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五松山別荀七

南陵五松山別荀七

《南陵五松山別荀七》 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南陵(今銅陵五松山別荀七時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首句運用典故而引出談徳論賢,尾聯道出送別之事,即借送別之詩,一吐胸懷,表明詩人立德之心的堅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陵五松山別荀七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詩詞注釋,詩句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陵五松山別荀七
六即潁水荀1,何慚許郡賓2
相逢太史奏,應是聚賢人3
玉隱且在石4,蘭枯還見春。
俄成萬里別5,立德貴清真6

注釋譯文

詩詞注釋

  1. 六即:《唐詩類苑》作“軒昂”。王琦按:“六”字,疑是草書“君”字之訛。潁水:淮河最大支流,自河南流入安徽西北部入淮河。潁水荀:謂荀淑。淑字季和,東漢潁川潁陰人,安帝時征拜郎中,再遷為當途長。《後漢書》有傳。此處以荀淑喻荀七。
  2. 許郡賓:謂陳寔。陳寔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人。曾為聞喜長,再遷太丘長。年八十四而卒於家。事見《後漢書》傳。此亦以陳寔喻荀七。
  3. “相逢”二句:《異苑》:“陳仲弓從諸子侄造荀季和父子,於是德星聚,太史奏:‘五百里路有賢人聚。‘”此以賢人比荀七。
  4. “玉隱”句:語出《論衡》:“美玉隱在石中”。
  5. 俄:不久,旋即。
  6. 立德:樹立德業,《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德。”孔潁達疏:“立德,謂創煉垂法,博濟眾施。”清真:純潔質樸,樸素淡泊。

詩句譯文

君即如漢時潁川之荀淑,與許郡陳寔相比又有何慚呢!
你我相逢於此,定有太史奏稱有賢人相聚。
玉雖隱身仍從石中可見,蘭花枯謝還會再見到春天。
須臾之間你我將分手遠別,望君樹立明德以樸素淡泊為貴。

作品鑑賞

這首詩先用一半的篇幅寫《異苑》上的一個典故——陳仲弓和荀季和兩家相聚竟驚動太史奏報的故事。陳仲弓有志好學,修德清靜,公正賢明,當時曾流傳“寧為刑罰所加,毋為陳君所短”的話。八十四歲死時,海內弔唁者竟達三萬多人。他和兩個兒子被時人尊稱為“三君”。荀季和即東漢穎陰人荀淑,博學有高行,正直敢言,治政賢明,當時名賢大家李固、李膺均出自其門下。他被百姓尊之為“神君”,其子八人皆有賢名,被時人稱為“八龍”。當陳家“三君”造訪荀家“神君”“八龍”時,兩家賢德君子相會,震動朝庭。李白用此典故,巧用好友姓氏的偶合,暗喻今日別前小聚,當是胸懷才德賢能之人的聚會。
後半篇幅,五、六兩句用“美玉隱在石中”終會露出光芒,蘭花枯萎明春仍會發出幽香的比喻說明賢德對人來說所具的重要作用和久遠影響。最後兩句,一句點出離別在即,一句結出全詩主旨:立清真之德乃士人治國立身之本。
總的來看,詩人在前四句用典故突出今日暫“聚”,暗含“德”字;後四句寫俄頃“別”離,明點“德”字。即借送別而論立德。

作者簡介

李白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公元742年(天寶元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