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唐縣

南行唐縣

“行唐”之名,歷史非常悠久,可溯源於4000多年前的唐堯時代。《正定府志》、《行唐縣誌》載:“初,帝堯封於唐。後,諸侯來歸,詣平陽即帝位,南行歷其地,行唐之名由此始也”。由此可見,行唐之名的由來,源於唐堯南行。正因為如此,起初的稱謂還多了一個“南”字,稱“南行唐”。“南行唐”是個倒裝句,正過來讀為“唐南行”意為唐堯南行經過此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行唐縣
  • 時期源於:4000多年前的唐堯時代
  • 記載書籍:《正定府志》、《行唐縣誌》
  • 縣名由來:周赧王二十四年建南行唐邑
縣名由來,建置沿革,五帝時期,太和時期,民國時期,現代時期,

縣名由來

周赧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91年)建南行唐邑,邑治在現在的故郡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割真定(今正定)地置“南行唐縣”(河北行唐縣南橋鄉故郡村),屬巨鹿郡,縣治在今故郡村,此時南行唐已是縣域概念,包括以故郡為中心的廣闊地域。西漢初屬恆山郡,文帝時屬常山郡。東漢、魏、西晉、十六國因之。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去“南”字為“行唐縣”。後雖幾經調整更名,但最穩固、最長久的稱謂仍然是行唐縣,延續至今。

建置沿革

五帝時期

五帝時期,堯自唐(今定州北唐城村)赴平陽即帝位,南行歷其地,因名南行唐。
大禹治水後分天下為九州,南行唐屬冀州。虞舜時從冀州分出幽州、并州,屬并州。夏省幽、并州,仍屬冀州。春秋時,屬鮮虞國。戰國初屬中山國,趙滅中山(前295年)後,屬趙國。趙惠文王八年(前291年)建南行唐城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割真定地置南行唐縣,治所在今故郡村,屬鉅鹿郡。二世元年(前209年),武臣滅趙,自立趙王,南行唐又歸屬趙國。西漢初,屬趙國恆山郡。文帝時屬常山郡。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改常山郡為常山國,改屬常山國。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常山仍為郡,改屬之。東漢因之。三國時屬常山郡。晉及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均屬常山郡。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去“南”字為行唐縣,歸定州常山郡所轄。

太和時期

太和十四年(490年)行唐改置唐郡,二十一年(497年)郡廢。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屬恆州常山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實行州縣兩級,行唐直隸恆州。大業三年(607年)實行郡縣兩級,廢恆州,屬恆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復改恆山郡為恆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恆州為常山郡。肅宗上元二年(742年)又改郡為州,行唐屬河北道恆州所轄。武后長壽二年(693年),改行唐為章武縣。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復名行唐縣。大曆三年(768年)置汦州。九年(774年)州廢,屬恆州。元和十五年(820年)改恆州為鎮州,屬之。
五代時期,後梁開平初(907年)改行唐為章武縣,後唐元年(923年)復名行唐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又改稱永昌縣,後漢乾元年(948年)復名行唐縣。宋屬真定府,熙寧六年(1073年)靈壽併入行唐,八年(1075年)析出。元改稱恆陽縣,屬保定路轄。明復稱行唐縣,屬真定府定州。清因之。

民國時期

民國2年(1913年)行唐為直隸省范陽道屬縣。3年(1914年)6月,范陽道改為保定道,行唐改屬之。17年(1928年)廢道,屬河北省統轄。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政府將所轄縣份劃為17個行政督察區,行唐縣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27年(1938年)2月,行唐縣抗日聯合政府成立,直屬晉察冀邊區臨時政府委員會領導,屬冀西第二專區,後劃歸冀西區三專區。
29年(1940年)改屬晉察冀邊區第五專區,次年,屬北嶽區五專區。33年(1944年)6月,北嶽區五專區改稱北嶽區四專區,屬之。34年(1945年),改屬冀晉區第四專區。35年(1946年)5月,行唐縣民主政府改屬冀晉區第三專區,翌年5月,改屬四專區。11月,改屬北嶽區第四專區。38年(1949年)1月,劃歸察哈爾省建屏專區,8月,恢復河北省建制,行唐又歸定縣專區領導。

現代時期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行唐縣民主政府改稱行唐縣人民政府,屬河北省定縣專區。1954年6月,撤銷定縣專區,改屬石家莊專區。
1958年10月,併入新樂縣。1962年1月,兩縣分治。1970年,石家莊專區改稱石家莊地區,行唐隸之。1978年7月,改設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行唐隸之。1993年6月,石家莊地區和石家莊市合併,行唐縣劃為石家莊市市屬縣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