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桃花水母

南陽桃花水母

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p),古書上又名桃花魚,俗稱降落傘魚。早在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歸州志》中就有桃花魚的記載,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目錄,參考資料,

基本信息

桃花水母是一種最原始的低等多細胞動物,僅由兩胚層構成,內部有一體腔,以消化和吸收食物,相當於腸。
迄今,在桃花水母屬內,被鑑定的種類,國外僅為2種,即1880年英國發現的索氏桃花水母和1922年日本學者Oka等命名的伊勢桃花水母。其中,索氏桃花水母廣泛分布於:亞洲的日本、韓國及菲律賓,歐洲的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典、荷蘭、西班牙、波蘭、羅馬尼亞、捷克和丹麥,南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巴拿馬和智利,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等地區;而我國尚無索氏桃花水母的記載。伊勢桃花水母,僅分布於日本,且自1921年以來,僅採得1次標本。與國外同類研究比較,我國的桃花水母種類多、分布廣、記錄早。至今,我國被命名的桃花水母有10種之多。南陽桃花水母就是其中一種,目前僅分布於河南南陽白河水上運動中心。
2008年起,白河已連續兩次發現桃花水母,一方面說明白河水質的穩定與優良,另一方面反映南陽市政府近年來在加大污染治理工作和提升城市品位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建設生態南陽和大美南陽奠定了堅實基礎。發現桃花水母的夏西超博士是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一名教工,多年來一直從事於水生生物學研究工作。2015年5月12日上午在白河水上運動中心發現“桃花水母”,這些小傢伙在水中像一個個夢幻的精靈,呈現出千姿百態的舞姿。桃花水母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作為生物進化過程形成的一個重要物種,其地位與大熊貓齊名。隨後夏博士在驗室進行實水質研究和桃花水母的生物學研究,以旨為該物種在實驗室可以安家落戶,為南陽人民的母親河——白河水質和南水北調源頭——丹江口水庫水質生物動態性監測奠定基礎和做貢獻。
南陽桃花水母
南陽桃花水母
中文學名 桃花水母
拉丁學名 Craspedacusta
別稱 桃花魚、降落傘魚、水螅水母
動物界
笠水母科
南陽桃花水母
分布: 中國河南南陽市白河水上運動中心

