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新區位於中國河南省南陽市中心城區白河南岸地區。南陽市是河南省省域次中心城市,河南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豫陝鄂川渝交界處區域性中心城市。南陽新區是體現城鄉統籌、產業協調、產城融合發展的複合型功能性區域,空間上涵蓋城市、農村和生態用地。2014年1月年正式更名為南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南陽新區)。
2010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於印發南陽新區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豫政(2010)88號,要求南陽市和河南省有關部門要強力推進《總體方案》,爭取經過10年左右努力,把南陽新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示範區,進一步鞏固提升南陽市豫鄂陝省際區域中心城市地位。
同時,南陽新區按照組織協調和實施兩個層面,成立南陽新區兩級組織管理機構。南陽市委、市政府成立南陽新區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南陽新區成立工委和管委會,分別作為南陽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按副廳級架構設定。新區管委會是新區規劃建設的執行機構,具有統一規劃編制、人事管理、公共事務管理、財政管理等職權。
。
基本介紹
功能定位
規劃思路
核心設計
公共運輸
超前發展快速公交系統,形成網路效應,構築中心城區公交發展骨架。
全面實施公交優先系統,建立層次分明、服務高效的公交運營系統。
創造緊湊便捷的換乘條件,整合公交系統,實現各種交通方式協調運行。
1.1.3 公交線網規劃
規劃公交網路按近域快速公交、組團快速公交、常規公交和旅遊專線四個層次進行組織,形成以快速公交 走廊和跨片區常規公交幹線為骨架,片區內輻射性常規公交乾、支線為基礎的公交運輸網路。科學合理最佳化 布局公交線網、站點,加大公交專用道和公交信號優先系統建設,加強交通換乘樞紐規劃和建設,有效提高 公交分擔率,進一步最佳化出行結構。
1、近域快速公交 按照大南陽都市區的整體發展思路,重點強化新區-紅泥灣-方城、新區-社旗、新區-唐河、新區-黃台崗-官 莊之間聯繫,結合新區快速路,規劃建設3條近域快速公交線路,嵩山路快速公交線、G312快速公交線、 北外環路快速公交線。
2、組團快速公交
組團快速公交依託於專用道(路)、交叉口公交優先系統布設的快速大運量公共汽車客運線路,連線市級功能中心和主要對外客運樞紐,強化新、老區的聯繫,承擔新區內主要客運走廊的較長距離運輸服務。規劃新區新快速公交形成“一縱三橫”的網路系統。
“一縱”:主要指黃河路。
“三橫”:分別為黃山西路、機場路、信臣路東延線。
中心城區內設定快速公交線路的主幹路,考慮到港灣式公交停靠站與公交專用道的設定,道路紅線應適當放寬。
3、常規公交
新區內部利用黃河路、雪楓路形成環狀公交主幹線,其他線路結合城市主、次幹路,與環狀有機結合,合理布置公交站點,作為快速公交的有效補充,連線各組團內主要客流集散,居住區,同時加強與老城區的聯繫,提高公交可達性及線網覆蓋率。
常規公交線路結合下位規劃或者專項規划進行詳細布線。
4、旅遊專線
包括機場公交線路和白河一日游環線。機場公交線路連線南陽機場和南陽中心城區各主要客運樞紐及城區內重要客流集散中心,白河一日游環線利用白河大道及老城區的中州路、健康路形成旅遊環線,主要串連南陽白河周邊各個景點,包括新區的高鐵休閒商業區、城市複合中心、白河濕地公園及老城區的武侯祠、行政中心、南陽古城、行政中心、農運會場館、獨山等等。
1.1.4 公交場站設施規劃
1、車輛發展
國標《城市公共氣電車客運服務》(GB/T22484-2008)規定,城鎮人口(含戶籍人口、暫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平均每萬人擁有的公共電汽車數,特大城市不應少於15輛標準車,大城市不應少於10輛標準車,中、小城市不應少於8輛標準車。按照該標準,根據南陽新區規劃人口規模計算,規劃期內南陽新區公車輛發展規模為1800標台。
2、用地規模
公交停保場站主要包括高級保養場和公交專用停車場。在城市用地緊張情況下,公交樞紐和公交首末站也兼具公車輛夜間停車用地功能。
參考《城市公共運輸站、場、廠設計規範》和《城市公共汽車和無軌電車工程項目建設標準》及國內其它相近城市的公交場站用地標準,考慮南陽新區用地開發特徵,確定本次規劃採用的公交停保場站用地標準為綜合標準:200平方米/標台。
根據新區公車輛發展規模,確定規劃期內各類公交停保場站用地總面積達到約36公頃。
3、布局規劃
規劃按照“高保集中,低保分散”的布設原則,同時保障對各城市功能片區的服務覆蓋,在新區內布置溧河保養場、黃莊保養場2處高級保養場和北部、高鐵、周營、下窪、柳莊、東站6處公交專用停車場。
軌道交通規劃
考慮到城市整體景觀環境的建設要求,考慮南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實際特點,建議採用捷運的方式進行建設。
軌道交通線位
結合南陽中心城區的空間格局、功能結構與交通需求特點,初步確定採用環線建設的方式。具體線位建議:由光武路、站前路、黃河路、北環路、雪楓路、獨山北路、建設東路、建設中路、工商南路形成環路。
