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

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是於1979年從南開大學電子系半導體教研室非晶矽研究組發展起來的,掛牌成立於1992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
  • 所屬機構:南開大學
現有研究人員30餘人,其中教授9名(博士生導師9名)、擁有博士學位教師18人。2人曾擔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1人為“十二五”863項目的首席專家,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1人入選中組部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和天津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是南開大學電光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天津市“電子科學與技術”重點學科以及博士後流動站的重要支撐;擁有科技部“新型光伏發電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薄膜光電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市“中歐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新一代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創新引智基地(111引智計畫),同時與現代光學研究所共建教育部“光電信息技術科學重點實驗室”。經過近40年的發展,目前建有光伏材料與器件實驗室、化合物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實驗室、新型平板顯示技術實驗室和光電子技術與套用實驗室。曾獲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獎一項、天津市技術發明一等獎一項、天津市技術發明二等獎兩項、天津市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並曾榮獲天津市優秀黨支部、全國優秀黨支部以及全國“三八”紅旗單位等榮譽稱號。
自1980年始,於“六五”至“九五”期間,曾連續獲國家科委(後改為科技部)四個“國家五年計畫”太陽電池科技攻關項目,以及“八五”國家計委平板顯示項目的支持。20年間,依靠光電子所在矽基薄膜材料和器件研究方面的優勢,逐步形成“光”轉“電”和“電”轉“光”的特色研究方向。2002年,與津能投資公司合作建成國際先進水平的非晶矽電池生產線,完成了非晶矽太陽電池從材料到器件,直至產業化生產的技術研發,實現了實驗室研究到生產線成套技術貫通。
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獲得了多項科技部的重大研究項目的支持。其中,“十五”和“十一五”期間,以首席單位矽基薄膜太陽電池連續兩屆獲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的支持;“十二五”再獲973重大科學問題導向項目中的兩個高效矽基薄膜電池課題,並以首席單位完成了基於微晶矽薄膜太陽電池生產線的“十二五”重點863項目。所研製的非晶矽/非晶矽鍺/微晶矽三結疊層電池效率16.07%(該結果僅低於韓國LG公司同類電池16.1%的效率世界紀錄)。高效非晶矽/微晶矽疊層電池研究成果,2007年已實現技術轉移,建成我國首條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試生產線;並在科技部重點“十一五”863項目的支持下,建成了首條年產能2兆瓦玻璃襯底PIN型非晶矽/非晶矽鍺/微晶矽示範生產線。
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獲科技部“863”重點銅銦鎵硒(CIGS)電池重點項目支持,在全國率先研製出效率超過15%的CIGS小面積電池和效率為7%的30×30cm CIGS電池組件。平板顯示方面,進行了非晶矽和低溫多晶矽及其薄膜電晶體有源選址技術研究;“八五”期間,在國家計委攻關項目的支持下,開展了有源定址液晶顯示屏的研究,研製出國內首枚AM-LCD、以及“十五”AM-OLED彩色顯示模組;在天津市重點項目支持下,研發出國內首套矽基微顯示LCoS系統,為天津市重大科研進展。
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已培養碩士231名,博士73名。同時,也非常重視國際合作和研究生的聯合培養工作。目前與國際上10多家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的科研合作關係,如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光伏研究所、韓國慶熙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等。
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本著以學科促進科研、以科研帶動學科發展的指導思想,發揚團結、進取、堅持不懈的科研攻關精神,在光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同時,光電子所高度重視學術風氣的培養,這也是光電子所不斷進步、繼往開來的源泉。
南開大學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共承接各類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企業橫向合作項目近百項,科研經費總計過億元。發表SCI/EI收錄文章30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百餘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