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南瑤宮位於
彰化市南瑤里,前臨南瑤路,宮前為一狹長型廣場(俗稱廟埕),廣場右側有座三層樓高的八角塔型金爐,廣場靠近省道台1線(彰化境內稱中山路)的一端建有一座四柱三門的牌樓。南瑤宮進深四進,寬約27.5公尺,長約86公尺,總面積0.647公頃,為一多重院落的結構,包括三川殿、正殿、觀音殿、天公殿、前埕廣場、中埕廣場及後埕廣場在內,稱作“四落四殿,一埕二院”。
南瑤里一帶舊稱“南窯”,因北邊為一築窯燒瓦的“瓦磘莊”(今
彰化市成功里)而得名,昔日位於
彰化縣城南門外,因與縣城內的“天后宮”相對,又被稱作“外媽祖”。目前就人口數而言,可說是
彰化市最大的里,居住在南瑤宮一帶的居民乃自稱為“媽祖宮人”。
傳說南瑤宮香火鼎盛是因為地理風水極佳,為“日月鐘地理”,除非日月俱失,才會衰敗。又說此一地理用鐘則敗,因此至今宮內有鼓無鐘。民間尚且穿鑿附會清朝嘉慶年間(1810年),調任的彰化知縣楊本縣奉旨來台“看地理”,因言語訛傳,誤解皇旨為“敗地理”,因而對彰化地理大肆破壞。楊本縣來到南瑤宮時,媽祖不讓他看地理,經乞求絕不破壞後,雲霧乃散,楊本縣才發現南瑤宮前迎八卦台地,山麓具十三支輦傘穴,地理蘊納日月精華,為絕佳之地。
歷史沿革
建廟疑雲
南瑤宮的創建起源,至今仍缺乏可資左證的詳細資訊,現在只能從日治時代日人留下的《寺廟台帳》與宮內所存的沿革碑,加上相關文獻與里民口傳綜合推敲。
相傳在1723年(清雍正元年),彰化設縣,窯工楊謙自
諸羅縣(今
嘉義縣)笨港南街來此應募工事(可能是到瓦磘莊做工燒瓦),隨身攜帶媽祖香火袋庇身保佑,楊謙將香火掛在工寮內,每當入夜附近居民就可見到此處散發五彩毫光,鹹認為是神明顯靈,於是地方仕紳集資雕塑媽祖神像,奉祀在附近的福德廟內,居民參拜屢稱靈驗,遂香火日盛。1738年(清乾隆3年),瓦磘莊民陳氏捐地建祠,時稱“媽祖宮”,同年11月,總理吳佳聲、黃景祺、林君、賴武等發起募資興建殿宇,雕塑五尊神像,取
彰化縣城南門之“南”與瓦磘莊的諧音雅字“瑤”,正式定名為“南瑤宮”。
雖然大部份的記載都傳南瑤宮建於1738年,但是建廟年份在官方誌書中卻未有記錄,有之者僅周璽在清道光年間修纂的《彰化縣誌》中提到“一在邑治南門外尾窯,乾隆中士民公建”,而非“乾隆初”。再者,南瑤宮在日治時期經歷17年的改建工程,1936年完工後在前殿左側立有一塊紀念改築的“沿革碑”,碑上刻文卻指建廟年代為1749年(清乾隆14年),兩相差距11年,但較符合《彰化縣誌》“乾隆中”的記載。
卓克華2006年出版的《寺廟與台灣開發史》一書中,另摘錄有一則南瑤宮較為傳奇的建廟緣起:
“ 近人林文龍亦採訪記錄一則傳聞:相傳清朝雍正年間,有笨港南街的居民楊謙受僱至彰化南門外瓦窯工作,隨身攜帶有笨港天后宮的香火袋,以祈求旅途平安;事畢楊謙返笨港,將香火袋遺留工寮內。某日,忽有女人直立在瓦窯邊大聲疾呼:“瓦窯將陷,趕緊逃命!”大家聞聲,競相逃出。正驚奇間,瓦窯崩落,而女人不知去向,大家共同認定是神靈顯聖救難,在清理工寮時,赫然發現楊謙所留下之香火袋,眾人鹹認為系笨港天后宮媽祖有意分靈彰化,因此香火袋暫奉土地廟,後顯靈事跡傳遍遐邇,終於在乾隆初年建廟以祀。”
修繕風波
