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經過,結果,
背景
16世紀後期,由於隆慶開關和西屬菲律賓的發展,使得南洋東部的國際水域開始便的繁榮起來。這其中自然有從墨西哥開來的西班牙大帆船,也有西面來的馬來土著商船,以及活躍在日本到閩浙水域的倭寇集團。任意兩方之間的衝突,在這樣的複雜環境下是一觸即發。
作為地區內的兩個主導力量,明朝從未將沿海控制達到自己想要的地步,而西班牙人也將目光聚焦於馬尼拉城和東西走向的商路。因此,在閩南、台灣和呂宋島北部等地,私人海盜船隊就非常盛行。他們遊走於各個王國勢力之間,和土著酋長們打成一片,也不會放過任何能夠輕易下手的海上目標。尤其當自己無法在南北兩頭立足時,便選擇在無主之地上紮根。考慮到當時的台灣開發程度太低,呂宋就是流亡者的最佳選擇。
在1580年時,就有一群倭寇登入呂宋北部的卡加延(卡加延省),並著手構建自己的獨立王國。由於馬尼拉當局的重心一直是在莫洛島方向,所以在平日並不直接統御北部地區。結果,號稱超過千人的倭寇就很快擊敗了地方土著,並迫使後者向作為宗主的西班牙人求援。他們不僅擁有一艘平底帆船和18艘舢板,還裝備著日式鎧甲和購買的葡萄牙槍炮。
經過
倭寇的舢板是一種很小的船隻,只能運載十人以下數量的士兵,實際上可能每一艘舢板平均只裝了五六人。因此,和西班牙人戰鬥的海盜們大概也只有一百來人到兩百人,數量優勢並非特別明顯,而西班牙的蓋倫船也比平底帆船快得多。
起初,西班牙當局並不關心這個事情。直到倭寇以呂宋北部作為基地,開始襲擊馬尼拉到廈門的航運貿易,才意識到對方是必須拔除的毒瘤。1582年,當時的菲律賓總督隆奎羅,便派出部下卡里翁帶著40名正規軍士兵北上。同行的還有一支小型艦隊,包括五條補給小船,輕型帆船“聖約瑟佩”號(San Yusepe)和蓋倫船“隊長”號,以及各船水手。
當西班牙艦隊從南方繞過波蓋多海角後,就發現了倭寇陣中那艘大型帆船。儘管風向不利於自己,但以西班牙劍盾兵還是立刻上前發動進攻。一旦頂住了小型火炮的胡亂射擊,就有幾十名士兵迅速爬上了倭寇帆船。然而,就在他們立足未穩的時候,對方的數量優勢也馬上體現出來。倭寇們首先以葡萄牙火器齊射,然後拔刀撲上去貼身近戰,一口氣將西班牙人從甲板上都打了回去。
此時,由於蓋倫船沒有跟上隊伍,西班牙方面只能以單艘帆船的微薄兵力硬抗幾百名倭寇。後者也順勢從高處跳上槳帆船的甲板,準備將這些不請自來的西班牙人全部殺死。
在自己的甲板上,在指揮官卡里翁的帶動下,十多名西班牙正規士兵以及水手們使用了類似方陣的戰術,將攻防力量優勢的長槍兵置於前方,後面是使用火繩槍(Arquebus)和重火槍(Mosuqete)的火槍手們。在蓋倫船船長佩羅·盧卡斯(Pero Lucas)率領援兵趕到後,輕帆船的西班牙士兵揮舞著長矛頂住倭寇的拔刀衝鋒,終於占了上風。火槍手們抓緊時間填裝,並在稍後給予敵人以真正意義上的整排齊射。
恰逢其他西班牙小船陸續趕到,從各個方向發射船頭的小鷹炮,使得倭寇大船面臨包圍的態勢。不少人就選擇直接跳海游向岸邊,卻因為身上的鎧甲太重而淹死。但還是有人得以生還,將遭到突襲的訊息帶回營地。而西班牙人也遭受了傷亡,包括蓋倫船船長佩羅·盧卡斯(Pero Lucas)也被倭寇打死。
在解決敵方大船後,西班牙艦隊直接從沿海逆流駛入卡加延河。他們發現倭寇已經嚴陣以待,用餘下的18艘舢板堵住河道,並在岸邊構築有臨時要塞。但因為旗艦的損失,他們也丟掉了所有的小型火炮,所以在遠距離內缺乏還手能力。西班牙人就利用船頭的小型火炮開道,將倭寇的船隻逐一擊毀。然後不緊不慢地靠岸登入,立即挖掘壕溝並安放了木質胸牆,接著將提船上的大炮也搬入陣地。
隨後的炮擊儘管力度有限,卻也讓無力還擊的倭寇非常難受。他們便提出停火和談,並要求自己在離開呂宋前獲得西班牙當局的黃金補償。談判因此破裂,而倭寇們只能繼續在要塞內忍受西班牙人的火炮襲擊。最終,他們集合起剩餘的100多作戰人員(按照西班牙人的吹噓多達600餘人),朝著40名西班牙正規軍和更少的海軍炮手衝去。
