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樂器製作技藝

南音樂器製作技藝

南音樂器製作技藝,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音又稱弦管,廣泛流傳於泉州一帶閩南語系地區。張坂蔡氏南音樂器製作源於蔡旭(1880年—1932年),他從國小習木作,13歲就已經開始製作南音樂器。南音樂器製作技藝選用的材料一般選用存放二十年以上的梧桐木,而製作琵琶上的天、地、人以及四相、九宮等部位時,使用的是進口貝殼類材料,再經過上漆、調音等工序,才製作出一個南音樂器。

2012年12月,泉州南音樂器製作技藝入選泉州台商投資區首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泉州南音樂器製作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7年1月11日,“南音樂器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音樂器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資區
  • 保護單位:泉州台商投資區文體旅遊服務中心(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
  • 項目編號:Ⅷ-30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泉州南音樂器製作技藝主要分布於泉州市鯉城區、洛江區馬甲鎮、惠安縣(現台商區)張坂鎮,安溪縣藍田鄉,南安縣官橋鎮、水頭鎮、羅東鎮,永春縣桃城鎮,以及晉江市安海鎮。
泉州市惠安縣(現台商區)張坂鎮的蔡旭從國小習木作,十三歲起開始製作南音樂器,蔡氏南音樂器製作技藝已傳承至第六代。
第二代傳人蔡火水製作的琵琶“爨桐”,現存於石獅群峰樂府南音社,其製作的一整套樂器現存於澳門南音社。
第三代傳人蔡炎成的琵琶“懷情”現為廈門南樂團所使用。

工藝特徵

南音樂器主要製作拍板、二胡、三弦、二弦、洞簫五樣樂器。
在選材上,蔡氏製作南音樂器對木料的選擇較為講究,木料的好壞直接關係樂器的使用壽命及音色,使用存放時間越長的木料,製作出來的樂器性能就越穩定。
在南音樂器製作中,總是使用新技術的生漆,並且運用現代聲學原理作為南音樂器製作的理論指南,使得製作而成的琵琶,不但精細而且具有穩定性。
在製作琵琶、二弦、三弦的一系列流程中,較為耗時、難把握的要屬安音位,單是這一工序就要耗費長時間的精力,每次做完一把琵琶,還須反覆試彈、調音,以確保弦樂器的高品質。

工藝流程

製作工具有鋸、斧子、刨刀、電鑽等幾十種,其中有些工具需要自己加工。
南音樂器製作技藝選用的材料一般選用存放二十年以上的梧桐木。除了占據大部分的琴身之外,製作一把南音琵琶的材料還包括酸枝、貝殼、玳瑁、象牙、祖傳的膠、生漆。在製作琵琶上的天、地、人以及四相、九宮等部位時,蔡氏南音樂器使用的是進口貝殼類材料,再經過上漆、調音等工序才可以完工。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南音樂器與南音相伴相生,延續著漢唐以來中國音樂的血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蘊含著歷史文化價值。蔡氏南音樂器製作嚴謹,技藝成熟,具有較高科學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社會變革帶來南音樂器市場萎縮,但是張坂蔡氏南音樂器技藝依舊在傳承中發揚,力圖改變南音樂器製作危機,將南音樂器製作技藝世代傳承下去。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第一代:蔡旭(1880年—1932年)。
第二代:蔡火水。
第三代:蔡炎成。
第四代:蔡東鵬(1970年12月—2017年)。
代表性傳承人物
蔡東鵬(1970年12月—2017年),第五批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南音樂器製作技藝”。1983年9月師從其祖父蔡火水、父親蔡炎成學習製作“蔡”字號南音樂器技藝,至1988年起能真正的獨當一面,能製作、修復各種南音樂器。2003年,蔡東鵬製作的兩把南音琵琶由中國琵琶大師劉德海收藏,劉德海將其中一把轉贈給中國音樂學院。2004年10月,泉州市赴法國展演團於巴黎的香榭麗舍劇院演出的泉州南音專場晚會,使用琵琶全為蔡東鵬作品。以修舊如舊原則修復享有“閩南四大名琵琶”之稱譽的“揚波”,“揚波”為安海雅頌南音社的“鎮社之寶”。
南音樂器製作技藝
蔡東鵬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2年10月,蔡東鵬製作的琵琶、二弦、三弦、洞簫、拍板五件套《南音樂器》獲得第五屆中國(廈門)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