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洪邁被拘留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是一首由宋代太學生集體創作的詞,該詞借使臣洪邁使金辱命這一具體事件諷刺南宋當權者在與金人的交往中,貪生畏死、含垢忍恥、卑躬屈膝,喪失民族氣節的種種醜態,表達了廣大民眾對投降政策的強烈不滿。詞的上片,作者選取這一歷史事實,以白描的手法,用“稽首垂哀告敵仇”畫出洪邁的屈膝醜態。又以蘇武“十九秋”的不屈與洪邁的“一日”即告饒對比,突出洪的懦弱和道貌岸然、外強中乾。下片描寫洪邁回國後竟然“夸舌辨”,還洋洋自得、不知羞恥,短短几句,活畫出一個“官痞”的卑劣醜態。全詞語言明快通俗,尖銳潑辣,在宋詞中別具一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鄉子·洪邁被拘留
  • 創作年代: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佚名
  • 作品出處:《全宋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南鄉子
洪邁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敵仇。一日忍飢猶不耐,堪羞!蘇武禁十九秋?
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萬里歸來夸舌辨,村牛!好擺頭時便擺頭。

注釋譯文

語句注釋

①南鄉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名。有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或二十八字,五句兩平韻轉換三仄韻。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相同,各五句四平韻。又名《莫思鄉》、《好離鄉》、《仙鄉子》、《蕉葉怨》。
②洪邁:南宋翰林學士,曾作為使臣出使金國。
③拘留:拘禁,限制自由。
④稽(qī)首:古時的一種禮節,跪下,拱手著地,頭著地。
⑤蘇武:西漢中郎將,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拘,遷至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十九年,終不屈節。公元前81年因匈奴與漢和好,始得回國。
⑥爭:怎。
⑦厥父:其父,指洪邁的父親洪皓。洪皓曾使金被留,十五年始歸。宋高宗稱他“蘇武不能過”。《宋史》
傳說他是有“忠節”的人,這裡稱他“無謀”,是指他待在金國束手無策。
⑧厥子:指洪邁。
⑨夸舌辨:自誇能說會道。
⑩村牛:罵人的俗語,吹牛皮。
⑪好擺頭:據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載,洪邁“素有風疾,頭常微掉”。這句既是實寫他擺頭的毛病,也是諷刺他在金人那裡不敢搖頭表示反抗,回國後則洋洋得意、不知羞恥的行為。

白話譯文

洪邁出使金國,被敵人拘留。他竟然毫無氣,向敵人垂首哀告,使國家蒙羞。忍飢耐渴七天都不行,真不知道當年的蘇武是怎樣忍受非人的折磨,熬過一十九個春秋?
他的父親洪皓本沒何什麼計謀,兒子怎能為國家分憂?從敵國歸來時,竟然還自誇能言善辯,真是不折不扣的蠢牛!想要擺頭的時候就左右擺頭。

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主雍登位。三月,宋高宗擬遣使赴金,洪邁慨然請行。此次奉使金國,洪邁原想堅持南渡之前宋朝對待金國的禮節,所以他在給金主所上的國書中決不自稱為“陪臣”。然而到金都之後,金人說他所上的國書“不如式”,讓他將國書中的自稱改為“陪臣”,並讓他按南宋以來宋金之間屈辱之禮來朝見金主。“邁初執不可,既而金鎖使館,自旦至暮,水漿不進,三日乃得見。七月,邁回朝,則孝宗已即位矣。殿中侍御史張震以邁使金辱命,論罷之”(見《宋史·洪邁傳》)。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曰:“景盧(洪邁字景盧)素有風疾,頭常微掉,時人為之語曰:‘一日之飢禁不得,蘇武當時十九秋。傳與天朝洪奉使,好掉頭時不掉頭。’”這首詞似從此詩演化而來。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寫洪邁使金辱命。開篇二句,寥寥十二個字,便將洪邁在金主面前“稽首垂哀”的可憐相勾畫出來,形神兼備。接著又以漢朝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九年的蘇武與之作一鮮明的對比。蘇武曾被匈奴單于逼降,後又被徙北海牧羊,杖節不屈,始終堅持民族氣節。而洪邁呢,卻是“一日忍飢猶不耐”!無怪乎作者對他嗤之以鼻日:“堪羞!”
下片寫洪邁南歸夸舌。首二句用類推法,“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憂?”這兩句由洪邁使金受辱而聯想到洪邁的父親洪皓使金被扣之事。但應該說明的是:洪皓使金被扣留十數年,忠貞不屈,曾向南宋密送情報,還作有愛國詞章。可惜,洪邁就沒有乃父的骨氣了。“萬里歸來夸舌辯”,洪邁萬里歸來,不為自己的醜行感到羞愧,反在南宋吏民面前搖頭晃腦,趾高氣揚,誇說自己在金國如何能言善辯。真是不知人間有羞恥事!自作聰明的人,其實是最愚蠢的。作者斥之為“村牛”,意即蠢貨,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全詞通過洪邁使金辱命這一具體事件,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南宋當權者在與金人的交往中,貪生畏死,含垢忍恥,卑躬屈膝,喪失民族氣節的種種醜態,表達了廣大民眾對投降政策的強烈不滿。作者以通俗簡練的語言,運用對比手法,描繪人物形象,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可謂別具一格。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朱敦源:這首詞在塑造勾勒形象上,那是很有功力的。詞人運用白描手法,以簡約洗鍊的語言,抓住人物的本質特點,寥寥幾筆,快筆速寫,便把洪邁的形象活脫脫的勾畫了出來。“稽首垂哀告敵”這七個字就是一幅生動的畫,把一個對金主屈膝跪拜苦苦哀求的軟骨頭樣,描繪得躍然紙上。在一首詞中,能夠如此生動地描繪出這么一個典型人物,在宋詞中是不多見的。(《中華古詞365首精華今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