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禮啕南營,地處張家口崇禮縣西溝的溝口,依山傍河,距大境門十多華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崇禮啕南營
- 地理位置:張家口崇禮縣西溝的溝口
- 類別:戲台
- 所屬村落:崇禮縣高家營鎮啕南營村
從大境門出發,沿清水河溯流而上,有一個靠山臨河的山村。沉寂、靜謐的村落,依稀顯露著古城堡的歲月留痕。村中一座古香古色的戲台,雖古樸陳舊,但保存完好。戲台座東朝西,為“丁字形一閣兩翼”式建築,斗拱疊架,飛檐翹角,蔚為壯觀。
戲台古樸陳舊
這個山村就是崇禮縣高家營鎮啕南營村。啕南營地處崇禮縣西溝的溝口,依山傍河,距大境門十多華里。清朝中葉,啕南營是張庫大道的一個重要商貿集散地。一個不大的村落,上千家商鋪票號在這裡雲集,上百個勒勒車隊,從這裡走向草原。張庫大道興盛時期,啕南營商貿集市上熱鬧非凡,戲樓里好戲連台,廟宇中鼓樂齊鳴。好一派塞上江南繁華景象。
1
啕南營與一河之隔的啕北營,最早是一個村,叫啕喇廟村。啕喇廟村名出自一個美麗的傳說。康熙年間,內蒙鑲黃旗王爺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叫啕喇公主。陶喇公主自小害怕寒冷,年滿十八歲時,王爺帶女兒來到壩下山區,尋找溫暖的地方居住。當爺倆走出大境門沿河北上時,發現一個靠山向陽的村莊,便讓啕喇公主定居在此。從此這個村與蒙古草地結下了不解之緣。啕喇公主去世後,就葬在一棵百年古楊樹旁。後人為了紀念她,在古楊樹旁建了一座喇嘛廟,這個村便改名為啕喇廟村。
正是啕喇廟村有了蒙漢交往的歷史,啕南營村進入“跑草地”商家的視野。他們迅速把啕南營村選為大境門外一個商貿集散地。這個村距大境門十幾里,順河而上有三四條山路可直通壩上草原。“跑草地”人選準了啕南營後,迅速買牛買車,很快啕南營村中便出現了勒勒車(老倌車)隊。勒勒車用榆木或樺木做成。拉勒勒車都是強壯的犍牛,提前一個月好草好料餵的膘肥體壯。春天出發時,幾撥車隊結伴而行,滿載著內地的綢緞、布匹、茶葉、紙張、菸酒、鐵器、瓷器等,集中在街頭繁華地,舉行隆重的出行儀式。每個車隊四五十輛車,選一名通蒙語、俄語的“老草地”帶隊,二十名夥計隨從,三四名保鏢護衛,幾條雄猛的家犬緊跟其後。沿途打尖住宿時,選一處水草豐盛的草甸,搭起粗布做的帳篷遮風擋雨,支起鍋灶燒火做飯。秋後從草地回來時,帶上與草原牧民、俄羅斯人交換回的牛、馬、羊、駱駝、皮毛、蘑菇、毛呢、毛毯、天鵝絨等,原路返回。勒勒車的牛脖子上拴一個鐵鈴,走起來叮噹作響。茫茫草原上,一撥撥勒勒車隊牛鈴叮咚響,編織著一曲曲旅蒙商人的發財夢想曲。
車輪滾滾一春秋,沿途雖風餐露宿,艱難困苦,可收入頗豐,腰包很快鼓起來。這讓種田人著實眼紅,不少農民棄田改行,當了車倌,加入了“跑草地”的行列。啕南營跑草地的大戶是袁家,弟兄七人一齊出動,帶上勒勒車隊行走在張庫大道上。不到三年功夫,勒勒車發展到百餘輛。啕南營杜化、杜德是最早跑草地的兄弟倆。哥倆人緣好,走一路草原,結識一路朋友。哥倆發財後,在草原一塊平坦的草甸子上建起了驛站,後來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一個小縣城。縣城取名“化德縣”,是以杜化、杜德哥倆的名字而命名的。啕南營幾家大戶帶頭,零散農戶也不落後。有財力的農民買車買駱駝,沒財力的農民為大戶人家趕車拉駱駝。“跑草地”成為啕南營村民拔窮根、走富路的夢想。男女老幼都為商道的繁榮而欣喜若狂。每年從啕南營出發的商隊浩浩蕩蕩。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開闢了一條條通往草原的山路。最有名的兩條商道:一條是從五十家、半壩越過壩頭,走張北二台鎮一帶;一條是從驛馬圖、麻泥壩越過壩頭,走大囫圇一帶。
2
