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野色一橋分

南鄉子·野色一橋分

野色一橋分,活水流雲直到門。落葉堆籬從不掃,開尊。醉里教兒誦楚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鄉子·野色一橋分
  • 創作年代:宋末元初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張炎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南鄉子
野色一橋分,活水流雲直到門。落葉堆籬從不掃,開尊。醉里教兒誦楚文。
隔斷馬蹄痕,商鼎熏花獨自聞。吟思更添清絕處,黃昏。月白枝寒雪滿村。

作品鑑賞

這首小令以清幽淡遠之筆,寫詞人自己鄉居生活的情趣,在閒適靜穆的意境之中,流露出淒冷的情致,是詞人後期心境的形象反映。
小令開首四句,作者以清遠蘊藉之筆,勾勒出一幅自己鄉野閒居的環境。小橋、流水、行雲、落葉、疏籬,這一切都籠罩在一片“野色”之中。作者把自己安置在這樣一個閒適的環境之中,遠離塵世,過著與世無爭的閒散、隱居生活。他一友皆無,落葉從不掃。時不時還“開尊”飲酒,直到醉了為止。至此,作者以悠遠、淡泊的筆調為人們塑造了一位與世無爭、忘卻塵世的世外高人的形象。然而,“醉里教兒誦楚文”,在句意上一折,似在不經意之中流露出一絲內心的真實情感。“楚文”,這裡就是指屈原所作的楚辭。也許在這種恬淡清雅的環境之中,教子誦讀楚辭有些不合時宜,但要看到此際作者正是在“醉里”,醉中往往會流露出真實的思想情感。所以前面的“開尊”飲酒,既可看作是怡然自得之時的飲酒,亦可看作愁極之際的飲酒。作者張炎是由南宋入元的遺民,又是宋貴胄之後,曾親眼目睹了南宋的覆滅,其有故國之思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在這裡,這種故國之思,卻被壓抑在深沉的心扉之後,使人無法直接窺得。
下片開頭:“隔斷馬蹄痕,商鼎熏花獨自聞。”謂自己斷絕了與一切親朋故友的來往,獨自在室內嗅聞著花的清香。上片以極隱蔽的手法寫自己已經關上的情感的閘門,這裡則再言已經割絕了與外界的聯繫。張炎在《高陽台》里曾這樣寫道:“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閒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其句意雖非明白如話,直抒胸臆,卻完全可用來作上片中的“開尊”和此句中的“獨自”的註解。在這裡讀者似亦可看到作者在作沖淡之語的背後,正竭力維持著內心的平衡。“商鼎熏花”,以爐鼎焚燒燃料,利用其熱氣催開花朵。“商鼎”指商朝的古鼎,這裡是一種雅致的說法,從中似也透露出一種懷舊的心理。“吟思更添清絕處,黃昏。月白枝寒雪滿村。”獨居斗室之中,邊沉思邊吟著詩句,此情此景,更增添了幾分“清絕”,不知不覺地已經是黃昏了,往室外望去,一彎清月發出白光,從枝頭上傾瀉下來,照亮了滿村的積雪。末句不僅寫了“月白”、“枝寒”,還寫了“雪滿村”,三個冷清意象的排列,勾勒出一幅透出寒氣的淒清夜景圖。可以想像,這幅圖所流露出的情思與一位恬淡隱居者的心境並不完全是合拍的。
這首小令里,作者的筆觸由室外寫到室內,接著又寫到室外;由白天寫到夜晚,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畫面,活動在這一畫面之中的作者自身也是清冷孤寂的。這種意境除了是作者此時心境的形象反映外,也是作者藝術主張的實踐。張炎在《詞源》中主張詞要清空,反對質實。這首小令在風格上顯得清爽雅致,蕭疏清淡。同時在文字上
張炎
(1248~1320?)宋元之際詞人。字叔夏,號玉田,晚號樂笑翁。先世鳳翔(今屬陝西),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將張俊後裔。公元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曾北游元都謀官,後失意南歸,落魄而終。其早年生活優裕,日以文酒自誤,詞作多歡愉明暢;宋亡後,家道中落,多追懷往昔之作,格調悲涼淒婉。其詞意度超遠,語言清麗,善以清空之筆,狀淪落之悲,堪為白石後勁。曾從事詞論研究,對詞的音律、技巧、風格,皆有論述。著有《山中白雲詞》、《詞源》,存詞約三百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