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久拉霍神廟

卡久拉霍神廟

卡久拉霍性愛神廟,位於印度新德里的東南方的一座小鎮卡久拉霍(Khajuraho),屬中央邦查塔普爾縣,離新德里約600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卡久拉霍神廟
  • 地理位置:印度新德里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AAAA
概述,歷史淵源,主要景觀,傳說,

概述

這座小鎮布滿婆羅門教和耆那教寺廟,其雕飾把神話題材和世俗題材,尤其是性愛題材融為一體,頗為駭世驚俗,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寺廟塔身上的浮雕有大有小,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則剛剛巴掌大小,那些令人激情不已的性愛雕刻很多都分布在生活場景雕刻的中間,尤其是那些新奇的、逼真的雕刻都很小,因此一定要認真尋找那些隱蔽的雕刻,這可是一種別樣的樂趣。
卡久拉霍神廟卡久拉霍神廟

歷史淵源

公元10~14世紀,卡久拉霍是印度很有勢力的昌德拉王國的都城。當時這裡至少也是椰棗樹成林,因為卡久拉霍就是印地語“椰棗樹”的意思,據說當時昌德拉國王宮殿的8個城門都有椰棗樹“守衛”。
公元950年左右,是昌德拉王國的鼎盛時期,在此後的100年間,幾代國王大興土木,在方圓10公里的範圍內陸續修建了85座壯觀又精美的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廟。
14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興起並逐漸控制整個印度次大陸,他們在摧毀昌德拉王國的同時也對印度教神廟大肆破壞,殘存的22座廟群被高大的樹叢掩映其中,被遺忘在歷史的風塵里。
直到183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位名叫波特的軍官在此打獵時發現了叢林中的秘密,卡久拉霍才終於重見天日,為世人矚目。
上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對這片神奇的廟群進行了修繕、規劃和保護,使之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1986年,這些神廟因其獨一無二的造型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主要景觀