軌道交通站點軌道交通站點的設定按照“老區以流定站、新區以站定流”的基本原則,結合具體的而環境特徵與功能結構特徵,按照合理的站點間距,共設定12個軌道交通站點,分別為獨山站、農運會場館站、市行政中心站、仲景路站、南陽火車站、武侯祠站、溧西片區中心站、溧東片區中心站、南陽機場站、迎賓南站、新區行政中心站、高鐵樞紐站。
工業規劃
現狀概況
新區現狀的工業相對集中分布於宛城工業園區和高新區工業園區範圍內,現狀工業用地共535.54公頃,主要的企業包括天冠、樂凱膠片廠、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等。
1.1.2 規劃原則
1、集聚發展原則
整合各類產業園區,疏通道路交通、配套綠地和公共設施,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引導招商企業和城區原有分散企業向工業區集中,形成具有規模效應和乘數效應的工業區。同時通過“合併、集中、撤消”等手段最佳化現狀工業用地格局。
2、總體協調原則
不同園區應根據不同的資源條件和現狀基礎發展不同的主導產業,形成主導職能,強化各自優勢和競爭力,避免產業趨同所引起的惡性競爭。同時產業布局和發展應在城區範圍總體協調,調整生產要素分布,依照發展實際情況,通過經濟槓桿實現工業總體協調發展。
依據主導產業規劃對產業進行功能分區,形成上下游關聯的內部產業鏈,提高經濟運作效率。同時在空間分布上,協調好產業與居住、產業與交通、產業與公共服務等多種城市活動的關係,促進城市空間整體協調。
4、彈性控制原則工業用地布局應考慮到未來產業發展不確定性,有一定適應能力。在滿足現有產業對空間需求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土地的彈性供給,或者在總體規模存在限制的情況下靈活選用不同的布局,以應對未來產業的不同發展結果。
5、環境保護原則
“健康、可持續”的城市增長要求工業區發展在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時,應逐步建立與地區環境容量相協調的生產模式和產業結構。園區建設應對污染企業的進入提出限制條件並長期監督,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城市長期利益。另一方面要強調和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
1.1.3 規劃布局
以新區主導產業的發展策略與定位為指導,依託區域發展廊道的建設,綜合考慮近遠期的影響因素,按照“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形成“兩帶四園”的產業空間格局。新區工業用地總規模2333.73公頃。
“兩帶”主要指依託寧西、鄭渝兩條區域發展廊道的建設,進一步培育和整合既有產業園區,強化廊道上的物流通道的建設以及相關產業服務設施的集聚,形成與外圍地區聯動發展的空間格局。
“四園”主要指結合現狀產業基礎、綜合考慮區域產業發展結構以及設施結構,進一步將新區產業整合為新能源產業園、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物流及出口加工產業園以及戰略新興產業孵化園四大園區。
1、新能源產業園
園區位於白河東岸、北至黃河路、南至寧西鐵路、東至獨山大道,規劃工業用地面積為1024.06公頃。園區將依託天冠等核心企業,重點實現新能源產業領域的培育與突破。
園區位於新區南部,西至獨山大道、東至鄭渝高速公路、北至黃河路、南至寧西高速公路,規劃工業用地面積為603.16公頃。園區將充分依託既有的產業基礎,進一步實施戰略整合,並重點實現在防爆電機、智慧型裝備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突破與崛起。
3、物流及出口加工產業園
園區為與寧西高速公路以南地區,東至鄭渝高速公路,北至寧西高速公路,西南部為白河,規劃工業用地總面積為268.60公頃。依託鐵路貨運東站,重點培育物流及出口加工為主的產業職能。
4、戰略新興產業孵化園
園區位於白桐乾渠東側,東南至鄭渝高速公路,北至迎賓大道,規劃工業用地面積為437.91公頃。園區將重點圍繞著光學、生物、醫藥等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與孵化。
商業服務業
1、以需求為導向,結合新城建設合理設定各類各級商業設施,布局安排最有利於發揮其效益的位置;
2、強化區域商業中心的輻射作用與服務功能,塑造市級的商業中心的形象,實現商業服務功能的綜合化、多元化與多層級化。以便捷服務為導向,結合新城建設和服務半徑布局片區級商業中心和公共設施營業網點用地。
3、加油站、加氣站根據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原則進行布置。充電站不宜與加油站加氣站結合布局。
商業商務中心布局規劃
規劃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489.19公頃。規劃按照區域級、市級、組團級、地區(片區)級四級配置商業服務設施。 1、區域商務金融中心
光武路區域商務中心區重點發展服務與區域的商務、金融等職能。目標服務全市,遠期服務南陽市域。
2、市級商業中心
新區規劃市級商業中心位於高鐵站商業中心區,服務整個新區。
3、區(組團)級商業服務中心
規劃結合規劃用地布局,設定組團級商業服務中心3處,分別位於溧河組團、迎賓組團和北部組團,為組團居民生活與生產活動提供配套商業服務。
4、地區(片區)級商業服務中心
規劃根據人口配套設定地區(片區)級商業服務中心,一般地區(片區)級商業中心服務人口不超過10萬人,服務半徑不超過1.5km。本級商業服務中心一般與其他同級服務設施聯合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