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泥爐製作工藝,江西省南豐縣的傳統手工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豐泥爐製作工藝,選用優質泥料,經精製燒煉而成。品種有1-4號蓋爐(又稱炭爐)、1-3號普通煤爐、1-7號柴爐、100型及120型蜂窩煤爐四大類。
2008年5月27日,南豐泥爐製作工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2-Ⅷ-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豐泥爐製作工藝
- 批准時間:2008年5月27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遺產編號:2-Ⅷ-12
- 申報地區:撫州市南豐縣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南豐泥爐又名南豐鹽爐,起源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先期由贛州人金萬鑫仿製成功,爾後有曾鼎興、張洪發也仿製出柴爐、炭爐等,原料為優質粘性泥土。其產品銷路打開後,為減輕課稅,謊稱在制爐中注入大量食鹽,當時用於製作泥爐的篩灰來自包裝食鹽的草袋,而使得泥爐有鹹味,當局信以為真,從此泥爐稱鹽爐,1953年才改為南豐泥爐。
1949年8月以前,南豐縣全縣僅幾家前店後坊的泥爐店,生產圓形泥爐,年產1.55萬隻,1950年產量達2.8萬隻,自產自銷,批零兼營;1954年組成南豐泥爐生產合作小組,1956年轉為南豐泥爐生產合作社,1958年7月更名為南豐泥爐廠。
在“文革”期間,南豐泥爐生產受到衝擊,1966—1976年十年間僅生產17.1萬隻。1979年後南豐泥爐有了更快發展,壓坯使用機械操作,創造出燒木炭的八角小蓋爐。1980年南豐蓋爐註冊為“桔城”牌商標,1987—1998年年產量達32.83萬隻,最高峰年產量達50萬隻,遠銷於福建、江蘇、浙江、湖北、四川、安徽、湖南等省及省內城市和鄉村。
現在南豐泥爐大多由南豐泥爐廠生產,還有少量產品來自個體私營業主。南豐泥爐廠早期集中在縣城,1987—1998年為高峰期,擴展至十幾家,隨著產品暢銷逐漸擴展到梓和、市山、萊溪、洽灣、橋背、八都、黃家、渡頭、大坪嵊、石子山等地。由於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引進了液化氣沼氣等清潔燃料,泥爐產品銷售量逐年下降,只有石子山、大坪嵊、原陶瓷廠、渡頭四個個體製作點和縣泥爐廠。
工藝特徵
南豐泥爐為江西省南豐縣生產的傳統陶器日用品,系選用優質泥料,經精製燒煉而成,品種有1-4號蓋爐(又稱炭爐)、1-3號普通煤爐、1-7號柴爐、100型及120型蜂窩煤爐四大類。南豐泥爐採用優質粘性泥土,土質灰白細膩、無砂粒、不易開裂,爐體式樣美觀,泥爐表面光潔、色澤乳白、承受力強,高溫不裂(800℃),經久而耐用,配有花、鳥、人物、山水等裝飾圖案,工藝精巧,設計科學,火力強、升溫快。以蓋爐為例:其結構有爐托、爐身、爐門蓋、爐面大蓋、小蓋五個部分。爐托呈園形、隔熱作用,防火星掉在桌面;爐身呈八方形、上大底小;爐門蓋型不一,有扇形、方形、腰子形等;爐面大蓋為八方形,調節溫度、控制火力,正中是八方形小孔;爐面小蓋亦為八方形,與大蓋相吻合。當所有爐蓋蓋好後,密封極嚴,爐火即熄。該爐分為4種型號,1號爐最大,4號爐最小,3號爐高19厘米,爐面直徑對角線19厘米,爐底直徑對角線13厘米,爐橋上容炭深6.5厘米,爐橋下通風孔深4.5厘米。南豐泥爐由於製作工藝講究,造型美觀,結構科學合理,加上爐底通風,鍋面離火近,熱能利用率可達70%以上,既節能又方便。
工藝流程
南豐泥爐製作工藝主要有以下十幾道工序:
(1)選泥:選擇白色的觀音泥,其粘性土分布在地表4米以下地層中,無雜質。
(2)曬乾:將取出的泥土曬乾。
(3)浸泡:將曬乾的泥土放置在泥盤中浸泡。
(4)篩灰:將穀殼灰過篩,解放前也曾用過草袋灰。
(5)練泥:將500公斤浸泡後的泥土與40公斤篩灰均勻攪拌在一起,使泥灰成一體。原人工練泥,現改為機械練泥。
(6)車坯:原手工操作將練好好的泥置於爐坯架上,快速轉動而成形稱為車坯,後機械操作稱壓坯。
(7)涼坯:將壓坯分層擺放於廠房內,充分涼乾。
(8)刨坯:將涼乾的爐坯四周刨光。
(9)過釉、磨光。
(10)割坯:採用各種刀具將磨光的爐坯進行割形,並在相應部位蓋上圖案、商標、型號、生產廠家等標誌。
(11)曬白:將割好的爐坯放置在太陽下曬乾至乳白色。
(12)爐橋(爐底製作):製作爐底坯(泥灰比為1:1),然後在爐底坯上打眼,曬乾。
(13)托盤:通過制坯、刨坯、過釉、磨光後曬乾。
(14)耐火泥:製作耐火泥按泥灰比3:7的比例攪拌而成的粘性黑色泥灰。
(15)焙燒:將曬乾的托盤、爐底、爐身平行放置在窯中,用木柴,通過880℃的高溫燒煉20-24小時而成後才出窯,時間視窯大小而定。
(16)貼底:將爐底貼在爐身底部。
(17)著灰:將耐火泥均勻貼上在爐身內壁約1-2厘米厚,視泥爐型號、厚度不一。主要起隔熱作用。
(18)成品包裝:將托盤、爐身包裝。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南豐泥爐是江西省地方特色產品,曾風靡一時,廣泛流傳在廣大農村庭院和中小城市的居民家中,並遠銷福建、安徽等地。由於用泥爐作灶,燃料是木炭、木柴、煤球,而城市裡的木柴、木炭缺乏,加之其燃燒後灰塵較多,導致泥爐的市場萎縮。
傳承人物
官六根,男,撫州市南豐縣人,南豐泥爐製作工藝傳承人。
保護措施
為了加大對南豐泥爐製作工藝的保護和傳承力度,南豐縣出台優惠措施扶持泥爐產業,同時,整理工藝資料,積極申報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53年南豐泥爐參加全省第一次輕工業產品展銷會獲得特等獎。
1979年以來南豐泥爐連續三年獲江西省人民政府優質產品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