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腰關村
- 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
- 耕地面積:406畝
- 人口數量:525人
建制沿革,文化建設,
建制沿革
據村碑記載:明朝成化年間,張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相傳唐朝在此煉過鋼,眾稱為窯鋼,後演化為腰關,藉以名村冠以南字,故名南腰關村。
1941年前,南腰關村隸屬萊蕪縣七區即雪野區的匯源鄉;1941年5月,萊蕪縣實行三縣分治,南腰關屬於萊北抬頭區;1942年下半年抬頭區、茶業區劃歸淄川縣;1945年10月,茶業區、抬頭區並為茶業區;1958年3月撤區並鄉,原茶業區劃為腰關、吉山兩個鄉,南腰關村屬腰關鄉,次年2月,兩鄉合併為茶業人民公社。1984年3月,茶業公社改稱茶業辦事處,隸屬萊蕪市,下轄腰關、峪門、茶業口、上茶業、花林五個鄉,南腰關村劃歸為腰關鄉;1985年11月,撤處並鄉,原茶業辦事處的峪門、腰關兩個鄉合併為腰關鄉;茶業口、上茶業、花林三個鄉合併為茶業口鄉;2001年兩鄉並為茶業口鎮,自此南腰關村劃歸為茶業口鎮所轄。
南腰關村純系山區農村,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但卻有著勤勞淳樸、積極向上、富有愚公移山精神的村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演繹著一段段“靠山吃山”的創業奇蹟。
解放前,受社會體制的影響,自然經濟一直比較落後.但勤勞的人民不甘心落後,為獲取幸福生活,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對敵鬥爭中,積極參軍、支前,湧現過許多老革命,也有過許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1947年,萊蕪戰役的強大炮火炸得蔣軍四分五裂,到處逃竄。2月24日晨,潰敵90多人,從口鎮途經茶業區妄想逃往淄川,被我放哨民兵發現後,在我人武部長張崇山(南腰關人)同志的策劃下,於腰關北面的乾河子溝處設下埋伏,腰關的老百姓占據了此溝的兩個山頭。當逃敵進入溝里時,張崇I川司志緊握手槍,帶領兩名民兵突然出現在敵群面前,喊道:“繳槍不殺!”逃敵本已恐慌萬狀,在這突如其來的陣勢前,更是膽破魂飛,紛紛自動放下武器,舉手跪地降了。僅這一場漂亮的截擊戰,就俘虜國民黨的逃兵一個連,繳獲大蓋槍50支,轉盤機槍一挺,衝鋒鎗一支,小瓦炮一門,手槍一支,子彈300發,黃金鎦子100多隻。1955年初,由黨員幹部帶頭組建12戶組成的第一個初級合作社,生產條件開始逐步改善,集體力量逐步增強,村民的思想觀念日趨更新,在韓秀春書記的帶領下,開展了山水田林的綜合治理。
1959年至1966年,將村東一片墳地、水溝、泥灣等不毛之地整平,形成良田近70畝;在村東海拔近300米的羅圈崖頂興建水壩1座,動用土石近5500方,蓄水量達2000方,灌溉面積100餘畝;將村西25畝的墳地改造為當時茶業公社第一大果園,栽植蘋果樹500餘棵,盛果期年產蘋果超過20萬斤。
1966年至1976年,該村新上彈花房、油坊等村級企業,安置勞動力20餘人,極大地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興建龍子攔河壩,同時修建水渠2.5華里,增加田地灌溉面積200餘畝,從而使十年九不收的旱田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田;在全國開展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中,順河造地40餘畝,使人均增地0.1畝,因水源充足,成為本村的“菜籃子”。這一時期的發展,尤為要提的是荒山綠化。1966年秋,在泰安專署劉學德、孫即喜同志的協助下,村與國家在馬頭山東麓共建國社合營林場,開始了植樹造林大行動。在四年的時間內,年年育苗、年年植樹、常年管理,植樹120餘萬株,綠化荒山面積近2000畝,成為泰安市林業先進集體。
1980年,推行聯產計酬生產責任制;1981年,總結聯產承包的經驗、教訓,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管理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集體和個人兩個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內,家庭經濟飛速發展,經濟作物主要是蘋果樹、花生、花椒等,其中花椒樹飛速發展,盛產年份全村花椒產量超過3萬斤。面對人口多,荒山多,耕地少的實際,村黨支部科學決策,變劣勢為優勢,在家門口辦起了石材加工廠,成立了銷售組。他們到萊城、東北、淄博、東營等地,路沿石、台階石等產品很快成為搶手貨。接著村里又辦起了鐵礦石開採廠,安排剩餘勞力120多人,帶動起20多個運輸專業戶,全村人均收入迅速增加。
在農民個體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村兩委也非常注重集體事業的大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在老果園公路對側,建新果園1處,占地20畝,栽植以紅富士為主的蘋果樹800餘棵,開發西坡荒山,建立了60餘畝的板栗園;修南台子至南安環山生產路6華里,大型車輛可順利到達壇山頂,方便了村民上山運料和採收莊稼。1990年至1991年,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原腰關鄉28個行政村統一集資,各界人士捐資,鄉人民政府投資並組織修建腰關大橋。這座投資近17.5萬元的大橋,結束了南腰關村民隔河交通不便的歷史。2000年11月,多方籌資3.7萬元,修建龍劈石揚水站。第2年春,投資2萬餘元,完成第二期工程,修水渠300米,新增灌溉面積100畝。
2001年春,投資2萬餘元,修馬頭山旅遊路3華里,極大地方便了人們觀看馬頭山旅遊景點。該年冬,又耗資2萬餘元,修復、拓寬、延長原環山生產路,生產路寬達5米,長6華里,使村民上山收穫莊稼半機械化成為現實。
2002年4月,在萊蕪市人大、市工商銀行、市公安局及鎮黨委政府的協助下,在海拔近300米的馬頭山西南處,動工興建宮娥子水庫,該水庫壩身上長60米,下長30米,底寬7米,封頂寬1.5米,高10米,需石料1700餘方,水泥300多噸,投資20餘萬元。此水庫,最大蓄水量可達3萬方,可灌溉耕地面積150畝,並為水庫下方的養雞場、養豬場提供極為便利的水源。
文化建設
在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南腰關村人也時刻不忘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累累碩果。
1960年,原萊蕪縣第九中學設立,校址在南腰關村北,經多次征地擴建,現學校占地面積為26.3畝。學校占地,全部為南腰關村最好的耕地,但每一次征地,村民們毫無怨言。他們說:“學校是風水寶地,只要有學校,我們就不愁人才的培養,就不愁經濟的發展,”40多年來,從未出現過村民擾亂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事件,受到了學校屆屆師生們的好評。
村內注重十佳文明戶評選活動、遵紀守法光榮戶評選活動、五好家庭評選活動等的開展,村風正,民心齊,各方面工作紮實有效,年年被評為鄉、鎮級文明村,其中1997年、1999年、2001年還三次評為萊蕪市文明村。
村內事跡多次在《萊蕪日報》上刊登,如1994年的《南腰關村里笑聲甜》,2002年的《南腰關:水居山腰產業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