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歷史源流】 南通境內成陸最早的西北部為揚泰崗地外緣,5000餘年前就有人類氏族部落,南通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近2000年間海中沙洲逐步漲接而成。隋以前,今南通市區一帶逐漸成洲,始稱“壺豆”(後又稱胡逗洲),洲上多流人,以煮鹽為業。稍東有南布洲,東北方向有扶海洲,各大沙洲均為海陵(今泰州)屬地。
【東晉南北朝】 東晉義熙七年(411),在今海安、如皋一帶置寧海、如皋、臨江、蒲濤4縣,屬南兗州(今揚州)。南朝宋泰始七年(471),析寧海縣西部另立海安縣,不久撤銷,轄境復歸寧海縣,後併入海陵縣。
【隋唐】 隋開皇三年(583),如皋縣併入寧海縣,後併入海陵縣。唐景龍二年(708),析海陵縣東鏡復置海安縣;開元十年(722),海安縣復並海陵縣。
【五代至元】 五代十國時期,今南通一帶為割據政權南唐控制。南唐保大十年(952),升海陵縣如皋場為如皋縣。後周顯德五年(958),設定靜海軍,後改通州,始筑州城,時領靜海、海門2縣。宋代,通州一度稱崇州、崇川,隸屬淮南東路。元至元十五年(1278),通州升為通州路;至元二十二年(1285),恢復為州,屬揚州路,領靜海、海門2縣。
【明清】 明洪武元年(1368),廢靜海縣,通州直管靜海,領海門、崇明2縣;洪武八年(1375),崇明改隸蘇州府,通州仍領海門縣。清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直隸州,劃揚州府的泰興、泰州府的如皋2縣歸通州管轄;乾隆三十三年(1768),劃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漲10個沙,設海門直隸廳。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1月海門廢廳設縣,5月通州改稱南通縣。民國17年(1928)3月1日,在崇明外沙設啟東縣,隸屬江蘇省。民國22年(1933),江蘇省行政第七區專員公署設於南通城,下轄南通、如皋、海門、啟東、崇明5縣,次年改稱江蘇省南通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5年(1936)6月,更名為江蘇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0年(1941)3月,建立如西縣。民國32年(1943),撤銷泰北辦事處,建紫石縣。民國34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如皋西鄉的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如皋東鄉的如皋縣定名如東縣。民國37年(1948)紫石縣改稱海安縣。1949年1月,海門、啟東全境解放;2月2日,南通全境解放;2月3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成立,駐建設路1號辦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 年10 月,南通專區隸屬蘇北行政公署,下轄如東、南通、海門、啟東、崇明5縣和南通市。1950 年1月,海安、如皋2縣由蘇北泰州行政區劃歸南通行政區。5月,南通市改為蘇北行政公署直轄市。1953年1月,重建江蘇省,南通市改為省轄市,同時建有南通區(後改為“專區”“地區”)。其中,“市”管城區、郊區,“區”管各縣。1958年11月,崇明縣劃歸上海市。1983年3月,南通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原行署所轄6縣統一由南通市領導,實行市管縣體制。1989年後,啟東、如皋、南通、海門先後撤縣建市(南通縣改稱通州市)。2009年4月,通州撤市建區。
海安市
截至2019年,海安市轄9個鎮,4個街道。
城東鎮、角斜鎮、李堡鎮、大公鎮、雅周鎮、曲塘鎮、南莫鎮、白甸鎮、墩頭鎮
中城街道、南城街道、西城街道、北城街道
啟東市
截至2019年,啟東市轄12個鎮。
匯龍鎮、北新鎮、惠萍鎮、寅陽鎮、東海鎮、近海鎮、南陽鎮、海復鎮、合作鎮、王鮑鎮、呂四港鎮、啟隆鎮
如皋市
截至2019年,如皋市轄11個鎮,3個街道。
東陳鎮、丁堰鎮、白蒲鎮、下原鎮、九華鎮、石莊鎮、吳窯鎮、江安鎮、搬經鎮、磨頭鎮、長江鎮
如城街道、城南街道、城北街道
海門市
截至2019年,海門市轄8個鎮,1個鄉,3個街道。
三星鎮、常樂鎮、悅來鎮、四甲鎮、余東鎮、正余鎮、包場鎮、臨江鎮、海永鄉
海門街道、濱江街道、三廠街道
如東縣
截至2019年,如東縣轄14個鎮。
栟茶鎮、洋口鎮、苴鎮、長沙鎮、大豫鎮、掘港鎮、馬塘鎮、豐利鎮、曹埠鎮、岔河鎮、雙甸鎮、新店鎮、河口鎮、袁莊鎮
崇川區
截至2019年,崇川區轄10個街道。
城東街道、和平橋街道、任港街道、新城橋街道、虹橋街道、學田街道、鐘秀街道、文峰街道、觀音山街道、狼山鎮街道
港閘區
截至2019年,港閘區轄5個街道。
唐閘鎮街道、秦灶街道、幸福街道,陳橋街道、永興街道、天生港鎮街道
通州區
截至2019年,通州區轄12個鎮,4個街道。
張芝山鎮、五接鎮、川姜鎮、石港鎮、西亭鎮、二甲鎮、東社鎮、十總鎮、劉橋鎮、平潮鎮、興仁鎮、三餘鎮
金沙街道、金新街道、興東街道、先鋒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