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卡利舞(印度舞蹈)

卡塔卡利舞(印度舞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卡塔卡利舞也叫莫赫尼亞特姆舞,是印度古典四大舞派之一,其產生和發展延續了印度古代梵劇的形式和風格,是目前印度古典舞蹈中唯一還保持用梵文演唱的劇種,但比起古代梵劇,卡塔卡利已有不少改進和發展。卡塔卡利的題材多選自印度兩部重要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主題大都是描寫神或英雄人物如何戰勝邪惡的故事。按這兩部史詩編創過的保留劇目有大約500部,而廣為流傳的就有50餘部,可以說卡塔卡利如同一面歷史的鏡子,從中可以領略到印度古代眾多的風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塔卡利舞
  • 又名:莫赫尼亞特姆舞
  • 重要特點是:它強烈的戲劇性
  • 產生於:克拉拉邦的農村
產生和發展,特點,舞蹈內容,

產生和發展

卡塔卡利舞產生於克拉拉邦的農村,它是一種以戲劇性的演技、豐富的表情、激烈的舞蹈動作和濃重的宗教情緒為主要特徵的舞劇。在農村,卡塔卡利通常是在寺廟旁的露天舞台上表演,表演前先以一陣激烈的鼓聲向周邊的村民們宣告演出即將開始,然後,一位長者上台用火點燃台口用以照明的巨大銅燈,緊接著是祈禱儀式,兩為男歌唱家用歌聲祈禱演出成功,之後,有兩為男士將一塊長約三米寬約兩米的帷幕牽到舞台中央,在沒有大幕的鄉村,舞劇中某些主要角色的登場,都是由這塊帷幕把他們送上舞台,如今,雖然卡塔卡利已進入了現代化的大劇場,卻沒有丟掉這些傳統,那震耳的鼓聲成了舞劇雄壯的前奏,那伴隨著它多少個世紀的銅燈成了卡塔卡利演出時必不可少的裝飾,那五彩繽紛的帷幕至今仍然是舞劇場景及人物更換的重要手段。
卡塔卡利的所有角色,過去都由男士擔任,女角也由年輕漂亮的男子扮演,現今卡塔卡利進入現代劇場後,有些角色也開始由女演員擔任。一名卡塔卡利舞蹈演員從7歲至12歲開始,要經過大約十二年的嚴格訓練,是印度古典舞中受訓時間最長的舞種。演員除了要練舞功外,還要對面部的眼、眉、嘴、臉頰、頸等部位進行訓練,讓它們都能運動自如。在印度古典舞中,卡塔卡利對眼、眉、嘴、臉頰、頸等部位的套用之多,難度之大都遠遠超過印度其它各派。

特點

卡塔卡利的重要特點是它強烈的戲劇性。表演者運用24個基本手勢和眼、眉、嘴、臉頰、頸等面部動作,構成一整套的示意動作,它們是劇情和人物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在每段戲劇表演之間通常要加上一段激烈的純舞蹈:大蹲襠步、單腿控制、急速旋轉以及腳掌、腳側完成的各種腳點和跳躍動作,構成了卡塔卡利男性舞蹈健壯英武的風格。富有特色戲劇效果的各種臉譜,是卡塔卡利的又一重要特徵,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臉譜,但只以人物類別劃分,如英雄人物為綠色,反派人物要加紅色,並在鼻尖和額頭加白色飾物:正面女角為肉色,獵人為黑色等。伴奏樂隊通常是四人──兩位鼓手和兩位吟頌者(兼打釵和銅鑼)。
卡塔卡利舞

舞蹈內容

卡塔卡利舞(Kathakali)是喀拉拉邦的驕傲,卡塔卡利舞起源於喀拉拉邦,是集舞蹈、戲劇、啞劇、文學於一身,媲美西方芭蕾的舞劇,印度大文豪泰戈爾就曾向世人極力推薦卡塔卡利舞蹈。其實“卡塔”在印度梵文里的原意是故事,“卡利”是指舞蹈,合稱就是故事之舞。起初只有男子可以表演,後來慢慢開始允許女性表演者參與。卡塔卡利演員的專業訓練自10歲開始,每日皆凌晨3點即起練功,需時長達6年;而且每年都得通過進級考試,方能繼續課程學習。
合格的演員至少需要12年以上的專業學習才有登台資格。每位演員在表演前,臉部都要濃妝重彩。化妝的材料主要是米糊、綠葉、油煙、顏料和白紙。一次化妝通常需要4個小時!卡塔卡利的舞妝厚度可以達到15厘米,是世界上各民族舞蹈中最厚的妝,這是吉尼斯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