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杯(道教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是一種道教信仰問卜的儀式;又稱擲筶、擲杯,普遍流傳於華人民間傳統社會。“筊杯”是一種占卜工具,是世俗之人所用以與神明指示的工具。“筊杯”有時會倒過來稱之為“杯筊”。多用竹、木等材質做成,兩個為一對,呈立體的新月形狀,每一個稱為一“支”,並分有正反面,凸起部份稱為“陰面”(也就是反面),平面的部份則稱為“陽面”(也就是正面)。在台灣,凡是有道教廟宇,在神像前幾乎都有一到數對筊杯。“筊杯”也稱“杯”,故閩南語“擲筊”又名“跋杯”。然而筊杯並非僅在廟中使用,家中有供奉祖先者,往往也會備有一對筊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杯
  • 釋義:一種道教信仰問卜的儀式
  • 又稱:擲筶
  • 屬性:道教術語
筊杯的大小一般以手掌能合住為原則,但也有特別製作的大型筊杯,在民間信仰中,特殊尺寸的筊杯也必須請示神明是否合意。儀式內容是將兩個約掌大的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圓弧凸出之筊杯擲出,以探測神鬼之意。
下列是陽陰組合的說明:
一陽一陰(一平一凸):稱之為“聖杯”(或“聖筊”)表示神明認同,或行事會順利。但如祈求之事相當慎重,多以連三次聖杯才做數。 兩陽面(兩平面):稱之為“笑杯”(或“笑筊”),表示神明還未決定要不要認同,行事狀況不明,可以重新再擲筊請示神明,或再次說清楚自己的祈求。 兩陰面(兩凸面):稱之為“陰杯”(或“怒筊”),表示神明不認同,行事會不順,可以重新再擲筊請示。
在民間信仰中,擲茭有幾個約定俗成的禮儀如下:
擲筊通常以三次為限。 擲筊前需在神靈面前說明自己姓名、生日、地址和請示的事情。 擲筊前雙手要合住一對筊杯,往神明面前參拜之後,才能鬆手讓筊杯落下。
近代有許多廟宇也採用了塑膠制的筊杯。筊杯有時被宗教神棍用做騙財工具,方式是在筊杯中灌鉛或水銀,以控制其正反面的呈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