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和哩姓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古女真蒲古里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博和哩氏,亦稱博赫里氏,源於金國女真蒲古里氏,以姓為氏,滿語為Bohori Hala,漢義“豌豆”的意思,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愛湖(今黑龍江愛琿)、白都魯(今黑龍江流域)、黑龍江沿岸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和哩姓
  • 外文名:Bohori Hala
  • 拼音:bó hè lǐ
  • 注音:ㄅㄛˊ ㄏㄢˋ ㄌㄧˇ
姓氏淵源,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博和哩氏多冠漢姓為蒲氏、博氏、寶氏、竇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布

博和哩氏複姓是典型而又古老的女真-滿族姓氏,今仍在稱呼使用,亦多漢化為蒲氏、博氏、寶氏、竇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遼東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遼東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博和哩·塔勒岱:(公元?~1686年待考),滿族;滿洲鑲白旗人。著名清朝鑲白旗蒙古都統。初授噶布希賢壯達(前鋒統領)。
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博和哩·塔勒岱從征緬甸,授前鋒侍衛。吳三桂反叛,從軍,從穆占逐賊野狐嶺。賊隱深林中,出步騎誘戰,發其伏,殲之。克陽平關,進次保寧蟠龍山。師敗引還,兩遇賊,擊之敗去,予拖沙喇哈番。從討王輔臣,戰隴州,進圍秦州,克之。遂趨平涼,屢捷。
清康熙十五年,上命博和哩·塔勒岱從穆占移師湖南,駐攸縣,擊敗吳三桂部將王國佐。又敗黃士彪、裘萬寶於酃縣、桂陽州;敗吳國貴、吳應麒於永州、沅州。凱旋,授護軍參領。後擢升鑲白旗蒙古都統,進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博和哩·塔勒岱逝世,上賜諡號“勇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