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青,1983年出生,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在北京從事藝術創作。2008年在北京798藝術區3818庫畫廊舉辦“拒絕長大”個展,2012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無中生有”個展,2014年在北京中藝博舉辦《隱山集》個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卞青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83年
- 職業:藝術家
- 畢業院校: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今日美術館“無中生有”個展 中藝博《隱山集》個展
- 代表作品:《二十四節氣》、《隱山集》
人物簡介,展覽經歷,名家評價,代表作品,
人物簡介
卞青,1983年出生,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在北京從事藝術創作。2008年在北京798藝術區3818庫畫廊舉辦“拒絕長大”個展,2012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無中生有”個展,2014年在北京中藝博舉辦《隱山集》個展。
展覽經歷
個展:
2014年 “隱山集” 中藝博,北京
2012年 “無中生有” 今日美術館,北京
2008年“拒絕長大” 798藝術區3818庫畫廊,北京
聯展:
2015年 “之間”——與傳統有關Zoomart藝術館,北京
2015年 “民間的力量” 民生美術館,北京
2014年 “小邏輯”——2014年芳草地藝術節芳草地畫廊,北京
“三界外”——觀念的絕對化 5藝術中心,北京
2013年新銳藝術家大瑭“傳家” 文軒美術館,成都
2012年 “再編碼”當代藝術邀請展中華世紀壇,北京
2012年 “近觀與冥想”當代藝術展成都,四川
名家評價
《繪事後素:卞青的藝術境界》
賈方舟
站在卞青畫展的展廳,最突出的感覺可以用兩個字概括:素和淨。
卞青的畫訴諸觀者的主要是體悟而不是觀看。只是觀看便一覽無遺,在觀看中體悟,定有所獲。
卞青的展覽以“無中生有”命題,很符合觀者品味其作品的過程:站在素白、淨潔到幾乎什麼都沒有的一張畫前,慢慢會“看”出一些東西來,仿佛大霧瀰漫中隱隱約約仍有可辨識的物象。但從畫家的創作過程看,卻正好相反:畫面最初本來畫了許多清晰可辨的物象,但經過一遍遍地刪繁就簡,可見物象逐一被衰減和遮蔽,使畫面變得空寧素潔,虛無朦朧,似有非有,又似無非無。於是,面對作品的觀者只有靠自己的悟性“無中生有”了。
卞青的畫使我想到孔子說的“繪事後素”。“繪事後素”出自《論語·八佾》: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關於“繪事後素”歷代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按照朱熹的權威說法是:“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素也。《考工記》曰:‘繪畫之事後素功。’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這個說法的不通之處是把“後” 解釋為“先”,“先以粉地為質”,那不就是“繪事先素”了嗎?我認為,孔子在回答子夏時所說的這句話針對的是“素以為絢”的提問。“素”與“絢”本是兩個對立的因素,但又可以相互轉化——以“素”為“絢”,先“絢”後“素”。也即絢爛之極復歸於素樸平淡。艷麗的色彩固然很好,但就境界而言,素樸自然反倒更高。傳統繪畫所經歷的也正是一個“以素為絢”、“繪事後素”、從絢爛回歸到平淡的過程,傳統文人畫以墨代色,追求清淡優雅的主張,正符合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的審美旨趣。所以“繪事後素”的真正意涵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一樣,應是指一種境界,而非在技術性的操作層面。從這個意義上看,卞青的繪畫所尋求的正是一種“以素為絢”、“繪事後素”的境界。
卞青的畫在短短几年中曾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前幾年的作品帶有濃厚的抽象表現風格,基本上是在一個可辨識的物象中演繹他對肌質的樂趣和對空間的想像。之後,他放棄了對可視的物象的表現,進入一種相對抽象的表達,色彩也單純化為以“墨“為主,更接近一種水墨趣味。他用以點積線的方式表現“律動”中的自然景觀,卻並不著意於“物象”本身,而更注重對流動中的“氣象”的體悟。這無疑是向著他現在的目標跨越了一步,但真正使他轉入這個新的方向和新的境界,還是得益於他的“修行”和“悟道”,從佛道中體悟畫道,從佛法中頓悟畫法,邃使他進入一種虛無、空靈的境界,把已經呈現在畫面上的東西逐一遮蔽,只留下一個暈點、一個暈圈,抑或別的什麼“蛛絲馬跡”,讓他的觀眾在畫前體驗“繪事後素”的美妙境界。但這種介於修行與悟道的境界,對他而言既是一種藝術的探索,也是一種精神的歷練。因為作為一個從藝者,他找到了恰切表達內心的語言;作為一個修道者,他又通過藝術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出口。
抹擦和修煉
汪民安
曾經在2003年,栗憲庭先生策劃了《念珠與筆觸》展,策展前言中他將藝術類比為宗教,認為其作為心靈的自我安撫是與宗教是一致的。
作為年輕藝術家,卞青也在嘗試將繪畫的過程與類似東方式修行中的聚氣、入靜等極簡行為中對“無”的體驗和思想方法結合起來,描述此過程中出現的“物像”。他希望將自我從這種日常修煉所獲得的精神體驗和寧靜心緒結晶於畫面,使畫布上出現一種心理內在的外部形象——繪畫對他來說,也是要將對世界的體驗和經驗過程與“藝術”的結晶過程作為一種嘗試。這對於藝術家來說,也可以說是一個高難度的思考和行動過程,其中都有一種時間過程的對應;藝術的行動與修行和悟道的時間,對身體中的私心雜念根除的過程與繪畫中一次次塗抹後形成的“蹤跡”建立了一種聯繫。這使得繪畫的過程成為一個反思“有”與“無”的過程:我們的世界構造中那些模糊的和暫時的事物的外表——我們是要相信這些存在的測定尺度和還是相信生命向存在開放的持續發問?這些畫布上出現的結晶——是虛無的形式還是視覺與可見的斷裂?對卞青來說,作畫,也即是在修煉自身,這種修煉不是要克服創作的焦慮或者枯燥,而是,在道行上和繪畫上,希望有一種境界上體驗的高度和結晶的同時顯現。
在此推薦這位年輕藝術家的新作,是希望帶出一些關於當前藝術家思考藝術和生活的不同的角度和維度,在當前的普遍喧囂中,藝術家何以能保持日常中智性的活力,鍛鍊和修習精神對於藝術創作的凝神有無助力?通過“繁複的手工過程”(栗憲庭“念珠與筆觸”),繪畫中的反覆塗抹,反覆擦拭,反覆生成,對於藝術家的產生的影響在哪裡?卞青在自己的工作中,也許正在形成一種自己的工作方法,他確定自己是將一種繪畫與思考——都需要用意志來控制的有效行動結合起來,讓藝術之思和做在一種虛無中產生一種微妙的自由。
在卞青的繪畫中最終出現的形象是似乎模糊不清的事物,也許如夢境,心靈等顯現的表象,也更像是在我們的生命之流中形成的,自我內在構造中暫時和模糊的外部。從這裡出發,卞青的繪畫有了一些探索的新意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