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解放紀念塔

南陽解放紀念塔

南陽解放廣場和南陽解放紀念碑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白河遊覽區,是南陽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南陽解放廣場北有獨山作屏障,南與碧波蕩漾的南陽白河人工湖相呼應,構成了北向持重、南向開闊的城市空間。南陽解放紀念碑居廣場之中,傲然挺立,莊嚴巍峨,以無聲的語言,述說著南陽解放那波瀾壯闊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陽解放紀念塔
  • 拼音:nanyangjiefangjinianta
  • 所在地南陽白河遊覽區解放廣場
  • 建造時間:1998年11月4日
  • 特點:傲然挺立,莊嚴巍峨
  • 交通南陽姜營機場
歷史概況,發展,事件,戰爭,建立日期,紀念碑詳情,地址,

歷史概況

解放南陽的進行曲首先從三軍會師桐柏響起。抗戰勝利後,歷史進入全國解放戰爭時期。就在這時,在中原解放區占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桐柏山區,驟然間成為國共兩黨共同關注的焦點。蔣介石調集重兵,包圍中原解放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洞燭其奸,不斷向虎踞在鄂豫邊的新四軍五師發出“對付將來的內戰危險”的指示。1945年10月1日,中共中央再次指示五師: “在桐柏山站穩腳,這對堅持中原鬥爭是重要的,對其它解放區也是有幫助的。”據此,五師決定進行自衛反擊,發起桐柏戰役,計畫戰役的第一階段,首先奪取桐柏縣城。
南陽解放廣場南陽解放廣場

發展

1945年10月20日,五師野戰縱隊在桐柏縣武裝總隊的配合下,一舉解放桐柏縣城,全殲國民黨豫鄂挺進軍第七游擊縱隊500餘人。桐柏縣城解放後,兩萬多民眾集會,歡慶人民軍隊的勝利。隨之,成立了中共桐柏縣委、縣愛國民主政府。五師司令部在李先念的率領下,由湖北隨縣草店移至桐柏縣城南葉家大莊。21日,野戰縱隊第十三旅乘勝前進,攻克固縣、平氏兩個重鎮。桐柏戰役首戰告捷,給意欲發動內戰的國民黨軍隊以迎頭痛擊。
河南最大的音樂噴泉南陽解放廣場音樂噴泉河南最大的音樂噴泉南陽解放廣場音樂噴泉
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毛主席為了加強中原地區的武裝力量,命令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自粵北返與五師會合,河南軍區部隊南下向五師靠攏,冀魯豫軍區水東八團南下加入五師建制。

事件

1945年10月24日,三支勁旅6萬雄師在桐柏勝利會師。當天,在桐柏縣城召開的慶祝大會上,李先念、王樹聲、王首道分別代表三路大軍講話,共勉今後的征程。翌日,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和中原行署在葉家大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莊嚴宣告成立,鄭位三代理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李先念任軍區司令員,王樹聲任副司令員,王震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首道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許子威任中原行署主任。10月28日,會師後的第二縱隊十三旅、十五旅攻克棗陽縣城,殲敵500餘人,取得了桐柏戰役的又一勝利。l0月31日,中共中央致電中原局,嘉勉中原部隊會師和解放桐柏、棗陽等地的勝利。
南陽白河音樂噴泉南陽白河音樂噴泉
為了擴大桐柏戰役的戰果,粉碎國民黨軍隊在桐柏地區的進攻,1945年11月2日,中原軍區第二縱隊十四旅兩個團奔襲新野縣城,當夜攻入城內,隨即成立了新野縣愛國民主政府。11月5日,中原軍區第一縱隊解放唐河縣南部的湖陽鎮,並在此建立了中共唐河縣工作委員會和縣愛國民主政府。6日,中原軍區第二縱隊一舉殲滅唐河縣城守敵,解放了唐河縣城。至此,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中原我軍相繼解放了南陽境內的桐柏、新野、唐河3縣。但是,由於中原部隊的處境極為艱難,再加上新的作戰任務,相繼撤離以上3個縣城。
三軍會師及會師後的軍事勝利,使蔣介石極為恐慌,急調6個軍的兵力,合圍中原軍區部隊。中原軍區部隊不畏強敵,靈活機動,相繼取得了湖陽、祁儀等戰鬥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合圍。1945年12月下旬,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中原軍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主動撤離桐柏山區,集結於宣化店一帶。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的30萬重兵向中原軍區部隊發起進攻。中原我軍根據中共中央預先批准的計畫,出其不意地分路突圍。突圍部隊在途經南陽的20餘天裡,秋毫無犯,宣傳革命道理,撒播革命火種。同時,南陽地下黨組織和人民民眾,冒著殺頭的危險給突圍將士送情報、當嚮導,千方百計掩護掉隊的幹部戰士,無微不至地養護傷病員,體現出深厚、濃烈的魚水情誼。