目錄

1基本簡介
2基本信息
5 食物來源
6 生長繁殖
1. 基本簡介
桃花水母體態晶瑩透明,狀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瓣,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桃花魚”。桃花水母生長於溫帶淡水中,是地球上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腔腸動物,屬於世界保護級別最高的“極危生物”。桃花水母是地球上最低等級生物,桃花水母是一種最原始、最低等的無脊椎腔腸動物,距今已有6.5億年,出現時間比恐龍早幾億年,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獨有的基因對現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義。桃花水母對生存環境有極高的要求,水質不能有任何污染,活體罕見,極難製成標本,被國家列為世界最高級別的“極危生物”,更有“水中大熊貓”之稱[1]。
2.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南陽桃花水母
中文別名: 桃花魚 、降落傘魚
界: 動物界
門: 刺胞動物門
綱: 水螅綱
目: 淡水水母目
科: 笠水母科
種:南陽桃花水母
分布: 中國河南南陽第二橡膠壩
3. 形態特徵
桃花水母是一種白色或稍帶藍、綠色且具膠質的二胚層動物。體內含99%的水,無外骨髂,也無特殊的呼吸和分泌器官。其生活史具有有性世代,即水母體和無性世代,即水螅體的交替。桃花水母的水螅體世代蟲體極為微小,體長僅3mm,通常在天然水體中難以觀察:而水母世代,即桃花水母,由水螅體經無性生殖後釋出,最初水母的傘徑約為1mm,此後逐漸增大,傘徑為15—25mm,因此,只要產生水母體,即可觀察到。桃花水母的水母傘常呈半球形,由水母傘的中部向下伸出一根長的垂管,垂管呈四稜柱狀,末端具4片似裙邊散開的唇,中央為口。口直接與腸腔相連,腸腔與自傘中部向周圍輻射的四根輻管,和沿傘下周緣的一根環管相聯。傘下周緣環管處向傘的中間延伸,形成環形的緣膜,藉此與缽水母綱的真水母相區別。緣膜中部的開孔為垂管的伸出處。傘下方輻管與垂管相連處懸掛著生殖腺,生殖腺呈囊狀、葉狀或帶狀,有的具皺褶,其顏色可為白色、微綠、黃褐或粉紅色,隨其生存環境和種類而有所不同。水母的傘緣具眾多觸手,觸手因其長度及著生位置常分為3級,有研究者將其分為7級,觸手的數目為145—544條不等。其中,4條主輻觸手即一級觸手,與其它各級觸手的大小比較,明顯延長和粗壯,僅少數種類,與其它觸手相似。觸手生有無數刺細胞,內含刺絲囊,即刺絲胞,它能麻醉小型無脊椎動物以供捕食。刺絲囊常集中在疣突上,疣呈乳突狀、球狀或圓錐狀,在觸手上成環形、馬蹄形或不劃則排列。每個刺絲囊疣上有刺絲囊2—14個,但有的種類刺絲囊不集中,且分敝排列。在觸手基部旁的傘緣上,有管形或球形的平衡囊,約92—162個[2]。
南陽桃花水母
南陽桃花水母
4. 生活環境
桃花水母多生活在與河流隔絕的小水潭、小溪渠、人工水池或水庫里,易出現在採石坑或采沙坑裡,也出現在大型的河流和天然湖泊中。但它更喜歡生活在靜水、水流慢的水體中,非湍急水流的大河流中。也有研究者認為,桃花水母喜生活在富營養的池塘,且勝過寡營養的大湖泊。桃花水母對水環境的要求極高,適宜其生存的水域必須無毒無害,且呈酸性。桃花水母常出現在溫暖的水域中,溫度多為25℃以上。桃花水母在特定地方存在的時間短暫,且在同一水體中極少連續幾年發現其存在,有的地方數十年僅出現一次。通常,桃花水母在一年中的夏季和秋季出現,其中在8月和9月達到高峰這可能是因為適宜的水溫和充足的食物使其大量繁殖[3]。
5. 食物來源
桃花水母的食物類群主要為0.2mm—2mm的浮遊動物。主要食物為輪蟲、橈足類及枝角類等。水母通過觸手的刺絲囊刺中食物,使其癱瘓後送入口中。索氏桃花水母嗜食輪蟲等浮遊動物,喜食0.4一1.4mm的浮遊動物及活躍的橈足類。通常,桃花水母先向上游泳,然後伸展觸手形成網狀,下沉以捕食觸及的食物。桃花水母能在網紋溞密度較高的地方聚集,也可能是網紋溞受到某種化學刺激物的誘導而被吸引至桃花水母附近。其它浮游小動物,只要其豐富度較大,也可成為桃花水母的食物。但甲殼動物的無節幼體和輪蟲等一些微小的浮遊動物,在桃花水母體內尚未檢測到,可能是因為其太小而未被觸手捕獲,或被捕食後消化迅速而不能被檢測。桃花水母的水螅體通過分泌黏液,能捕食原生動物、扁蟲、線蟲、輪蟲、環節動物、枝角類及橈足類。在實驗室條件下觀察到,在4m深的水體中,索氏桃花水母的水螅體能明顯殺死並捕食條紋鱸幼體。
6. 生長繁殖
桃花水母雌體與雄體分別產生卵子和精子,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經完全卵裂形成球形胚胎,球形胚胎產生後,即緩慢地做小圈形的遊動。隨後終止遊動,胚體延長,且在水底基質上爬動。遊動和爬行期間的個體稱作浮浪幼體,在某處固著而變成螅狀體。數日後,浮浪幼體在水底基質上,發育為小的螅狀體,即從有性世代轉入無性世代。螅狀體附著在水下腐敗植物、岩石和樹樁等物體上。螅狀體口的周圍有成簇的刺絲胞,形狀雖似淡水水螅.但無水螅那樣長的觸手。螅狀體體表有粘液,常附著一些碎屑,將身體部分地遮蓋螅狀體發育形成後,產生3種芽[4]。
南陽桃花水母
南陽桃花水母
螅狀體芽,由此發育為新生的螅狀體。新生的螅狀體或由於基部收縮而從母體脫落,營獨立生活;或留在原處,原來的單個螅狀體逐漸發育為有數個螅狀體的群體。此群體由2—4個(偶見7個)螅狀體組成。群體中的各螅狀體能相互合作,使之能捕食較大的食物,且群體內的腸腔是相通的,因此同一群體內的螅狀體可共享食物。
類浮浪幼體,該芽體無纖毛、形似浮浪幼體。由類浮浪幼體芽發育為柱狀的類浮浪幼體,該幼體可緩慢地爬行一定距離後,發育成為新的螅狀體。類浮浪幼體和浮浪幼體在形態和運動方式上極相似,但類浮浪幼體遠較浮浪幼體粗而長。
水母芽,由其發育為幼體水母。水母芽初呈球狀,先出現4根輻管和垂管,後在遠端部形成觸手和緣膜,然後,脫離成為自由游泳的幼水母。剛產出時,水母的傘徑約為0.4一lmm,僅有8條觸手,隨之成長為成體,轉入有性世代。在低溫、富營養及飢餓的不利環境條件下,螅狀體可收縮,分泌一層堅硬的保護膜包被身體,成為休眠體。有學者認為,休眠體能通過水生植物、動物(如鳥)或人為的因素,而使其傳播。環境條件改善時,休眠體發育成螅狀體,其生活史得以繼續。
7 分布
世界性分布,英國1880年的索氏桃花水母分布的國家有:日本、韓國、菲律賓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瑞典、荷蘭、西班牙、波蘭、羅馬尼亞、捷克、丹麥、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巴拿馬智利等,中國尚沒有記載。1959年台灣報導一新種寇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kou),而Kramp(1961年)認為此非新種,乃是索氏桃花水母,這有待證實。
雖然,桃花水母在我國台灣、廣東、福建、江西、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四川、貴州、河南、雲南、山東等14個省,上海、重慶、北京及香港等地區均有分布,但由於水質環境的污染;以及人類活動的干擾,使其生存環境惡化,導致其分布仍不均勻,且有瀕危之勢,目前桃花水母年年出現的地方全國不過三四處。因此,對此瀕危珍稀物種的保護已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而河南南陽白河,自2008年重新發現桃花水母后,由於自然保護措施得當,已連續兩次大量出現。

參考資料

1. 宋大祥,張超,吳岷.桃花水母.生物學通報,2002,37(10):1—3.
2. 和振武,許人和.我國桃花水母分布近況.動物學雜誌,2003,38(6):79—80.
3. 和振武,許人和,我國淡水水母一新種.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1,
29(3):55—57.
4. 胡義波. 浙江索氏桃花水母的生物學及遺傳分析[M], 浙江大學,200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