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鄉子·何處淬吳鉤

《南鄉子·何處淬吳鉤》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通過描寫塞外寒風蕭蕭,衰草遍野的冷落景象,行文用詞格調高遠,氣勢豪縱,情致悽愴,透徹地抒發了世事無常、興亡無據、古今同夢的悲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鄉子·何處淬吳鉤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飲水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鄉子
何處淬吳鉤?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當年龍戰地,颼颼。塞草霜風滿地秋。
霸業等閒休。躍馬橫戈總白頭。莫把韶華輕換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廢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又名《好離鄉》、《蕉葉怨》。
⑵淬(cuì):淬火。
⑶吳鉤:鉤兵器形似劍而曲,春秋吳人善鑄鉤,故稱,後也泛指利劍。
⑷碧流:綠水。
⑸龍戰地:指古戰場。龍戰,本謂陰陽二氣交戰。《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後遂以喻群雄爭奪天下。
⑹颼颼(sōu sōu):形容風聲。
⑺霸業:指稱霸諸侯或維持霸權的大業。
⑻躍馬橫戈(gē):謂手持武器,縱馬馳騁。指在沙場作戰。
⑼韶(sháo)華:美好的年華。
⑽封侯:封拜侯爵,泛指顯赫功名。
⑾廢丘:荒廢的土丘。清湯潛《廣陵楊花篇》詩:“風流千古隋天子.回首雷塘只廢丘。”

白話譯文

哪裡是用血浸染吳鉤之地?而今已是城池荒蕪,碧水長流。這裡曾是當年群雄爭霸的戰場,而今風聲颼颼。塞草遍野,寒風呼嘯,滿地皆是秋色。
稱霸的事業輕易地結束了,策馬馳騁,兵戈殺伐,最終也只換得一頭白髮。不要輕易用美好的年華換取封侯功名,多少英雄到頭來只不過被埋於廢棄的山丘之下而已。

創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1672)秋,詞人奉命出使梭龍,在行經到當年諸侯爭戰之地時,發起歷史興亡之思,寫下這首紀游詠古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是一懷古之作,發出了世事無常、興亡無據、古今同夢的感慨。
“何處淬吳鉤”開端即問,從中可見悲涼悽愴的情調,下面緊接著荒城“枕碧流”,映襯出當年爭戰之地的衰草、風霜的蕭瑟荒涼,折射出詞人的迷惘與哀傷。“塞草霜風滿地秋”,道盡了秋日的蕭瑟淒涼。
“霸業等閒休,越馬橫戈總白頭”,下片從寫景轉入抒懷,表達了人生苦短,人間若夢的傷感。結句處的“多少英雄只廢丘”,是這種哀感的點睛之語,大有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情懷。
世事無常,功名虛無,詞人用歷史古蹟的滿眼蒼涼來說明霸業也好,封侯也罷,最終不過被歷史的塵埃湮沒。全詞悲壯中又有著超越歷史的時空之嘆,沉鬱悲慨。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詩人望著古戰場,感慨萬千。他覺得在戰場上,過去多少英雄橫戈躍馬,而現在,英雄們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戰場上只剩下荒煙蔓草。詞的調子,顯得悲涼,寄託著憑弔興亡的哀思。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納蘭性德納蘭性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