戰爭

在三軍會師桐柏的過程中,桐柏、新野、唐河3縣雖然只是暫時獲得了解放,大軍離去後很快又被國民黨反動勢力所占據,但它畢竟奏響了解放南陽全境的序曲。
1947年,劉鄧、陳謝兩路大軍挺進南陽,是解放南陽全境進行曲之主旋律之一。
1947年6月30日夜,劉鄧大軍12萬人,一舉突破黃河天險,千里躍進大別山。8月22日,陳謝兵團為策應劉鄧,強渡黃河,挺進豫西。l0月29日,陳謝兵團前委決定發起伏牛山東麓戰役。11月4日,解放南召縣城(今雲陽鎮);5日,解放方城縣城。戰役的展開,震驚了蔣介石和國民黨軍事當局,遂急令李鐵軍率第五兵團的整編第三師、第二十師等部7個旅,火速追趕陳謝主力。李鐵軍和陳賡是黃埔同學,曾稱陳賡為大哥。此次受命,仰仗著美械裝備,李鐵軍氣壯如牛,揚言要與“黃埔一期的陳同窗”一決雌雄。對此,陳賡將軍在著名的南召店會議上力主作出了“豫西牽牛”的方略。
會後,四縱十三旅和九縱二十五旅佯裝主力,誘敵西向宛西,而陳謝主力則繼續在伏牛山東麓的方城、葉縣、舞陽一帶隱蔽展開。展開部隊在穿插迂迴中,忽東忽西,機動靈活,於11月11日、26日兩次解放方城縣城,並於11月21日再次猛攻南召縣城,殲敵300餘人,第二次解放南召縣城,給竄回這兩個縣城的敵軍及地方反動武裝以有力的打擊。
更為精彩的是,執行“牽牛”任務的十三旅為了“激將”成功,於11月17日夜炮擊鎮平縣城,至天明解放縣城,俘敵1000餘人。二十五旅也同時占領石佛寺鎮。19日夜,“牽牛”部隊以更猛烈的炮火攻打內鄉縣城。李鐵軍督師急迫,趕到赤眉鎮魚貫口時,又遭到“牽牛”部隊的痛擊。李鐵軍惱羞成怒,拚命往伏牛山追趕。 “牽牛”部隊則經夏館進至二郎坪,並於12月8日包圍了西峽口。及至平漢線破擊戰的訊息傳來,李鐵軍大夢初醒,急忙掉頭東進。在平漢線破擊戰之前,陳賡已將“牽牛”東進的任務交給了第十一旅。十一旅經方城、唐河、泌陽,向桐柏進發,誘敵跟進。十一旅於11月18日解放泌陽縣城,20日解放唐河縣城,28日解放桐柏縣城(我軍主動撤離後,這些縣城又被敵軍占領)。這樣,李鐵軍部被十一旅在前面牽著,十三旅在後面趕著,一步一步地進入陳謝、陳粟兩路大軍在遂平、西平之間設下的屠場,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
前方激戰方酣,後方的黨政軍建設亦正緊鑼密鼓地進行。1947年11月8日,中共豫陝鄂後方工作委員會在南召店成立;19日,豫陝鄂行政主任公署和後方司令部在魯山同時成立。到11月底,7個地委、專署、軍分區成立。其中,第六、七地委、專署和軍分區分別在南召縣李青店和方城縣太尉廟成立。六地委、專署、軍分區先後成立和領導南召、南陽(北)、白河、鎮平、內鄉、西峽、淅川、南陽市等縣市的黨政軍機構;七地委、專署、軍分區成立和領導方城、南陽(東)、魯(山)南、泌陽(北)、白河辦事處等縣的黨政軍機構。特別值得提出的是,中共豫西南工委這一南陽最後一屆地下黨組織的地下黨員們,為豫陝鄂六、七地委、專署、軍分區的各項建設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當陳謝大軍導演的伏牛凱歌尚未落下帷暮,巍巍桐柏山又張開雙臂迎接另一支遠道而來的雄師——劉鄧大軍第十縱隊。
12月9日,為挫敗敵人對大別山的圍攻,擴大解放區,實施戰略再展開,劉伯承、鄧小平命令剛剛到達大別山的十縱西越平漢鐵路,到桐柏區開闢根據地。十縱和隨軍南下幹部發揚連續作戰的革命精神,兵分兩路,連夜向桐柏區躍進。經過血戰,十縱以犧牲和失散千餘人的代價,突破重圍,勝利進入桐柏區。12月13日,在漿溪店會議上,桐柏區黨委、行署、軍區宣告成立,同時宣布成立一、二、三地委、專署和軍分區,屬南陽地區轄區的桐柏、唐河、唐南、唐西、信桐、新野、鄧縣、鄧西、鄧北、南陽(南)等縣分歸一、二、三地委、專署、軍分區管轄和領導。漿溪店會議後,各軍分區部隊神速分兵,分別向指定地點進發。同進,桐柏軍區首長為了乘敵不備,首戰制勝,以振奮人心,滅敵威風,給開闢桐柏區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命令軍區野戰部隊第二十八旅遠程奔襲桐柏縣城。