商道如日中天的繁榮,促使為之服務的行業應運而生。隨著內地和草原大批商貨湧來,啕南營的商鋪及票號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那些年,在人們不經意間,村中就冒出一個商鋪。市場最活躍時,啕南營擁有三家布匹絲綢店、兩家茶莊、三家糕點鋪、兩家銀匠爐、七家鐵匠爐、兩家肉作坊、兩家酒坊、三家醋醬坊。隨著客商雲集,建有二十家客棧、八家車馬大店。隨著從草原換回的牲畜聚集,在村北山坡上自然形成了三個牧區:“馬道梁”是專門放馬的地方,每年有幾千匹馬在這裡放牧;“大羊坡”是牧羊的地方,每年有幾萬隻羊散落在山坡上;“圈牛溝”是放牛的地方,每年有五千多頭牛進溝集中放牧。村中每年還開一次牲畜交流會,像樣的牛馬羊都要拉到牲畜市場上交流。當時流行一句順口溜:“出了大境門,一半牲口一半人。”就是形容當時啕南營一帶牛馬成群羊滿坡的景象。
牛馬羊多了,自然刺激屠宰行業的興起。當地不少農民發現宰牛殺羊掙錢,扔掉了鋤頭,拿起了屠刀,加入了屠宰行業。啕南營屠宰隊伍由最初的十幾個人發展到幾百人。他們不僅在啕南營建屠宰場,還跟著商隊遠赴草原一帶搞屠宰。啕南營屠宰業興旺時,先後有上千人次到草原牧區從事屠宰業。不少屠宰戶舉家遠遷庫倫、恰克圖。
屠宰業的興起,為皮毛加工業帶來發展機遇。啕南營很快建起皮毛加工作坊十幾家,從事皮毛加工的“毛毛匠”幾百人。村中最興盛的皮毛加工作坊是“胡皮坊”,聚集了上百名皮毛藝人,主要加工羊皮襖皮褲、狗皮帽子、狐皮帽子、兔皮帽子、羊羔皮大衣、裘皮大衣。“胡皮坊”創辦幾十年後,成為張家口一帶最大的裘皮加工作坊,產品遠銷歐美、俄羅斯。
啕南營最繁榮時,常住商戶達千家,流動人口上萬人。規模較大的商號有大興德、永成明、玉興號、無義奎等十幾家。這些商號有的來自皇家旗人的“京幫”;有的來自蔚縣、陽原、涿鹿商人組成的“本地幫”;有的來自晉商組成的“山西幫”。啕南營農民中十戶人家有八戶從事商貿活動。村中商鋪票號鱗次櫛比,交易市場上人聲鼎沸,空前熱鬧。時常有歐美、俄羅斯商人出現在啕南營大街上。
3
菊花兒開開,
勒勒車來來。
媽媽抱孩懷懷,
爹爹掙錢揣揣。
……
當時,這首《盼夫歸》民歌在啕南營家喻戶曉,傳唱了幾十年。唱的是男人入春跑草地,當秋菊盛開時,男人從草地回來,女人懷抱孩子去迎接,男人揣著大把錢票回家,全家人其樂融融的情景。《盼夫歸》既有二人台“走西口”惜別的味道,又有“打金錢”歡樂的神韻。
文學藝術來自火熱的生活。漫漫商道是創作民歌的土壤。而民歌又鼓舞了走商道漢子們心勁。那些“走草地”的漢子們,忘情地哼唱著自創的民歌和喜愛的二人台、山西梆子,激情昂揚地行走在茫茫草原上,排解著行途中的寂寞和遠離家鄉的思念。
後來,當啕南營商鋪林立,市場火爆時,人們不滿足這自娛自樂的形式,把欣賞的目光盯在外地的一些戲班子上。請戲班子需要搭戲台。於是各家商鋪、攤點紛紛慷慨解囊,集資興建戲台。他們從東北大興安嶺購來紅松木料,請來名匠設計建造,很快一座木質結構的戲台聳立在村中央。有了戲台,隔三差五便有了演出活動,每逢節日連續演出十幾天。張家口晉劇名角:彥章里、馬武黑、十二生、劉艷秋先後登台獻過藝。
古裝戲曲的演繹,又勾起了人們對古文化的嚮往。眾多商家集資建廟修堂。先後在村中建起龍王廟、喇嘛廟、關帝廟。規模較大的是喇嘛廟。喇嘛廟興旺時,僧侶達幾十人,專有蒙古人守廟護院。在修建廟宇的同時,外商還集資建學堂。民國初期,由巨商宋德興牽頭,集資建起了啕南營學堂,百餘年來培養了無數學子。
為了確保啕南營這塊商貿集散地長治久安,商家集資修建城堡。他們在村南、村北各修一座城門,在城中修了一座中和門。城門都是從外地運來的青磚青瓦。商貿集散地的規模僅次於大境門外西溝,被稱為當時的“第二張家口”。啕南營如同一顆明珠鑲嵌在張庫大道上而熠熠生輝。
民國初期,張庫大道消逝了,啕南營的商貿活動蕭條了。“文革”初期,將遺留下來的廟宇全部拆毀,建廟宇的青磚青瓦運往縣城建造大禮堂的工地上。所慶幸的是,村中古戲台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村中還成立過草根劇團,逢年過節登台演出二人台、山西梆子。屠宰業、釀造業也傳承下來。如今啕北營流落在草原的屠宰大軍二百多人,經常活躍在茫茫草原上。東至海拉爾,西至包頭,幾乎整個內蒙古,都有他們行走的足跡。啕南營至今還保留幾家醋醬作坊,釀造的醋醬遠近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