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紡染工程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12年張謇先生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優良的辦學條件。該院目前設有現代紡織技術、染整技術、生物製藥技術、套用化工技術、工業分析與檢驗和食品營養與檢測共6個三年制專業,以及1個與南通大學聯辦的現代紡織技術(3+2分段培養)本科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紡染工程院
- 創辦時間:1912年
- 教授:8人
- 副教授:23人
歷史沿革,建院歷史,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學術資源,機構設定,辦學特色,
歷史沿革
建院歷史
紡染工程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12年張謇先生創辦的紡織染傳習所,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雄厚的師資力量和優良的辦學條件,經過數十年的辛勤耕耘,多年來為紡織、染整、家紡、化工等行業輸送了近萬名優秀人才,不少畢業生已走上重要技術或管理崗位,成為行業的棟樑。
學科建設
該院設有現代紡織技術、染整技術、生物製藥技術、套用化工技術、工業分析與檢驗和食品營養與檢測共6個三年制專業,以及1個與南通大學聯辦的現代紡織技術(3+2分段培養)本科專業。其中現代紡織技術包括紡織工藝、紡織品設計、紡織品檢測與經貿、家用紡織品工藝、針織工藝與貿易等5個專業方向,染整技術包括染整工藝、染料助劑套用與行銷、染整產品跟單與貿易、染整產品檢測與貿易等4個專業方向。“現代紡織技術”專業先後被列為教育部高職高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教育部首批高職高專教育精品專業建設項目、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染整技術”專業先後被列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國家示範性重點建設專業。
師資隊伍
該院現有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教職工60餘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講師21人;省級教學名師2人,市級教學名師1人;省333人才2人、省級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10人,碩士學位30人。絕大多數專業教師具有高級工程師、工程師、高級技師或技師工程技術職稱,具備“雙師型”素質。同時,該院還建有一支由50多人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形成了具有“雙師”結構和較高“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學團隊。該院教師多次獲得全國、省、市級教學及科研成果獎。入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建設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5門。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教改論文344篇,主持市級以上教學、科研項目16項、橫向項目37項,主編、參編教材28部,獲得申報專利160件,其中發明專利24件。
該院擁有省級紡織材料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紡織工程實訓基地、中央財政支持的現代紡織技術實訓基地和染整技術實訓基地,以及10個融教學、科研、技術培訓、職業技能鑑定等功能於一體的校內實訓中心,各類儀器設備總值達2300餘萬元。與企業合作建成了3個總資產1800餘萬元的生產性教學工廠,同時與眾多知名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建有10多個院外教學實訓基地和產學研基地,為學生的實踐環節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和支撐。
學術資源
學院教職員工銳意進取,不斷創新,通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學理念,創設了“四共享”校企合作機制下的“五融合”和以“產學工廠”為載體的“三段遞進式”等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近,先後獲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江蘇省教學成果一、二等獎近10項。學生畢業生不僅專業理論知識紮實,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工作能力,能直接適應崗位的需要,因此深受用人單位歡迎。本院學生在紡織面料設計、紡織材料檢測、染色打樣、工業分析與檢驗及化工總控工等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全國紡織行業技能大賽中獲得金、銀及團體獎近30獎項。自2003年以來,該院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100%,畢業生就業呈現供不應求的現象,供求比例一直穩定在1:10左右。學院將再接再厲,為我國紡織、染整和化工工業的發展輸出更多的人才。
機構設定
紡染工程學院下設7個部門:
院長辦公室;
產學研辦公室;
紡紗教研室;
機織教研室;
染整教研室;
化學化工教研室;
實驗實訓中心
辦學特色
現代紡織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江蘇和長三角地區紡織行業企業技術、設備更新升級快的特點,加強與區域紡織行業主導企業合作,探索並實施具有本專業特色的“四共享”校企合作機制下的“五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圖1 “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示意圖