卡久拉霍的神廟可以分為東、南、西三個群落,以西區的規模最大。西區神廟的造型大致差不多,主要由三部分組成,高高的基座,刻有雕像的主建築和像筍一樣由粗到細的塔頂。神廟裡面比較陰暗簡陋,有的供奉著石刻的林伽(即男性生殖器)。
廟的精華在外牆的雕塑上,這些雕塑精美得令人驚嘆。走完整個西區廟群後發現,這裡是一個藝術的殿堂,是雕塑和建築藝術愛好者的天堂,也是了解中世紀印度中部地區人們世俗生活的一扇比較直觀的視窗,絕不是一個令參觀者想入非非的色情畫廊。
卡久拉霍神廟可以說是印度所有神廟中人物雕塑最集中的地方,反映了當時的生活場景,譬如舞蹈、奏樂、耕種、戰鬥、梳妝、寫信等日常生活;石刻塑像中最多的是女人,她們大都豐乳肥臀,佩戴著各種首飾,以各種姿勢站立,或在化妝描眉,或在拈花微笑,或在照鏡梳頭,或在手舞足蹈,甚至在挑腳底上的刺。
這些線條優美、款款動人的美麗女子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而是充滿生活情趣和生活氣息的凡人,有些雕像表情豐富,呼之欲出。人物雕塑基本上都與真人一般大小,石刻刀法細膩,比例勻稱,栩栩如生,數量之多,雕刻技法之嫻熟,內容之廣泛,想像之豐富,都堪稱世界石刻藝術中的瑰寶。
這些雕塑不僅體現了印度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更體現了印度人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其中建於1025年的坎達里亞摩訶提婆神廟,高33米,長20米,上面雕刻著872座雕像,蔚為壯觀。
在眾多的雕像中的確能看到一些男女交歡的場面,但絕不是有些文章所描寫的“寺廟的牆上到處都雕刻著以各種姿勢性交的男女,”而是間隔地不均勻地分布著一些這樣的塑像。
據了解,男女交歡的雕塑僅占全部人物雕塑的8%左右。陪同的導遊說,不少西方人成群結隊地到這裡參觀,以為卡久拉霍的群廟雕像就是印度著名的《愛經》的圖解和直觀詮釋,是雕刻在石頭上的《愛經》,但看到絕大多數的雕像描繪的只是日常生活而非做愛動作,於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
純粹抱著看石刻春宮畫的想法到這裡,的確會失望。但如果想欣賞印度的雕塑藝術,這裡卻是最理想的地方。人們在密密麻麻的人物和動物雕塑中能看到浪漫優雅,能想像出古代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能欣賞到印度古代雕刻家的智慧成果和藝術結晶。
即便是大膽表達性愛的雕塑,也是在揭示性愛是一種藝術,而不是表現赤裸的肉慾。除了人物和動物雕塑外,這些神廟本身也建造得很有氣勢且各有特色,有的門前有長廊,有的頂部雕刻著繁縟細密的花紋,其造型和結構都具有很高的建築研究價值。
儘管男女交歡場面的雕塑只占所有石刻的很小一部分,但卡久拉霍廟宇卻的確因這些大膽和奇特的雕塑而聞名於世。大概涉及到性愛的內容總是很吸引人的吧。
毫無疑問,卡久拉霍最令人不解的問題是:為什麼昌德拉王國的統治者要在神廟的外牆上雕刻性愛場面?
由於歷史記載甚少,且印度古人重傳說輕史記,結果只有謎面而沒有謎底。儘管經過多年苦心研究和深入探究,印度的歷史學家和研究人員對卡久拉霍性愛雕塑的解釋至今仍眾說紛紜,難有定論。除了各種難以令人信服的傳說外,權威學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一種簡單的說法是,昌德拉的國王們都荒淫奢靡,他們用這些雕刻來刺激自己的性慾,及時行樂;另一種說法是,印度傳統認為,“愛”是與生俱來的,可以無師自通,但“性”卻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因此,這些神廟雕像是用來對婆羅門男孩進行性教育用的,因為多數人都要到廟裡拜神祈禱,因此這是開展性教育的理想場所。
也有解釋說,印度教認為,通往“摩克沙”,即“解脫”,有四個途徑,也就是責任、錢財、瑜珈和性愛,而這些雕刻就是用來幫助人們通過性愛這個途徑達到“解脫”的目的。根據這種理論,人可以從性交所帶來的愉悅中獲得解脫和救贖。
當地導遊的解釋似乎比專家學者的說法更令人信服。導遊說,在昌德拉王國時期,佛教盛行,許多人整日沉湎於修行之中,希望能早日實現轉世和輪迴。大批男子都去當了僧侶,整日在廟裡念經拜佛,導致田地荒蕪,經濟停滯,生育率和人口下降,國力衰退。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國王為了讓這些清心寡欲、不思凡塵的男人重返社會、回歸家庭,於是就撥款修建大批廟群,並在廟牆上雕刻一些性愛的場面,撩撥那些成天在廟裡潛心修行的男人的情慾,好讓他們動凡塵之念,回家生兒育女,這樣人口上升,社會穩定,國力方可重振。
修建如此眾多和繁複精美的廟群,沒有國家的支持是肯定不行的。從持續上百年的修建過程看,國家投入如此龐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顯然是想達到一個目的,而不僅僅是為了娛樂。
