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營村(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合索鄉下轄村)

忻州市南營村位於忻府區西北方向,距市區20餘公里的雙乳湖南岸,東與王家莊村相連,西臨新建村、苗莊村、西大王村,南與前山村舉目便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營村
  • 類別:村
  • 人口:686人
  • 隸屬:合索鄉
概述,村名的由來,村史沿革,輝煌歷史,家族淵源,地圖信息,

概述

忻州市南營村位於忻府區西北方向,距市區20餘公里的雙乳湖南岸,東與王家莊村相連,西臨新建村、苗莊村、西大王村,南與前山村舉目便現。
南營村現有215戶,686人,75%以上的人為沈姓,其餘人為王、李、於、等姓;黨員40名,總面積3103畝,耕地2160畝,全部是水澆地,以種植大田玉米為主要經濟來源。2009年實現農業綜合開發,水利設施完善。村南有一千頭豬場。全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實現了全村自來水到戶、街道水泥硬化和路燈亮化。

村名的由來

據《忻州志·遺聞軼事》記載南營村是從唐朝初期逐漸形成的。《忻州志·遺聞軼事》雲:隋朝末年和唐朝初年劉武周偏將尉遲恭(字敬德,今朔州人)在與唐王朝李淵爭天下時,領兵率卒曾在今忻州、崞縣駐紮屯軍,大本營就設在忻州金山之上,南北營分設在今忻州的南營村和原平的北營村。也就是說南營村是在唐朝時期由一座軍營逐漸改變形成的村落,南營村也由此而得名,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
在南營村正北名為堡坡的一個小石丘上,曾經有過近似圓形,直徑大約有30米的堡子,堡牆全是用土搗築而成,牆高約有12米,牆頂寬約2米。堡門呈窯洞形,內外兩道,用青石砌成,由外到內呈梯形,木質門扇,外用鐵皮包著。此堡子是否是尉遲恭當年屯兵時所建,無從考正。但是在南營村流傳著“古時候南營村屯兵、王家莊屯馬、前山村屯糧”的說法,而且南營村沈氏始祖沈普旺在明朝初來此地時就是晉王的屯糧管事。還有,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閻錫山的軍隊的確還在堡子內住了43天,所以可以說該堡子應該是屯兵的地方。可是該堡子在文革期間給毀了,否則我們可以對堡子進行考古研究就可知它的建設年代了。

村史沿革

從唐朝到元朝南營村發展史現未查到文字記載,明朝以後有零星的記載。
明清和民國初,忻州實行鄉都村制,據明萬曆“忻州志”載,其時忻州為4鄉,65都,365村。
清朝沿明朝制,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頒布城鎮鄉自治章程,規定府、廳、州、縣衙門所在地的城廂地方為城,其他市鎮村落地方人口五萬以上為鎮,人口未滿五萬者為鄉。清光緒“忻州直隸州志”載,境內有4鄉,47都,362村,東永豐鄉,領10都,76村,南集賢鄉領15都,138村,西九原鄉,領12都,89村,北金山鄉,領10都,59村。
民國初年忻州仍實行鄉都村制。
南營村在明、清、民國初年這段時間,屬忻州九原鄉加禾都(又稱九都),占全村75%戶數的沈姓戶為七甲。
民國八年(1919年)忻州變為忻縣,同時廢鄉都制,實行區村制,全縣設六區,南營村為五區。
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1937年11月)由於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忻縣,忻縣即以同蒲鐵路線為界,一分為二劃分為東西忻縣,南營村劃為西忻州縣五區。
民國三十五年八月(1946年8月)東西忻縣合併,全縣劃分為九區,南營村為五區。
解放初期,南營村仍屬五區。
1953年忻縣撤區設鄉,南營村和王家莊村合併為營莊村,劃為溫村鄉。
1958年忻縣、定襄合併為忻定縣,撤鄉建社,撤營莊村,成立南營村生產大隊,屬上遊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在奇村)。
1961年忻定縣分治,恢復忻縣,成立溫村人民公社後,南營村生產大隊歸屬溫村人民公社管轄。
1983年忻縣改為忻州市(縣級市),1984年忻州市撤社設鄉鎮,撤銷南營村生產大隊,改成南營村民委員會,屬溫村鄉。
2000年忻州撤地設市,原忻州市改為忻府區,南營村歸忻府區溫村鄉。
2001年忻府區撤溫村鄉後,南營村隸屬合索鄉管轄。
現是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合索鄉南營村。

輝煌歷史

歷史上南營村最輝煌時期應該在清朝乾隆到民國初年,這主要是從村里原村民院落和沈秉德編寫的南營村《沈氏家譜》描述的村里曾經有過的觀音閣、祚霖寺、碑樓子、關帝廟、財神廟、魁星塔、古照壁、蓮花池、龍王廟、天主教堂等十餘處古建築,以及老年人講述以前村裡的情景和保存的清朝舊沈氏家譜記載的情況而得出的結論。據說那段時間,村里經商的人比較多,糧食收成也比較好,文人秀才也比較多(沈氏家譜記載清朝乾隆到鹹豐年間連續六代有20多人考取了秀才),所以無論經濟效益、文化知識還是村民素養,以及村落和寺廟建設都是比較好的,很是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的一段歷史。

家族淵源

南營村是以沈姓人口占75%以上的村子,沈姓人的發展史基本上能說明南營村的發展史。據南營村沈成瑞保存的清道光二十六年《沈氏家譜》及2012年沈秉德重新整理的《沈氏家譜》考證,沈氏始祖沈普旺,原祖籍浙江省處州府(今麗水市)龍泉縣(今龍泉市)小南莊。明朝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隨晉王朱入晉,官授屯糧管事。二世祖沈亮世襲義官、兼理晉王府內外事務、督理闔省屯糧事務,遂安居於忻州(今忻州市忻府區)南營村。據說當時僅有幾戶人家在現村正北堡坡上原堡子周圍居住,堡子是兵營。而現在的南營村則是在沈氏先人率子,伐林拓荒、耕作漁獵、結繩記事、繁衍生息,數年後才為名村望族的。沈氏家族是從四世分為六支,長門的仁,次門的義,三門的禮,四門的智,五門的信,六門的良。隨著時間的推移,長門沈的仁之孫沈世選等六兄弟均在明朝先後離鄉外出。而三門沈的禮、五門沈的信、六門沈的良三人的幾十名後代以及二門沈的義、四門沈的智部分後代也都在清朝時期隨晉商奔往各地經商和繁衍。村中只剩次門沈的義和四門沈的智二人的大部分後代,他們繁衍生息,直至今日,已有630餘年,繁衍二十四、五代,這些沈氏人就占了全村人口的75以上。
太原市沈保家編輯

地圖信息

地址:忻州市忻府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