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馬兜鈴(植物)

南粵馬兜鈴(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粵馬兜鈴,別名:侯氏馬兜鈴、汪喉和、雅布倫,拉丁文名:Aristolochia howii Merr. et Chun. 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木質藤本,塊根長圓形或卵形,常數個相連,外皮粗糙,灰褐色;莖長6-7米或更長,老莖有縱裂紋及增厚的木栓層;小枝平滑或稍具縱棱,嫩時密被棕色長柔毛,以後被毛漸脫落。葉革質,葉形各式,闊長圓狀倒披針形、線形或長圓形,頂端短尖至漸尖,中部以下漸狹,基部狹心形,兩側裂片下垂或稍內彎,蒴果長圓狀,種子卵形,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中間具海綿質種脊,灰褐色。花期5-9月,果期10-12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木質藤本,塊根長圓形或卵形,常數個相連,外皮粗糙,灰褐色;莖長6-7米或更長,老莖有縱裂紋及增厚的木栓層;小枝平滑或稍具縱棱,嫩時密被棕色長柔毛,以後被毛漸脫落。
葉:葉革質,葉形各式,闊長圓狀倒披針形、線形或長圓形,長7-20厘米,寬度常因形狀不同而變異較大,通常上部寬5-10厘米,向下漸狹,最下部寬僅1-2厘米,有時上部與下部近等寬,寬2-6厘米,頂端短尖至漸尖,中部以下漸狹,基部狹心形,兩側裂片下垂或稍內彎,灣缺深3-5毫米,寬2-3毫米,邊全緣或上部每邊有1-3個微波狀圓裂齒,或有時僅一邊有齒另一邊全緣,下面密被微柔毛,沿葉脈上被倒生長柔毛,以後毛漸脫落;葉脈兩面均明顯,下面凸起,側脈每邊7-12條,橫出或斜出,近邊緣彼此連線,網脈明顯凸起;葉柄長1-2厘米,常彎扭,密被棕色長柔毛。
花:花單生或2朵聚生,有時排成總狀花序,生於葉腋或老莖;花梗纖細,長3-4厘米,常向下彎垂,疏被長柔毛;小苞片著生於花梗近基部,鑽形,極小,密被長柔毛;花初呈粉紅色,以後暗褐色,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下部長2-3厘米,直徑3-5毫米,彎曲處至檐部與下部近等長但稍狹,常有1/3與下部貼生,具縱脈紋,外面被棕色長柔毛,內面近基部密被細柔毛,其餘無毛;檐部擴展呈盤狀,正圓形,直徑1.5-3厘米,邊緣淺3裂,裂片平展,闊卵形,近等大;花葯長圓形,長達3毫米,成對貼生於合蕊柱上,並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約1厘米,6棱;合蕊柱頂端3裂,裂片頂端尖,邊緣向下延伸,具乳頭狀突起。
南粵馬兜鈴南粵馬兜鈴
果:蒴果長圓狀,長約4厘米,成熟時6瓣開裂;種子卵形,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中間具海綿質種脊,灰褐色。
花果期:花期5-9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00-600米、陽光充足、土壤比較乾燥的疏林中。

分布範圍

產于海南島(萬寧、瓊中、瓊海、保亭、崖縣等)。模式標本采自保亭。

藥用價值

南粵馬兜鈴的塊根供藥用,有抗菌、消炎、解毒之效;治高熱、肺炎和喉痛等。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氣管炎;小兒肺炎;細菌性痢疾及乳腺炎;闌尾炎;皮膚化膿性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
出處:《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