12月15日,二十八旅八十四團向桐柏縣城守敵發起總攻。經過一個多小時激戰,殲敵800餘人,解放桐柏縣城,成立縣愛國民主政府。16日,桐柏區黨委、行署、軍區機關進駐桐柏縣平氏鎮。 在解放桐柏縣城的勝利鼓舞下,各軍分區部隊士氣高昂,進軍神速。附近數縣之敵,聞風而逃。20日,二十八旅進攻唐河縣城,守敵魏香亭部倉皇逃竄,縣城獲得解放。21日,三軍分區部隊從棗陽出發,急行軍150華里,奔襲新野,守敵聞風即逃,縣城獲得解放。至此,從12月15日到21日,7天之內,桐柏軍區部隊先後攻克桐柏、棗陽、泌陽、唐河、新野5座縣城,取得了“走7天打5”的輝煌勝利,中共中央致電劉鄧:慶祝十縱在桐柏之勝利。 “走7天打5縣,沒見鄧縣真搗蛋。”這是當時我桐柏軍區部隊對攻打鄧縣的艱巨性的形容。的確,拿下鄧縣這個反動堡壘,決非易事。從工事上看,鄧縣城有內、外兩城,且有護河環繞;從兵力上看,守敵多達11個團和1個直屬大隊,共1.3萬人,整個城防由反共老手、在北京大學受過高等教育的丁叔恆(外號丁大牙)統一指揮。這一反動堡壘的存在,對開闢桐柏區危害甚大。因此,儘管任務艱巨,桐柏軍區決心摧毀之,決定發起鄧縣戰役,由二十八旅和三軍分區之八十五、八十六團執行這一任務。廣大指戰員不畏強敵,在炸掉護城河水閘之後,勇往直前,猛打猛拼,先後攻克外城和內城,殲敵6900餘人,解放了鄧縣縣城。毛澤東聞訊後,親自致電祝賀。鄧縣戰役的勝利,不僅使宛西的反動政權和地方反動武裝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而且為進一步建設和發展桐柏解放區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解放南陽進行曲之主旋律之二,是宛西、宛東兩大戰役威武雄壯地在南陽這塊熱土上進行。
豫陝鄂和桐柏解放區的開闢、擴大,使蔣介石大為震驚,急令王凌雲在南陽建立第十三綏靖區。1948年1月22日,王凌雲率整編第九師到達南陽;26日,成立第十三綏靖區,和信陽的第五綏靖區、襄陽的第十五綏靖區形成椅角之勢,與中原解放軍爭奪豫陝鄂和桐柑的廣大地區。因此,解放軍的困難增加。對此,中央軍委認為:要改變這種局面,必須集中兵力打較大規模的殲滅戰,大量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於是命令劉鄧率主力跳出大別山,與陳謝、陳(士榘)唐(亮)兩兵團密切配合,尋機殲敵。4月初,劉鄧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率主力轉移至豫西的方城、葉縣、寶豐一帶,運籌中原決戰。
4月16日,中央軍委指示劉鄧“新行動方向是豫西南、鄂西、鄂西北及整個漢水流域”,並特別指出“早日向西南”,“首先奪取宛西四縣,然後出漢水”。
據此,解放宛西四縣(鄧縣、鎮平、內鄉、淅川)的宛西戰役很快由劉鄧作出部署,決定由陳賡統一指揮四縱5個旅、二縱、十縱和桐柏軍區主力,實施作戰。4月21日,陳賡移駐南召,指揮作戰。
各參戰部隊,迅速進入指定位置。5月4日,四縱十一旅根據中共鎮平縣委提供的城防情報,向鎮平縣城發起攻擊,打得守敵毫無招架之力,敵500餘人被殲,殘部倉皇逃竄。5日,鎮平縣城獲得解放。解放內鄉縣城的任務是由四縱十旅和二十二旅執行的。5月3日夜,向內鄉縣城發起總攻,深受中共內鄉地下組織統戰影響的民團團長崔功甫火線起義,余敵慌不擇路,被俘500餘人。4日內鄉縣城宣告解放。西峽口重鎮是內鄉民團司令部所在地,擔負攻擊任務的四縱十三旅和三十八軍十七師於5月3日對守敵形成合圍後,進行坑道作業。當十七師副政委秋宏進入城東北角高地勘察時,不幸觸雷,壯烈犧牲。血沃西峽口的秋宏,是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在南陽地區這塊熱土上失去的一位職務最高的將領。攻城指戰員義憤填膺,紛紛要求擔任突擊隊員,為秋宏報仇!6日,守敵見總攻在即,早已嚇破了膽,紛紛潰逃。我軍跟蹤追擊,殲敵1100餘人,西峽縣城獲得解放。同日,四縱十二旅和上關獨立團攻入浙川縣城,殲敵3000餘人,解放了漸川縣城。