1.實施“四共享”校企合作機制下的“五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與江蘇大生集團等紡織行業主導企業合作,建立“四共享”校企合作機制,即人才共享、設備共享:探索校企雙方人員互派、職務互兼機制,學院聘請企業的技術專家或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重點承擔工藝設計、紡織品檢測、設備維修等實踐技能要求較高課程的教學任務,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開展科研活動、參與紡織新產品開發、提供技術服務;校企雙方協商制定設備購置計畫,互通有無,避免重複建設,學院的紅外光譜儀、測色配色儀、電子顯微鏡等高檔紡織檢測設備無償地對企業開放,企業的生產場所、現代化的紡織設備為教學提供保障;技術共享、成果共享:紡織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組成技術開發團隊,在紡織新材料套用、新型面料設計、功能性紡織品開發等方面加強對企業的技術支持力度,努力為企業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
實施“四共享”機制下的“五融合”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教學場所與生產車間、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融合:部分課程在生產現場實施教學,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將工作過程轉化為學習過程,校企雙方聯合成立工學結合管理委員會,按教學與生產的要求制定管理辦法;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徒弟融合:專業教師適應現場教學中教師與師傅的雙重角色,同時加強企業指導老師的選拔與聘任,以滿足現場傳、幫、帶教學組織的需要,師傅手把手的教,徒弟實打實的頂崗操作,學生的工作能力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得以培養和提升;學生作業與實際產品融合:專業課程作業主要來源於典型產品的實際生產過程和工作任務,部分學生的成果及產品方案為企業所採用。
2. 實施以工學交替為主要特徵的教學模式改革
與江蘇大生集團、陽光集團、聯發集團等行業主導企業緊密合作,實施以工學交替為主要特徵的教學改革,即前兩個學期在校內安排公共平台課程的學習,第3學期在相關紡織企業或校內生產性實訓車間進行專業認知實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第4、第5學期實施分專業方向的課程學習,第6學期學生到校外企業頂崗實習。在此過程中,學生所適應的工作崗位由基本崗→技能崗→綜合崗逐漸遞進。如圖2所示。
圖2 工學交替教學安排
染整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校內校外結合,深化學院“知行並進,學作合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全面、全程合作機制,探索並實踐以產學工廠為載體、“三段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1、建立健全企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工作制度
完善由印染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的工作制度,即由專業負責人組織調研,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分析能力、知識和素質結構,經專業教研室討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初稿,再經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指委審議修改,報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審批實施,並在實施過程中逐年滾動修改。
2、探索並實踐以產學工廠為載體、“三段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本專業“一個專業兩個方向”的特點和與南通通遠鑫共建產學工廠的條件,本專業探索並實踐了以產學工廠為載體、“三段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第一階段,在校內進行專業公共平台課程學習,通過課程嵌入工實驗、實訓、暑期社會實踐、專業基本技能競賽等訓練,完成專業能用能力培養;第二階段,進行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並按照“工學交替”的形式,在學習過程中交替在學校實訓基地和校外產學工廠進行專項技能、綜合技能的實習、實訓,完成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第三階段,學生下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完成專業崗位能力的學習、運用和提高,從而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模擬到真實逐步遞進。
1、建立健全企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工作制度
完善由印染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的工作制度,即由專業負責人組織調研,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分析能力、知識和素質結構,經專業教研室討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初稿,再經企業專家組成的專指委審議修改,報學院教學工作委員會審批實施,並在實施過程中逐年滾動修改。
2、探索並實踐以產學工廠為載體、“三段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本專業“一個專業兩個方向”的特點和與南通通遠鑫共建產學工廠的條件,本專業探索並實踐了以產學工廠為載體、“三段遞進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即第一階段,在校內進行專業公共平台課程學習,通過課程嵌入工實驗、實訓、暑期社會實踐、專業基本技能競賽等訓練,完成專業能用能力培養;第二階段,進行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並按照“工學交替”的形式,在學習過程中交替在學校實訓基地和校外產學工廠進行專項技能、綜合技能的實習、實訓,完成專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第三階段,學生下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完成專業崗位能力的學習、運用和提高,從而使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模擬到真實逐步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