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農民起義後,各路義軍共伐暴秦,相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聽取張良的建議,捨棄原來從洛陽向函谷關進軍的方案,改道南下,計畫先取南陽,再出武關至鹹陽,遂與秦將呂齮在南陽展開爭奪戰。
基本介紹
- 名稱:南陽之戰
- 地點:宛城
- 時間:公元前207年六月
- 主要指揮官:劉邦、呂齮
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劉邦伐秦,與南陽郡守呂齮戰於犨東(今山東),大敗秦軍,迫使其退守宛城,而後改換旗幟,扮成秦軍模樣改道奔襲,至天明時將宛城團團圍住。
南陽郡守呂齮一覺醒來,見宛城被圍個水泄不通,便要自殺。舍人陳恢說:“還沒到自殺的份兒上,卑職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出城與劉邦約和。”於是陳恢縋城而下,到劉邦軍中,向劉邦說明城中軍民的心愿,說明攻打南陽城帶來的損失,分析利害,說服劉邦。劉邦也樂意保存實力,便答應了陳恢的條件,封南陽郡守呂齮為殷侯,仍守南陽,又封陳恢為千戶,並下令軍中“所過不得擄掠”,“秦民皆喜”。此戰中,張良為劉邦擬定的“所過毋掠”,是劉邦對鹹陽城“約法三章”的基礎,也是劉邦“攻心”戰略的一大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