幸而自殺,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輕戀人的朝拜聖地。此事是歌德的情敵—凱斯特納告訴歌德的。具有悲劇性的是,耶路撒冷用來自殺的手槍是凱斯特納借給他的。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混合起來,而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運越來越多地成為敘述的主要對象。歌德將耶路撒冷的許多性格特點和其他特徵轉移到他的維特形象上。為了更近地了解耶路撒冷自殺的情況,歌德於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暫地來到韋茨拉爾。他以與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談話,以及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記憶構成了小說的基礎。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凱斯特納對耶路撒冷之死的報告的一些段落。

經歷

耶魯撒冷是駐韋茨拉爾的不倫瑞克公使館的年輕秘書,和克斯特納相識,他在萊比錫大學讀書時曾和歌德同學。他父親是位著名的神學家,一個古老的修道院的院長。耶魯撒冷和萊辛很友好,萊辛很讚賞他的才華,常在自己編輯的報刊上發表耶魯撒冷的文章。他愛好文學和藝術,這方面和歌德的興趣相似,歌德來韋茨拉爾後,和他偶爾相聚,克斯特納第一次和歌德相遇時,站在歌德的周圍默默聽著的還有一位神色憂鬱的青年,身穿藍色燕尾服,黃色背心,褐色長靴,他正是這位耶魯撒冷。與《維特》有關的三位男主人公就是在這個偶然的場合相遇在一起的,這兩位公使館裡的年輕秘書根本沒有想到躺在樹底下草地上高談闊論的法學博士將會使他們兩人成為文學史上的不朽人物。耶魯撒冷生性比較沉默抑鬱,好幻想,他在公使館裡鬱郁不得志,和官僚習氣很重的上司們格格不入,在社交場合也屢遭挫折。這個受到壓制的孤獨的青年常常深夜獨自在月光底下漫步,在一些悲劇中尋找自己的知己。他愛上了一位同事的妻子,但這和歌德愛上綠蒂一樣,是在追求一個沒有希望的愛情。他在工作上、社會上、愛情上處處碰壁,尤其受不了當時封建社會中低沉的氣壓,他的性格憂鬱懦弱,沒有像歌德那樣毅然從不幸的漩渦中脫身出來,而是採取了消極的手段,借了克斯特納的手槍,用一粒子彈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歌德聽到耶魯撒冷的死訊後,立刻給克斯特納寫信,訊問真相,他從克斯特納的回信中了解到耶魯撒冷的自殺經過,他知道耶魯撒冷的憂鬱懦弱的性格,也知道他在工作中和社會上並不得意,他體會到耶魯撒冷的痛苦,在他弄明白耶魯撒冷不幸的結局後,喟然嘆道:“喔,耶魯撒冷,我現在懂得你了,我現在能夠把你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了!是的,表達出來!”
耶魯撒冷的死好像點燃了一根導火線,引爆了歌德胸中熾烈的感情,他積極收集有關材料。一七七四年春,他心中醞釀成熟,就杜門謝客,擱下一切雜務,振筆疾書,只用短短四個星期的時間,寫成了這部震驚世界文壇、撥動了多少青年心弦的傑作。《維特》一出版,立刻風靡德國和歐洲,傾倒了一代青年,很快譯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種文字,有些國家還出版了幾種不同的譯本。在青年中間掀起了一股“維特熱”,他們穿上維特式的藍色燕尾服,黃色背心,講著維特式的話,模仿維特的一舉一動,極少數人甚至仿照維特的自殺方式,一槍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股熱浪不但在德國流行一時,還波及到英國、法國、荷蘭和北歐諸國。在各個階層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