南瑤宮在清朝乾隆年間曾經兩度修繕,1802年(嘉慶7年)再倡重建,擴大廟基五倍。到了日治時期,“終感湫隘為不便”,由於香火旺盛,廟宇空間又嫌狹窄,遂成立“南瑤宮改築會”,耗資六萬日圓,於1916年完成改建,成為一座混合中西日式風格的廟宇,不過“信徒排斥這種非台灣傳統寺廟式樣,致香火日衰”,廟方無奈,只好藉口“填基不實、砌造不牢、地坪陷塌,兼之白礒為害,勢難耐久”,“乃於其前方另建今之正殿,而將本殿改奉觀音”。之後經歷17年,才又完成前後各殿及兩廊建築,廟貌一新,並在三川殿(前殿)前左側立一“沿革碑”,詳實鋪述南瑤宮的歷史與沿革,兼具歷史與藝術
價值。
換龍袍
台灣民間習俗,分靈廟宇有向本廟“謁祖進香”的習慣,因此南瑤宮自古有到笨港天后宮進香之禮。此外,昔日南瑤宮有感楊謙從笨港帶來香火之勞,是以到笨港進香時,都會到楊氏祖屋拜訪楊氏子孫,楊家感於擔當不起此份大禮,特請南瑤宮再分靈一尊媽祖雕像,以為奉祀並作紀念。如此探望楊家大禮,便為“神對神”同格進香,而非“神對人”的屈尊謁拜。
楊家的這尊媽祖因是私人奉祀,財力較差,沒過幾年媽祖的神袍便破舊不堪,因此南瑤宮至笨港進香時,就把南瑤宮媽祖的新神袍順便換給楊家媽祖,俗稱“換龍袍”。後來楊家男丁被日軍強徵到南洋當軍夫,從此子孫絕嗣,楊家媽祖遂遷祀到新港水仙宮,1962年起,換袍禮也改在水仙宮舉行。
主要建築
三川殿
南瑤宮的前殿包括中間的三川殿,和左右兩邊的龍虎門。“三川殿”又名“三穿殿”,為開闢三門以供穿越之意,左翼龍門,右翼虎門,並稱“龍虎門”或“五門”(合併三川殿的三門一共五扇門)。三川殿面寬30.32公尺,深9.96公尺,殿前兩側豎立一對蟠龍巨柱,昂頭相向。正門有
石獅驅邪鎮宮,為青斗石雕。內拱藻井,為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王樹發之作,成正八角形,中置太極八卦鎮邪。牆堵上的石雕和交趾燒雕工精細,兼具古蹟藝術保存價值。
三川殿屋頂為“斷檐升箭口式”,中間升起,檐口線高低錯開,強化了屋頂形式尊卑,也增添了視覺美感。頂端曲線往兩旁呈燕尾狀揚起,中有福祿壽三仙,兩端雙龍飛騰,垂脊尾端有人物山林、花草走獸等剪黏、交趾燒作品。屋頂鋪列筒瓦,瓦當滴水排列有序。三川門正門門板上繪有雙龍戲珠,左右兩側則各繪一對仙水手持貢盤,伺奉
天上聖母。
正殿
南瑤宮的正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築,寬11.5公尺,深14.92公尺,是1924年新莊吳海桐所設計,其架棟較硬,喜用圓斗,技法多變,可謂台灣廟宇的經典建築。正殿主祀
天上聖母,香火終年不斷,因此正殿木架構造上的雕刻與彩繪已被燻黑,掩去多彩的原貌。
正殿兩側建有長型廂房,為左右護龍,各自隔成三間廂房,左護龍中間廂房供奉國姓公,右護龍中間廂房供奉長生祿位,祀念對廟有功人士,其它廂房則作為儲藏室及輪值人員的住宿房間,或是接待室、辦公室及會議室之用。護龍屋頂為
硬山式,鋪設筒板瓦,瓦當滴水構成井然有序的前檐線,屋頂裝飾相較之下極為簡樸。護龍與正殿之間以日月洞門區分中庭後庭,中庭廣場為一開闊空間,主要用來擺放祭品、舉行儀式,地面鋪設長方大石,中置一隻銅製大天公爐,爐耳形狀為倒立雙龍。
觀音殿
南瑤宮最具特色的建築當屬位置中央的觀音殿,融合日本和式及希臘巴洛克式風格,與台灣傳統廟宇大異庭徑。觀音殿的格局比正殿還大,寬16.62公尺,深13.78公尺,四周有廊,建造初始原為南瑤宮正殿,後來受到信徒排斥,才在觀音殿前方再另建正殿。觀音殿主要為重檐歇山式的木造建築,構材多為檜木,木作雕刻以菊花代替傳統的花草人物,外牆為日式清水磚牆。屋頂采西洋壓檐牆法,下檐加檐牆欄桿,迴廊柱頭為希臘多立克柱式造型,殿前有一六邊龜甲造型
