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人生(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系列書籍)

博物人生(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系列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荒野,開始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裡,與大自然直接打交道的機會大為減少,這影響到人類對自身地位的判斷以及天人系統的可持續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人類個體嘗試像博物學家(naturalist)一樣過活,以便重建人與自然的新對話,這被稱為博物人生。北京大學劉華傑教授為此造了一個詞組living as a naturalist. 2012年劉華傑教授的著作《博物人生》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入圍第八屆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入選由13家中央媒體和入口網站開展的2013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書單。

基本介紹

  • 書名:博物人生
  • 作者:劉華傑
  • 類別:博物學
  • 頁數:363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2012年,第2版2015年
  • 裝幀:第1版平裝,第2版精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作 者:劉華傑著,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第1版2012年;第2版2015年
頁數:363,字數:203000
開本:32開

內容簡介

博物學涉及人類生活史、人類科學史中的一個重要傳統。中國古代的學問基本上處在博物層面,它雖然沒有數理科學深刻,但適應本地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筆優秀的遺產,我們可以也應當繼承它們。過去科學傳播比較重視數理科學,比如宣傳陳景潤、玻爾、愛因斯坦、克里克、霍金,而不大介紹竺可楨、林奈、布豐、法布爾、達爾文、威爾遜。其實,數理科學相對難懂,普通百姓要理解其中的奧妙不是很容易,有時必要性也不很大。相反,博物類科學門檻相對很低,與百姓日常生活關係密切,值得優先傳播。《博物人生》從博物的角度闡釋了中國古代“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教育思想,介紹了普林尼、格斯納、懷特、盧梭等開創的西式博物學進路。博物學需要從實踐和理論兩個層面同時推進,後者是少數人的事情,而前者人人可以嘗試並做出自己的貢獻。本書還結合草木這一切入點,通俗示例了公眾如何參與博物學,如何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更充實、更快樂。

作者簡介

劉華傑,東北人,1966年生,北京大學地質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科學傳播中心、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博物學家。作品有《渾沌語義與哲學》、《分形藝術》、《以科學的名義》、《非常發現》、《殿里供的並非都是佛》、《中國類科學》、《看得見的風景:博物學生存》、《天涯芳草》、《博物人生》、《檀島花事》、《博物學文化與編史》等。

目錄

引 言 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
第一章 博物視角下的人類知識
1.1 關注博物學的理由
1.2 博物學:是什麼?展現了什麼?
1.3 博物學概念的拓展與重新闡釋
1.4 博物學編史綱領
1.5 博物學的認識論
1.6 博物學與人類未來
第二章 西方的博物學家們
2.1 老普林尼及其《博物志》
2.2 格斯納與作為人文學術的博物學
2.3 英國博物學之父約翰·雷與自然神學
2.4 吉爾伯特·懷特與《塞爾彭博物志》
2.5 林奈:給大自然和博物學帶來秩序
2.6 布豐:自然百科與進化思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