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水閘

木構水閘距今地表約4米,其上疊壓有東漢、晉、南朝和唐、宋等晚期的建築遺蹟。水閘位於當時的珠江北岸,南北向,閘口寬5米,南北長35米,閘口的南北均呈八字形敞開。其構造是:底部用方或圓形的枕木橫放,形成基座,兩側豎木樁用榫卯嵌入枕木的兩端,木樁內橫排三塊檔土木板,殘高1.70米,閘口中有兩根木樁鑿出凹槽,用來插板閘水,閘板僅留最底的一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越國水閘
  • 外文名:the waterlock of Southern Yue Nation
  • 發現於:2000年
  • 距今地表:約4米
簡介,現況,結構,引水渠,閘室,出水渠,功能,其它文物,

簡介

the waterlock of Southern Yue Nation
位於惠福東路光明廣場下, 為漢代“水關”(水閘)基礎。發現於2000年。經研究認定為是西漢南越國時期的城市排汲水利工程遺存。
從發掘現場得知,水閘的底部北高南低,水是由北向南排入珠江的。當珠江潮水升高時,放下閘板可防止倒灌;提起閘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內。這是2000多年前城市防洪、排汲水設施的一座重要木構遺存。
南越國水閘是目前我國城市考古發現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處木結構水閘遺址。現已用文物遺址玻璃保護罩原地保護並開放給市民參觀。面積約903平方米。
2002年7月廣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況

現時廣場整個負一層都開闢為遺址博物館。水閘四周用鋼筋混凝土牆進行全封閉處理,再由700平方米的玻璃防護層進行恆溫、恆濕保存,供人們參觀。四周為文物展示長廊,通過圖、文、三維動畫等多種方式展示遺址的發掘過程、出土的文物。由於水閘是全木質結構,因此對木材的保護尤為重要。採用了特製防腐劑,給水閘木料進行防腐、防蟲處理。還在水閘周邊打了兩個抽水井,當地下水達到一定高度就會自動被抽走,防止水滲入到水閘中。
2006年5月25日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政府把該遺址與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一起以“南越國”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2月入選《中國文化世界遺產預備名單》。2007年6月9日起公開展出,為全國第一個在公共商業區內受到保護並開放的文物。

結構

水閘位於當時南越國都城番禺城的南城牆,遺址距今地表深約4米,水閘自可分為引水渠、閘室和出水渠三部分。現存長20.1

引水渠

引水渠呈長方形,兩側斜坡至底,斜坡80度。殘存約11.1米、渠寬約9米、殘高1.1米。其修建過程是:先挖走淤泥,修成渠道,採用大小不同、長短不一的小圓木橫壘,打木樁加固,築成渠壁。渠底部先打下木樁,加固南北向大木條,然後用四排大木條每隔2.05米橫放置於南北大木條之上,四排大木條的東西端底部有預先打下的木樁,通過榫卯結構進行加固。

閘室

閘室平面自北往南,向珠江呈“八”字敞開,南北長3.7米、入水口寬5.33米、吐水口寬4.95米、現存高1.65米。通過換土固基防水壓、防沖刷、防滲漏的設計。閘口中間有兩根木樁鑿出凹槽,用來插板閘水。

出水渠

長方形,殘高3.65米、寬5.73米修建方式、工藝、構造與引水渠類似。

功能

水閘功能與現時水閘功能基本相同,即具有防潮、泄洪、引水多重功能。當珠江潮水上漲時,放下閘板防止潮水倒灌入城;而洪水季節則打開水閘,將城中廢水排出;城中缺水時,提起閘板又可汲江水入城內。
它的出土對了解漢代廣州城區的防洪設施及當時城址的布局、結構以及南城牆的位置坐標提供了重要線索。該水閘在建閘材料的選擇,鬆軟地基的處理,總體布局,泄流處理,閘室穩定處理等方面都與現代的建閘原理基本相符。反映了時期的水閘建造在總體上以達到相當高水平。

其它文物

除發現水閘遺址外,還有“萬歲”瓦當西漢雲紋瓦當、板瓦、陶網墜等構件。還發現東漢城牆建築的基礎,以及東漢、南朝水井唐代房基、宋代房址和走道等遺址。
在水閘南側的東漢城牆基礎內出土一批木材,是用來修建城牆的基礎。根據木材上的榫卯結構,推測這些木材原為水閘上層建築的木構件。水閘廢棄後,被拆修下來修築城牆基礎。經鑑定這批木材主要是水松
水閘渠道淤內積土層出土“阿平”戳印文陶片,與1955年華僑新村西漢前期墓出土的陶器戳印一致,估計是姓名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