水池,池中原有一尊著名匠師蔣馨雕琢的李鐵拐石像,惜已被盜,目前的石像為廟方仿照之作。
觀音殿內有銅製天花板、十八羅漢洋式框架壁飾及日式神龕,中西日式齊聚一堂,這種合璧式建築在1920年代頗為流行,南瑤宮不僅保留了當時的文化,也在建築上享有地位。
後殿
南瑤宮的後殿又稱大雄寶殿,或天公殿,1973年建成,是一座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樓建築,寬12公尺,深12.8公尺,屋頂仿傳統廟宇造型,上檐為歇山式燕尾脊,飾有雙龍護塔,戧脊尾部有四隻鳳凰,有“鳳凰來儀”之意,下檐為廡殿式。一樓供奉廣澤尊王(俗稱郭聖王),二樓供奉三官大帝,三樓供奉玉皇大帝,兩邊側間為廚房、廁所、儲藏室之用。
後殿左右建有香客大樓,左側建於1978年,右側建於1982年,也都是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樓建築,寬11公尺,長20公尺,一樓皆作各媽會會館辦公之用,並辟有餐廳,二三樓則供香客住宿。香客大樓屋頂上半部為平頂陽台,下半部則仿廡殿式造型,四面檐角有仙人走獸四尊。各樓走廊都有白色水泥欄桿,欄板有簡單紋飾,柱頭為圓柱形。
牌樓金爐
南瑤宮前方為一塊狹長型的廣場,廣場靠中山路的一端,在1988年秋建成一座四柱三門的木造牌樓,頂部為歇山式單檐,屋脊燕尾翹起,飾有雙龍搶珠,大脊剪黏裝飾花草神獸,戧脊尾部有翹尾螭龍,垂脊末端各有一尊人物塑像。
廣場西南角有一座八角寶塔三層金爐,建於1974年,頂部為葫蘆狀煙囪,每層翼角都飾有龍鳳吉獸,頂部兩層各面牆上也都有描述民間故事的剪黏壁飾。
祭祀介紹
主祀神
·
天上聖母 正殿中央。因有出巡活動,故南瑤宮備有百餘尊大小不一的媽祖分身,各媽會也分別刻有自己的大尊神像,供信徒祭拜迎接之用。
配祀神
·千里眼 正殿,媽祖左前方。
·順風耳 正殿,媽祖右前方。
·太子爺 正殿,媽祖前的供桌上。每當分香子廟與友廟來訪時,負責迎接活動。
同祀神
·玉皇大帝 後殿三樓。
·觀音佛祖 觀音殿中央。
·三官大帝 後殿二樓,天官紫微大帝位於中央,地官清虛大帝位其左側,水官洞虛大帝位其右側。
·神農大帝 正殿前護龍神龕。右側供有青臉紅路須之青公(榕樹神),為南瑤宮原址的大榕樹,因建廟所需而遭砍除,後以樹身刻成神像供奉於此,體現先人敬神愛物之意。
·註生娘娘 觀音殿左半部。
·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在南瑤宮內共有兩處,一在正殿前右護龍神龕,為市內土地公廟遭拆除後移駕借祀,一在觀音殿右側,為南瑤宮原有之神像。
·國姓爺 正殿前左護龍成功廳。
·廣澤尊王 後殿一樓,原為市內神廟遭拆除後移駕借祀。
·文昌帝君 觀音殿觀音佛祖右前方。
·長生祿位 前殿右護龍,為紀念對南瑤宮具特別功勳的已故地方仕紳,目前共有長生祿位17座。
媽祖廟會
最初,南瑤宮香火由笨港分香而來,因此媽祖神駕每年有前往發源地進香的習俗,1814年有隨駕信徒42人,步行往返於彰化、笨港之間,之後眾人倡議而成組織,每人出銀一元,存為公銀,所收利息作為媽祖誕辰活動之用,並推舉一人管理公銀,此為南瑤宮最早的媽祖會組織──老大媽會,昔稱“金和安聖母會”。
