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說唱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曲牌,有說它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發展而成的,為了與廣東以外的吳聲區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調)名之。南音說唱為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5月23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申報的“南音說唱”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音說唱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 遺產類型:曲藝
- 遺產編號:1136 Ⅴ-112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類型,樂器,音樂,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地水南音——20世紀初,南音的主要演出場所為私人寓所、酒樓、街頭和妓院等。演唱者多為失明藝人,又稱瞽師、瞽姬或師娘。大約20世紀初,地水南音被吸收到粵劇、粵曲音樂中,成為“戲台南音”和“粵曲南音”。傳統的地水南音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已幾乎成為絕唱,而戲台南音和粵曲南音至今仍為撰曲家所樂用。
藝術特色
類型
南音大體上分兩類:“地水南音”和“戲台南音”。
“地水”為卜卦術語,廣東將盲人稱為“阿水”,所以盲人所唱的南音稱為“地水南音” 。
地水南音被吸收到粵劇、粵曲音樂中,成為“戲台南音”或”粵曲南音”。
樂器
音樂
南音比木魚、龍舟的音樂性強,因而作為獨立的曲種出現在舞台上的機會很多。南音的句格、聲韻要求相當嚴整,有伴奏、有快板與過門音樂,旋律婉約優美,有著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早期的南音傳唱範圍多在文人雅士之中,傳統作品也多是傷春怨夢之作。
傳承保護
彭麗媛點讚“南音說唱”
2014年12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在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夫人霍慧芬的陪同下,來到澳門世界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鄭家大屋參觀,同時在鄭家大屋欣賞了粵曲名家區均祥帶來的“南音說唱”唱段。
在鄭家大屋,彭麗媛不時駐足,觀看鄭家大屋發展史、房屋結構等介紹。隨後,在霍慧芬陪同下,彭麗媛來到鄭家大屋一個會客廳內,欣賞澳門粵曲名家區均祥帶來的“南音說唱”表演。區均祥系知名曲藝家,創辦了澳門區均祥粵劇曲藝社。
“南音說唱”是一種由盲人說故事傳唱的音樂類型,20世紀50年代曾一度在澳門普及,深入民間。“南音說唱”於2009年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11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聆聽間隙,彭麗媛與在場人士一同品茶。表演結束後,彭麗媛表示,區均祥的嗓音洪亮,音腔婉轉,並希望他多傳承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