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窩洛子村該村位於龍山街道辦事處東部,距辦事處駐地4公里。東依鰲山,北鄰龍泉,西與石龍莊村交界,南與南泊村接壤。所轄面積196公頃。 2007年,全村共有居民218戶,2016人。有孫、朱、宋等25姓,主要姓氏為孫氏、朱氏,均為漢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窩洛子村
- 所屬地區:山東青島即墨區
- 面積:196公頃
- 人口:2016人
村莊由來
此村南原有一小村稱南山宋家,1983年全部拆遷於窩洛子村。
清乾隆時(1736-1795),朗姓遷入該村東1公里處看山,後又有朱姓遷入,因朱姓居多,逐稱朱家庵。
政區人口
該村位於龍山街道辦事處東部,距辦事處駐地4公里。東依鰲山,北鄰龍泉,西與石龍莊村交界,南與南泊村接壤。所轄面積196公頃。
2007年,全村共有居民218戶,2016人。有孫、朱、宋等25姓,主要姓氏為孫氏、朱氏,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49年,全村有耕地2600畝,主要種植地瓜、花生、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糧食畝產在100公斤左右。農業收入近萬元,人民公社成立後,村集體先後修築水庫4座,保障了部分農田的灌溉。1978年,有耕地面積2030畝,糧食畝產達到300公斤,農業收入32.8萬元。1981年改革開放後,由於修路、建房、建學校等占地,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至2003年,耕地面積僅有1152畝,青壯年勞力也隨之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第二產業,窩洛子缸有5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該存村民利用當地地下蘊藏的陶土製做而成的。這種缸,質地堅硬,表面光澤,以石敲之錚錚有聲,用其盛水不滲,儲糧不霉。建國前,村民各戶建缸窯,自己采土製做。集體化後,生產大隊、生產小隊製做銷售,做為集體副業。年產量5萬餘件,年純收入35萬元,一度成為村民的經濟支柱。1983年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後,窩洛子缸的製做轉入個體,從事製做和銷售的戶數和勞力均達全村的80%,產品銷遍遼東地區,製做技藝傳至海陽、萊陽、膠東半島和東北三省。直至2002年,由於原料的虧缺而封窯停產。
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隨著勞動力的轉移,該村的皮鞋業迅速興起,至1990年,全村從事皮鞋業共43戶200餘人,年收入170餘萬元。
第三產業,1964年,村集體建起磨坊以後,不少村民也從事豆腐、粉條加工,還有的開起了小賣部。改革開放以來,從事經商業、運輸業、飲食服務業等村民逐年增加,僅飲食服務業人員95人,年總收入70萬元,純利潤50萬元。
至2007年,從事第二、三產業人員800人,占全村勞力的75%。第二、三產業成了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民眾生活
村莊建設
地圖信息
地址:青島市即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