隨著南瑤宮香火日盛,地方傳聞媽祖香擔所到之地即獲庇佑,因此每年笨港進香活動中常有地方民眾成群結隊搶香,為維護進香秩序,南瑤宮遂商請縣衙衙役加入供奉虎聖將軍的虎仔爺會(又稱聖將軍會),在進香過程中沿途保護。日治時期日人懷疑虎仔爺會成員身懷武藝,恐生叛亂,而有取締之意。為消日人疑慮,南瑤宮送給虎仔爺會一尊媽祖神像,對外宣稱該會為南瑤宮
天上聖母鑾班會,所奉媽祖稱為“新大媽”,虎仔爺會則更名為新大媽會。
其後,前往笨港進香的信徒日多,各個鑾班會、輿前會也分別成立,作為護衛神駕,輪辦進香,皆今媽祖會的前身。各個媽祖會都奉有自己的媽祖分尊,稱“會媽”,故媽祖會又稱為“會媽會”,簡稱媽會。各媽會每年定期在南瑤宮舉行祝壽祭典,稱“作會”。各媽會每年用卜卦擲筊的方式,選出一位“爐主”,在選定的日子裡請南瑤宮媽祖前來遶境,稱“過爐”,並宴請其它角頭的會員,稱“吃會”。
目前南瑤宮共有10個媽祖會組織,分別為:老大媽會、新大媽會、老二媽會、興二媽會、聖三媽會、新三媽會、老四媽會、聖四媽會、老五媽會及老六媽會。
相關活動
上元祭,為南瑤宮於農曆正月15日吉時,延請機關首長、地方仕紳、媽會總理、信徒代表等,進行的祭拜工作,並於此時擲杯請示媽祖何時前往笨港進香。
媽祖誕辰祭,為南瑤宮於農曆3月23日的媽祖誕辰均會舉辦的古禮祭祀活動,通常由
彰化市長(即法定寺廟管理人)身著長袍馬掛親臨主持,進行獻花獻禮、讀疏文等儀式。接著各媽會每天輪流到南瑤宮進行慶祝活動,因此整場祭祀活動通常會進行半個月才落幕。
笨港進香,基於飲水思源的傳統信念,南瑤宮在清領時期約每四年均會擇期前往笨港天后宮進香,後因笨港天后宮於嘉慶年間遭洪水沖毀,故改到其它分廟進香,後因與北港朝天宮交惡,目前的進香活動只在
新港奉天宮舉行會香儀式。笨港進香活動由各媽會分組輪流辦理,最初每四年請示媽祖是否前往笨港進香,不成,則次年再問,依此類推,後因交通發達,漸改為年年輪替。現在的進香活動約為三天兩夜,夜駐
新港奉天宮和
員林廣寧宮。過程中會到新港水仙宮進行“換龍袍禮”,並在奉天宮完成會香儀式,再舉行接頭香活動,最後遶境回宮。
大陸湄洲進香,媽祖源出福建湄洲島,台海兩岸關係逐漸緩和後,各媽會便有多次前往進香的活動。
迎媽祖活動,台灣民間信仰媽祖者眾,各地有迎媽祖回鄉遶境的常規活動,或遇特殊事件時也會恭迎媽祖遶境以消災解厄。有時其它神明巡境時,也常邀請媽祖共同遶境,例如
城隍爺誕辰等。
媽祖成道慶典,相傳媽祖於農曆9月9日登湄峰成道,因此每到重陽前後,南瑤宮便有慶祝媽祖成道的慶典。
過爐吃會,各媽會每年在媽祖誕辰時以卜卦擲筊的方式,選出一位“爐主”,在特定日子裡迎回南瑤宮媽祖以及前任爐主的香爐,此迎爐安祀的儀式稱“過爐”,期間大開流水席宴請其它角頭的會員,稱“吃會”。
分香子廟及友廟進香,南瑤宮的分香子廟分香前三年均會回宮謁祖進香,其它友廟團體進香則從正月開始進入旺季,直到三月媽祖誕辰達到高潮。進香活動中較具規模者,會伴隨神轎及陣頭,並舉行交香刈火儀式。將兩廟宣爐放在一起,使其香菸相互纏繞,稱“交香”。之後再取南瑤宮宣爐香灰置於來訪宣爐,稱“刈火”,主要皆為交流神力之象徵。
同祀神祭典,南瑤宮除主祀媽祖外,尚有許多神祇,各神祇誕辰或成道日,信徒均會從事祭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