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望侯

博望侯

博望侯:是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封爵。侯國國都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博望鎮

史記·大宛列傳》:“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騫
  • 別名:博望侯
  • 國籍:侯國
  • 出生地:陝西/漢中/城固
  • 出生日期:公元前164年
  • 職業外交家
  • 封侯地:河南/南陽/方城
  • 相關地點方城縣張騫廣場
冊封,廢除,影響,

冊封

西漢外交家張騫,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應募出使西域,聯結大月氏合擊匈奴,途中被匈奴截獲,留居十餘年,乘間得脫,持漢節至大月氏、大夏,歸漢後以使絕域功拜大中大夫。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擊匈奴立功,漢武帝劉徹取“博廣瞻望”之意,封張騫為博望侯(今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
張騫封侯博望,寓意廣博瞻望。《辭海》載:“博望,古縣名,西漢置。”西漢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張騫因出使西域,抗擊匈奴,功勳卓著,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封地即今方城縣博望鎮。張騫封地博望古城,位於方城縣西南30公里處博望鎮境內。從漢武帝置博望縣至南朝宋,博望置縣達600餘年。博望古城位於白條河西岸,東西長約2600米,轄45里博望屯。
南陽市方城縣張騫廣場

廢除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因伐匈奴左賢王,遲援將軍李廣,使李廣所率四千將傷亡殆盡,以罪失爵,博望侯國除。

影響

博望白馬寺
張騫首傳佛教。在張騫封侯地——方城縣博望鎮老街西北處有一座白馬寺遺址,2006年經當地居士集資,在遺址西邊新建了一座白馬寺。寺內有清代石碑五通,除兩通漫漶不清外,其餘三碑碑文字跡清晰可辨。從碑文中可知,白馬寺原有中佛殿、左佛殿、右佛殿、毗廬佛殿等建築。張騫封侯於博望(公元前123年),從西域帶回金神若干,兩個大的留在宮廷,其餘小的帶回博望,放在修建的金神廟內供奉,金神廟即在當時張騫衙署後300米左右處。張騫從西域帶回博望的汗血白馬死後葬於廟旁,為紀念白馬,後人才將金神廟改為白馬寺。自建寺以來,白馬寺歷經2000餘年風雨,屢建屢毀,幾度興衰。方城博望白馬寺為張騫封侯博望並在此工作生活時所建,比洛陽的白馬寺還要早180多年。《魏書·釋老志》亦載:“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有身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浮屠之教。
方城縣張騫廣場方城縣張騫廣場
悠久蠶業傳統
方城境內遍布柞麻類植物,境內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紡輪。清宣統年間,河南省絲綢貿易中心轉移到方城拐河鎮。“孺婦會經絡,處處梭子聲” ,可見當時方城絲綢生產的繁榮景象。光緒年間,拐河街成為河南柞蠶絲綢的最大集散地,有“小上海”之稱。至今,瑞士、西德等國的大綢行,仍掛“河南絲綢”。1915年10月,方城獨樹生產的加寬本色素繭綢榮獲舊金山萬國商品博覽會金獎。
古代冶鐵中心
方城鐵器生產技術較高。戰國時期,南陽稱宛,是全國四大冶鐵中心之一,南陽市區的漢冶村據說是漢代的冶鐵中心之一。博望緊臨南陽,以善鑄大鍋而著稱。東漢末年,隱居南陽臥龍崗的諸葛亮發明的中國最早的軍用壓縮餅乾博望鍋盔,原為“鍋魁”,意思是用最大的鍋做出來的,由此可見古博望鎮冶鐵業非常發達。官至司徒的堵陽人韓暨設計的水利鼓風機械,使冶鐵工效提高3倍。當時的“堵陽東陂”設東西水門,應是用水力鼓風冶鐵的重要場所。這些史實說明,古方城冶鐵技術較高,張騫帶往西域的漢冶鐵技術極可能源自方城。
三國方城博望坡古戰場遺址三國方城博望坡古戰場遺址
西域物品,流布方城
方城東南有一個古鎮金湯寨,為新石器時代遺址,相傳商代時就是一個軍事要塞,“固若金湯”典故即來源於此。金湯寨內居民能歌善舞,尤以舞獅、旱船、腰鼓、秧歌等雜技項目最為擅長。獅子原產於非洲和西亞,是張騫出使西域後才作為貢品傳入中國的。大調曲又稱“南陽曲”,廣泛流行於張騫封地博望及其後人張衡居住的石橋一帶,三弦、八角鼓是大調曲的主要基本伴奏樂器。八角鼓與維吾爾族的手鼓——打甫非常像。大調曲的演出形式與新疆維吾爾族的“麥西熱甫”相同,是南陽一帶最具西域特徵的曲藝節目。在方城境內田間地頭經常能夠看到一種多年野生植物苜蓿草,史料記載為張騫通西域後由西方引進。在方城還有一種柳樹當地稱為胡柳,在甘肅稱為河柳,在新疆稱為蘇蓋提,它是新疆常見的柳樹品種,河南地區沒有自然分布,應為西域文化在方城的遺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