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猿屬

南猿屬

南猿屬(Australopithecus) ,亦稱南方古猿,化石人科的一個屬,發現於非洲南部和東部,年代上自上新世(約始於530萬年前),下迄更新世的開端(約160萬年前)。多數古人類學家認為這個屬是現代人類的祖先。南猿直立行走,腦量與現代人猿差距不大,但他們的牙齒比較接近人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猿屬
  • 拉丁學名:Australopithecus
  • 別稱:南方古猿
  • :動物界
歷史研究,阿法南猿,非洲南猿,鮑氏南猿,

歷史研究

1980年代根據化石資料推測,南猿與類人猿的分化約在800萬年前。約至1990年,對現代人類及黑猩猩細胞中提取的DNA分子研究顯示︰兩個群體的分化約發生在600萬年前至450萬年前。但過去沒有比375萬年前更早的人科遺骸化石記錄,直至1994年才宣布發現了一個人科新種,叫做南猿始祖種,是1992∼1993年在衣索比亞中北部的阿拉米斯(Aramis)發現的。這些遺骸的年代可追溯至440萬年前左右,它代表一種直立的、至少部分地雙腳行走的動物(與黑猩猩的膝行不同)。其牙齒特徵比較接近黑猩猩,而與其後繼種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相距較遠。

阿法南猿

阿法南猿是根據坦尚尼亞萊托里(Laetoli)遺址和衣索比亞哈達爾(Hadar)遺址發現的化石遺骸,詹森(Donald Johanson)和懷特(Timothy White)於1978年提出的。這個種已能完全直立行走;身高約100∼150公分(3.5∼5呎),重20∼50公斤(45∼110磅);頭骨相當接近類人猿,腦容量(約400∼500立方公分〔25∼30立方吋〕)只比現代黑猩猩稍大,其下齶前突,犬齒和門牙偏大。其年代約375萬年前。

非洲南猿

非洲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起初是1924年達特(Raymond Dart)在南非湯恩(Taung)發現的。湯恩化石據鑑定是一個未成年人或青少年的遺骸。隨後的30年間,南非其他許多遺址都出土了這種身材輕巧的人科遺骸,因而最終名之為非洲南猿。這些化石包括1936和1938年布魯姆(Robert Broom)在斯泰克方丹(Sterkfontein)和克羅姆德萊(Kromdraai)發現的遺骸、1948年達特在馬卡潘斯蓋(Makapansgat)發現的一個矮小纖細型南猿;在。坦尚尼亞、肯亞和衣索比亞也新發現有與此關係密切的種。非洲南猿可能承自阿法南猿,約於200萬∼300萬年前住在非洲南部。其腦容量小(430∼450立方公分)。身高約150公分,重35∼60公斤。其面骨、腦容量和牙齒與阿法南猿相比,都明顯地與類人猿相距較遠,而具有較多的人類特徵。
人類學家將體型較小、較輕或所謂「纖細」型的南猿與較重、較「粗壯」形態區分開來,前者包括阿法南猿和非洲南猿,後者包括粗壯南猿和鮑氏南猿;後者系從前者進化而來。
粗壯南猿首先是1938年和10年之後,布魯姆在南非克羅姆德萊(Kromdraai)與斯瓦特克朗(Swartkrans)兩地發現的人種化石遺存,布魯姆起初稱之為傍人,後來發現更多化石,據此布魯姆將傍人標本改訂為南猿的一個種,即粗壯南猿。他估計其體重約68公斤。其年代比非洲南猿大約晚100萬年。最初出現於非洲南猿中的齒型和擇食特點在粗壯南猿中更為突出。粗壯南猿的臼齒和前臼齒變得頗大,形成一組平整的咀嚼器官,而犬齒和門牙只是一般大小。這個特徵表明粗壯南猿適應於吃食體積大而營養低的粗糙植物。而阿法南猿的較為銳利的牙齒則表明其雜食的性質,包括食肉。

鮑氏南猿

鮑氏南猿原先稱作鮑氏東非人(Zinjanthropus boisei),其標本是1959年利基夫婦在坦尚尼亞的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發現的一件化石。在東非的其他地方,還發現很多遺骸。年代被推斷為175萬年前。鮑氏南猿與能人屬同一時期,後者是人屬(Homo)的頭一個種、現代人類的直接祖先,其遺骸已在非洲撒哈拉以南150萬∼250萬年前的不同遺址中發現。
一般認為粗壯型南猿的兩個種是從纖細種進化而來的,後來終於滅絕,沒有進化的後代。現在還不知道到底是纖細型南猿的哪個種發展成為人屬,雖然現有證據表明這應是兩個種中較早的阿法南猿。參閱直立人(Homo erectus)和巧人(Homo habilis)各條。
(圖為發現於南非斯泰克方丹的南猿屬頭蓋骨側面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