無論如何,卡久拉霍廟群是建築史上的“歌德巴赫猜想”。任遊客去猜想,去探究,去讚嘆,去思考。這些廟與印度教本身一定有著某種難解的聯繫,而印度教本身又是內容豐富神秘、甚至有些相互矛盾的宗教。正如馬克思對印度教的評論所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慾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克久拉霍 Khajuraho緊鄰泰姬陵,位於瓦臘納西,Jaipur,和德里附近。這裡的眾多神廟是印度最主要的觀光勝地之一。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名錄。它曾是Chandela繁華的首都,而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寧靜的村鎮。該地區有大量的婆羅門教及耆那教寺廟,它使人能夠從那些獨特的建築和輝煌的雕刻中領略10世紀昌德拉文明鼎盛時的風采。這些雕飾把神話題材和世俗題材,尤其是性愛題材融為一體。9-13世紀這裡是昌德拉王朝的首都,繁華一時,今日已不復見往昔的繁華風貌。
昌德拉王朝是由居住在班德坎德的拉傑普特人創建的,它在公元950-1050年間達到極盛。在昌德拉時期建造的85座廟宇中,保留至今的只有22座,分布在方圓6平方千米的範圍內。這些寺廟分屬婆羅門教和普那教,但風格相同。在高高的基座上建起裝飾繁縟的主建築,與開有天窗的長廊相接。主建築表面覆以彩繪鑲板,頂部有集束型帶曲線的尖塔,其中最高的幾座位於聖殿正上方。每一座塔都象徵著凱拉沙山,即"天山'。它們是納戈爾式寺廟特有的標誌。克久拉霍現存的22座古廟可分為東群、西群和南群三部分:西群雄渾精麗,東群器宇軒昂,南群雕刻精湛。毫無疑問,克久拉霍古廟群是價值高超的建築藝術傑作,最重要的一組是考古博物館附近的西群。"
卡久拉霍以性愛雕塑聞名,實際上更多的是反映戰爭、歌舞、狩獵等世俗題材和神像的雕塑,歷經千年的風霜,仍然能看出當年的勝景。
神廟分為西廟群、東廟群和南廟群,其中以西廟群的雕像最為豐富。西廟群的神廟多而集中,保存得也較好,其他幾處較為鬆散、破敗。西廟群是真正的性愛神廟。西廟群方圓500米的範圍內共有14座神廟,其中13座屬於印度教,一座屬於耆那教。耆那教神廟雖然緊挨著印度教神廟,可還是用鐵柵欄單獨圈起,井水不犯河水。
進大鐵門左手第一座是拉克什曼(Lakshmana)神廟,建於最強盛的亞修瓦曼統治時期,主要供奉一尊來自岡底斯山的毗濕奴(Vishnu)神像,有一個主壇和四個副壇,廟內外布滿精美的雕刻。
毗濕奴神像(上),不知道下面那個豬頭造型的雕塑是什麼?難不成是八戒?
另外還有一些高難度的雕塑,據說這些雕塑都是工匠們看著真人的表演,精心雕刻出來的。而且如果你到現場去的話,可以看出雕像的顏色是從淺至深,淡淡的明黃,深深的土黃,接近紅的深棕。這是一個完美愛的過程,顏色表現的是情緒!真令人吃驚了。而且為了讓工匠們雕出精美絕倫的塑像,表演者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各種高難度的動作。不知道現在還有這種表演嗎?蚯蚓很想到現場觀摩一下。
進神廟的門口地方就可以看到象頭神甘尼什,他是濕婆大神的兒子,當時他生下來以後,濕婆神沒有回家,這個兒子就長得很快,有一天他的媽媽雪山女神要沐浴,就讓兒子在門口看著,不讓別人進來,正好那一天濕婆大神回來了,他不認識,就不讓他進門,濕婆神就很生氣,就揮劍把他的頭砍下來了,進了家才知道是他的兒子。他就很後悔,就找了保護大神毗濕奴問他怎么辦,這個保護大神就說你去出門找一個你第一個看到的動物,把它的頭砍下來安到你兒子頭上就可以了,那么他出去看到的第一個動物就是大象,就這樣有了大象神。甘尼什擅長清除各種障礙物,人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祭拜象頭神,以求順利。
然後是難迪(Nandi)神廟,一座有12根方柱支撐的涼亭式建築,供奉濕婆(Shiva)神的座騎難迪。難迪是一頭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的公牛,象徵著多產和旺盛的性力。為了公平起見,也給毗濕奴的座騎,公豬瓦拉哈(Varaha)造了一座神廟,樣式與難迪神廟相似。立在1米高基座上的石豬有2米多長,1.5米高,腰身兩個人都抱不過來,渾身上下竟然簇擁著647尊男女雕像,千百年來石豬已經被善男信女的手摩挲得鋥亮。這個雕塑的圖片,蚯蚓暫時沒有找到,以後有機會再給大家補充。
西群的朝薩斯?瑜格尼(ChausathYogini)神廟是卡朱拉霍現存最早的神廟,落成於公元850年。神廟用粗獷的花崗岩砌成,台基高達15米,神廟內供奉擁有64種可怕性力的迦梨(Kali)女神。
終於跨上了一處5米多高的巨大台基,西側就是建於1025年的坎達里亞?摩訶提婆(KandariyaMahadev)神廟,高31米,長20米,平面呈雙十字形,坐西向東,入口在那一豎的頂端。上了6級台階,就能看到兩條變形鱷魚裝飾的門楣。前廊有四個風格獨特的藻井,兩壁通透,視野開闊,前殿和拜殿內光線陰暗,神像林立。
這裡有800多對男女的雕塑
神廟裡面比較陰暗,在門口可以看見陽光
在印度,性是一種很普通、很值得與大家分享的事情,像日常生活的吃飯、洗澡一樣,一點都不需要害羞和躲藏。所以廟裡很多表現性愛的神像,都多姿多彩,讓絡繹不絕的遊人頓開茅塞,並且陷入深深的沉思當中。自古至今仍有印度的母親帶著將婚嫁的女兒到這神廟群風景區,瀏覽性愛塑像,講解洞房性知識,把這裡看成是性愛教程。性愛的和諧被古印度人賦予一種哲學與宗教。
真的根本無法想像,遠在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在這同一塊土地上,居然有如此密集的、坦蕩的、放縱的性愛雕刻!這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傳說