鄧縣縣城第一次被解放後,為避免國民黨飛機的狂轟濫炸,給老百姓帶來沉重災難,我軍主動撤離縣城,而鄧縣、內鄉、新野三縣民團殘部和王凌雲之整編第九師七十六旅二二六團又捲土重來,盤踞該城,守敵兵力達5個團6000餘人。擔負攻擊鄧縣縣城任務的桐柏軍區二十八旅和三軍分區之八十五、八十六團,在二縱、十縱強大兵力的保障下,於5月2日包圍了鄧縣縣城。3日晨發起總攻,經過兩小時激戰,攻克外城。但在攻擊內城時,攻城部隊衝鋒受挫。9日,在華野十縱二十八師炮兵部隊的援助下,英勇無畏的廣大指戰員,躍上城頭,沖入城內,同守敵展開殊死搏鬥,終於全殲內城守敵,鄧縣縣城再次獲得解放。為第二次解放鄧縣縣城,攻城部隊700多名指戰員英勇犧牲,終於取得了殲敵4000餘人的輝煌勝利。
至此,國民黨宛西地方民團武裝基本被殲滅, “別廷芳、薛炳靈經營十餘年的團隊垮台”,豫陝鄂和桐柏解放區連成一片,宛西人民進入翻身得解放的新時代。
宜將剩勇追窮寇。宛西戰役剛剛結束的第7天,劉伯承、鄧小平、陳毅又下達了宛東戰役的命令。6月1日,中野二縱、華野十縱和桐柏軍區部隊將張軫兵團的五十八師師部及一八三旅包圍於宛東馬劉營一帶。參戰部隊在杜高莊、劉高莊、連莊一線與敵血戰數日,殲敵5000餘人。
同時,華野二縱、八縱和中野九縱在漯河地區重創敵十八軍。整個戰役,以殲敵1.2萬餘人的戰果宣告結束。
宛西、宛東戰役的勝利,加快了解放區的迅速擴大和後方根據地的進一步鞏固,並為南陽城的最後解放奠定了堅定基礎。
解放南陽進行曲的昂揚尾聲,是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宛西、宛東戰役後,整個南陽地區除南陽城外,已全部被中原解放軍解放。
南陽城,是豫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解放南陽城,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從軍事上看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攻克這一堡壘,不僅是實現南陽全境解放的標誌,也是把桐柏、豫西、陝南解放區(1948年6月,豫陝鄂解放區分為豫西、陝南兩個解放區)連成整體、實現中原決戰的標誌。
盤踞宛城,處於四面楚歌的王凌雲部,雖然由一個師擴充為兩個軍,但一連串的失敗使其惶惶不可終日。1948年11月2日,執行誘敵西進任務的六縱在豫西第六軍分區三十九團的配合下,向南陽城外圍之敵發起攻擊,給王凌雲部以重大殺傷。3日中午,正值戰鬥激烈之際,六縱接到中原軍區命令:“不管王凌雲,即追黃維兵團。”於是,六縱為了整體利益,支援即將進行的淮海戰役,遂放棄攻擊南陽城,繼續東進。六軍分區三十九團在掩護六縱安全撤離後,有計畫地撤至磨山一帶,監視南陽之敵。王凌雲部,由此僥倖逃過旬日即被殲滅的命運,3日下午,白崇禧電令王凌雲部突圍。
4日下午,王凌雲部在對南陽城進行大肆洗劫、瘋狂破壞之後,將南陽城內13所學校的3000多名師生及l萬多名工人、店員、市民擄掠出城,沿白河南岸南下,以三四十華里寬的行軍路線,向新野、襄陽方向狼狽逃竄。國民黨第十三綏靖區,從此結束了它盤踞南陽城達10個月之久的血腥歷史。
王凌雲率部南逃之後,六軍分區三十九團迅速占領南陽城,並上報軍分區司令部,軍分區司令部又迅速電告中共中央、毛主席。
4日晚,一向重視、矚目南陽重要戰略地位的毛澤東聞知這一訊息後,欣然命筆,揮毫撰寫《中原我軍占領南陽》這一罕見傑作,報導中原戰局的最新進展。文章話古論今,指點江山,顯露出一代偉人的宏大氣魄和博學才識。“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毛澤東那激揚文字,形象地闡述了解放南陽的重大意義。的確,南陽城的解放,不僅標誌著南陽全境的解放,而且使南陽由中原的主要戰場變為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解放全中國的重要後方和戰略基地。
為解放南陽,近萬名英烈拋灑熱血,長眠於宛屬大地。同時,南陽人民為支援人民解放軍解放南陽勒緊褲帶,鼎力相援。他們出動地方人民武裝,配合正規軍作戰;作們出動民工和牛車、馬車,組成運輸隊、擔架隊,運送軍需物資和傷員;他們以“就是夜裡不喝湯,也要支援子弟兵”的摯情,把自己不多的糧食、油料、柴草、肉類、雞蛋送給前方戰士。總之,南陽人民傾其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為南陽的全境解放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建立日期