戰鬥中的西班牙軍隊有兩種火槍,一種是較早的火繩槍,還有一種則是它的“小兄弟”,16世紀初出現的重火槍。早在15世紀,火繩槍就成為了西班牙軍隊不可分割的一種武器,而在1503年的切里尼奧拉戰役(Battle Of Cerignola)里,西班牙火槍手也打出了他們的威名,用火繩槍射殺了數量不少的瑞士和法國士兵。
一個訓練有素的火繩槍手可以在每三分鐘裡發射兩發子彈,射程最遠可以達到200米。然而這種武器的射程和射速仍然有些慢,面對全力衝鋒的騎兵仍然不能讓火槍手們高枕無憂。於是,16世紀初西班牙人又發明了一種重火槍,被稱為“穆斯卡特”。
這種火槍比之前的輕型火繩槍更重,長約1.8-2米,重量達到8-11千克,彈丸直徑在19-22毫米之間不等。由於火槍太重所以需要支撐物,1560年以後一般用簡單的木叉子作為支撐。更重要的是,這種火槍的殺傷力和射程都有了提高,根據1592年的記載“在四百步的距離射殺了一匹馬”。1632年的另一份數據也顯示,222米之內就是“穆斯卡特”的有效射程。
16世紀中期日本也從葡萄牙人那裡獲得了火繩槍,並著手仿製。隨後火槍也被投入了戰國時期的戰場並取得了相當戰果。然而這種武器也存在不足,首先是射程問題,種子島火槍的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之內,而且裝填也比較麻煩。如果士兵能夠使用交錯射擊的戰術有效保持火力的話,它也是足夠致命的。然而海盜們顯然不太可能有如此的紀律性,更不用說他們的火槍也未必是比較可靠的。在戰鬥期間,在他們的火槍能擊穿西班牙的裝甲前,西班牙火槍已經可以有效殺傷只有少量裝甲的大部分海盜了。
在前後三次的大規模衝鋒中,倭寇都以少量火槍手開道,再出動更多手持短矛和長短刀的披甲武士為核心。西班牙人則以槍炮遏制對手的勢頭,並用長槍固守自己的小型陣地。為了預防倭寇抓住或用刀格擋,他們還給槍頭位置抹油,防止長武器被對對手突破。雖然倭寇每次都因承受不住傷亡而選擇潰逃,但在晚些時候又能重整旗鼓衝殺過來。到第三波進攻結束時,西班牙士兵的火藥也即將耗盡。
考慮到自身已經無法擋住下一輪猛攻,卡里翁帶領所有人衝出塹壕,以長槍方陣和傳統劍盾殺向還在重組的倭寇,戰鬥變成了一場白刃戰,托萊多鋼對抗日本玉鋼。
劍盾兵使用的劍出自西班牙的“鑄劍之城”托萊多,早在羅馬共和國時代,這裡的鋼鐵以高質量聞名。托萊多鋼鐵的強度和耐用性在當時的西方幾乎是數一數二的,使用兩種含碳量不同的鋼通過熱鍛造組成合金(一種高碳一種低碳),因為兩種鋼一種較軟,一種較硬,因此合金具有“剛柔並濟”的特性。然而這也使得製造流程非常緩慢,必須嚴格控制步驟的時間,以及熔煉的溫度等,在現代工藝得到採用之前,普通鐵匠每年只能製造2-3把劍。當然,這也讓它成為了一把利器,即使是同樣傳奇的“烏茲”鋼也只在硬度方面壓過了托萊多鋼,在韌性方面仍然略遜一籌。
日本刀的原料“玉鋼”也是一種以剛柔相濟聞名的材料。由於煉鋼技術的落後,玉鋼採用的是效率較低的低溫冶煉法。在漫長的冶煉結束後,工匠會進行選料,鍛造等一系列過程,直到通過造邊完成刀刃的雕琢。在這之後,還要通過淬火的方式賦予其極高的硬度,也賦予了日本刀名揚海外的威名。
然而這兩種武器在實戰中的劍術完全不同。細刃劍以刺擊為主,兼有一定的劈砍能力,而武士刀則是以劈砍為主的武器。如果兩個人完全憑藉一把細刃劍對抗一把武士刀,結果可能是持刀者一直後退防備刺擊,而持劍者則要小心防備劈砍。不過如果持劍者有盾牌的話,他完全可以用盾牌作為防守,充分發揮刺擊的威力,而單手握持的細刃劍憑藉更加靠後的重心,也比雙手握持的武士刀更靈活,刺傷造成的出血也非常嚴重,顯然在這種對決里,使用70-80厘米的打刀勝算不大。
結果
倭寇迅速潰散,並在之後的逃跑時損失慘重。他們的要塞也因無人防禦而在頃刻間宣告失守。由於倭寇大部分沒有穿盔甲,西班牙人難以追上,卻繳獲了大量被丟棄的戰利品、日式鎧甲、刀劍和火槍。他們也以20人傷亡的代價,殲滅了不少倭寇成員,將對方的勢力從呂宋北部清除出去。
晚些時候,卡里翁更是在當地建了新塞戈維亞城,也就是當代的拉爾洛市。西班牙總督府也在呂宋北部建立直接控制。更重要的是,到菲律賓沿海活動的倭寇數量從此大為減少。但這絕不意味著倭寇群體的消退,倒是北方的福建沿海反而會將因此變得競爭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