神廟的來歷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喔:故事要從印度歷史和卡久拉霍這個地方說起,公元7 世紀中葉之後,印度北部地區列強爭霸,其中一支重要力量是拉傑普特人,這是一支由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與原住民長期融合而形成的封建王族,篤信印度教,酷愛自由,驍勇善戰,但內部不團結,家族之間紛爭不斷,常常兵戎相見。現今多數的歷史學家認為,大約是在公元9世紀的時候,拉傑普特人中的一支,也就是由昌德拉瓦爾瑪王(King Chandravarman)領導的家族建立了昌德拉王朝(the Chandellas),其都城就設在卡久拉霍。王朝的都城本沒有名字,但因為有兩株非常茂盛的金色的棗椰樹(the Khajur)拱衛著城門而得名卡久拉霍(Khajuraho)。
相傳,昌德拉瓦爾瑪的母親少年成婚,很小就守了寡。等到她16歲的時候,終於鮮花盛開,出落成了遠近聞名的美女。一個夏夜,她熱得睡不著,老覺著有什麼事情,於是就到一個蓮花池去洗澡。月明星稀,池水閃爍,她美麗的胴體一下子就把月神昌德拉瑪(the Chandrama)迷住了。他下凡來到人世,緊緊地抱住了她,打動了她,融化了她。一整夜,他和她都在作愛,直到黎明將至,月神不得不離去。她捨不得月神走,就罵他,於是,月神說:“別罵我,可愛的人兒。高興一點吧,因為你孕育的是一個國王。他將無比強大,統治整個世界,他的子孫將成千上萬。”
“可是,我未婚生子,將名譽掃地。”
“別怕,可愛的人兒。你的兒子將在16歲的時候成為國王,並為你洗掉恥辱。”說完一番話,月神消失了。
但是,當他的兒子出生時,月神還是遍邀諸神前往慶賀,並給新生子起名昌德拉瓦爾瑪。昌德拉瓦爾瑪不負眾望,勇敢果斷,渾身都充滿了力量。16歲的時候,他用石塊打死一隻老虎和一頭獅子,順順噹噹地當上了國王。他為自己的母親建造了85座寺廟,藉此來為母親正名。不過,這85座廟宇,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22座,分布在方圓6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東、西、南三大群落,其中的西群寺廟最多,保存得也最好。
實際上,據考證,這22 座寺廟建造於9-13世紀,也就是昌德拉王朝的鼎盛時期。雖然綿延幾百年,但這些寺廟的建築風格卻基本相同:在高高的基座上建起裝飾繁複的主建築,頂部是集束型帶曲線的尖塔。這些寺廟都是用紅沙岩的石塊壘起來的,最高的有35米,沒有漿糊,更沒有水泥,這是聰明的昌德拉王朝的工匠們使用的一種特殊工藝:聯鎖技術(interlock system)。這個“鎖”其實就是我們國家木匠活兒里的那種“榫”。
這些寺廟的外牆布滿了雕飾,其內容幾乎無所不包:宗教故事和人物、生活場景、戰爭、人物和動物等等,但出現次數最多的是女人,最令人稱奇的性愛和性交姿勢。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親自去看一下
正是這些性題材的雕刻(the erotic Sculptures)使卡久拉霍名揚天下。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些雕刻,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男人和女人的交合是天人合一、神靈合一的最好的表現形式。
一種說法是,昌德拉的國王們都荒淫無度,他們雕刻這些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
一種說法是,這是為防止雷雨神毀壞寺廟而特意雕刻的。因為雷雨神因陀羅(Indra, Lord of rain and thunder)有窺陰癖(Voyeur),看到這么多它喜歡的圖案就不會下太多的雨淋壞這些寺廟了。
一種說法是,這是一種對宗教信仰者自我控制力的考驗。站在這些如此汪洋恣肆的雕飾面前,一個前來敬神以期得到神佑變得純潔純粹的人,只有心神不亂才能修得正果。
一種說法是,這代表了印度教中的一個流派的宗教思想。這個流派,將性交看成了一種宗教性的儀式,認為瑜跏(Yoga)代表精神的修煉,博跏(Bhoga)代表身體的愉悅,二者都是通向同一個目標:摩克沙(Moksha),也就是自我救贖的不同方法。根據這種理論,人可以從性交所帶來的愉悅中獲得救贖。
一種說法是,這代表了印度傳統中人生的一個奮鬥目標:性愛。性愛是最富於激情也是最完美的人生享受,“愛”是與生俱來的,可以無師自通,但“性”卻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掌握的。因此,卡久拉霍的雕飾也就是石刻版的《愛經》(Kama Sutra),是教育婆羅門男孩如何成長為男人的。而寺廟是人們最常去的地方,也就是最合適的教育場所了。這《愛經》有點象咱們中國的《素女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