1998年11月4日,是南陽解放50周年紀念日,,中共南陽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為緬懷先烈的不朽精神,弘揚革命傳統,紀念南陽解放50周年,報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建立南陽解放廣場和南陽解放紀念碑。經過建設者們的辛勤努力,工程如期完成,並於11月4日舉行了隆重的紀念碑揭碑儀式。

紀念碑詳情

南陽解放紀念碑由碑身、碑腳、碑座三部分組成。紀念碑托腳及腳身平面均為六邊形圖案,為具有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的紀念塔碑的傳統造型,同時取六合(上、下、東、西、南、北,泛指天下世界)之意。碑身外飾白色花崗岩,高63.09米,3、6、9表示吉利、祥和。碑座高4.8米,寓示南陽1948年解放。碑座呈五角星圖案,寓意豐富:象徵紅色政權的建立和南陽人民當家作主;象徵南陽解放50周年;象徵在解放南陽的歷史進程中,進行過桐柏戰役、伏牛山東麓戰役、鄧縣戰役、宛西戰役、宛東戰役五個大的戰役;從空中俯瞰紀念碑,五角星碑身與放射形花壇及圍邊踏步有機地組成一個以五角星為基本圖形的勳章圖案,代表著歷史的嘉獎,懸掛在南陽人民的胸前,象徵著南陽解放對中原決戰的重大影響和黨中央、毛主席對南陽重要戰略地位的重視。碑身下部正面前鐫刻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的“南陽解放紀念碑”7個金色大字,北側面刻有毛澤東撰寫的《中原我軍占領南陽》的電文,東西兩側是由漢白玉雕刻的浮雕畫面,分為革命狂飈、救亡歲月、勝利凱歌、輝煌明天四個主題,展現了南陽近百年的輝煌歷史

地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