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湖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
- 著名景點:馬家浜文化遺址
- 車牌代碼:浙F
基本概述,鄉名來歷,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經濟建設,農副業,古蹟,消逝的習俗,
基本概述
滬杭鐵路、320國道、中環南路、在建的乍嘉蘇高速公路貫穿全境,水陸交通發達,是投資開發的好去處。
鄉名來歷
因鄉緊瀕革命紀念地南湖而得名。解放前,為真如鄉與人和鄉的一部分。解放後,建政為真東鄉、真西鄉,1956年,兩鄉合併為真如鄉。1958年10月,真如、洪合、螞橋3鄉合併成立南湖人民公社。1961年4月分為洪合、螞橋、南湖3個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政社分設,改為南湖鄉。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
1983年,全面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農業生產責任制;政社分開,相繼成立鄉黨委、鄉人民政府;20個大隊改為村委會、243個小隊改為村民小組。80年代初,南湖鄉在城南路四號橋附近發展鄉辦企業,形成工業小區。1986年,投資800萬元,新建第六毛紡廠,9個台套2000錠設備,是當時全區規模最大的鄉辦企業。1987年,全鄉工農業總收入首次超億元,鄉人民政府駐地由八號橋遷入城南路4號橋旁,離市中心2.5公里。是年開始,經過5年努力,全鄉基本達到村村通公路,各村民小組和90%以上的農戶通水泥路。1991年,全鄉舉辦首次農民運動會,有10個參賽項目,1000多人參賽。1992~1994年,全鄉先後引進外資創辦3家中外合資企業。1992年、1996年、1998年,先後建成3個水廠,全鄉農戶全部飲用自來水。1993年起,全鄉先後組建恆力、聖歷、天曆、萬曆4家集團公司,經濟總量占全鄉70%,形成規模經濟。1997年下半年至1999年上半年,通過貫徹落實中共十五大精神,基本完成58家村辦企業和14家鄉辦企業的轉制任務。1998年,在開禧橋村建成600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經濟建設
嘉興南湖實業總公司是集投資開發興辦實業和科、工、貿為一體的經濟實體。所屬全資直屬工業企業14家,其中:恆力電子器材、聖歷毛紡、天曆針織、萬曆石油化工集團公司4家。公司擁有固定資產近3億元。形成以電子器材、針紡織品、石油化工、紙品、建築建材、工藝品為特色的企業集團。主要產品有:鐵氧體永磁材料、舒亞牌揚聲器、聖歷牌粗紡呢絨、天曆牌襪品和針織內衣、晶星牌油漆、花冠牌簿冊,以及化工產品鄰氯苯甲酸、苯甲醛、2B油及民用鋼管、工藝帆船等,產品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
農副業
南湖菱以無角出名,引種它處則復長角。其形酷似元寶,綠皮白肉,殼薄,味鮮甜,營養豐富,被譽為菱中稀品,為嘉興著名特產,秋季上市。南湖鄉瀕臨南湖的幾個村農戶多有種植。
古蹟
馬家浜文化遺址:馬家浜在天帶橋村9組。1959年3月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杭州大學歷史系、杭州師範學院歷史系等6個單位組成的考古隊進行發掘,發掘面積213平方米,發現房屋遺址和灰坑、墓葬等,出土文物中有骨器53件、石器12件、其他玉器、陶器等,以及大量獸骨,另有一隻碳化的菱。據考古測定,該遺址為嘉興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中晚期村落遺址。1960年定名馬家浜文化遺址,其年代約為公元前4750年~前3700年。出土文物現陳列於嘉興市博物館。1977年11月,確認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9年12月馬家浜遺址列為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消逝的習俗
三塔灣劃踏白船:每年農曆三月十六運河塘三塔灣劃踏白船是嘉興頗有地方色彩的一大民俗。是日,鄉民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桑茂繭豐,搖著已改裝後的小木船,自發地從四方匯集到三塔灣賽場。在運河邊上掘灶生火,煮上大鍋肉,在三塔寺中獻上豬頭、全雞及魚肉等祭品,河中賽船上設有鑼鼓,插有龍旗,每條船上配有10來名青壯好水手,偶有女子參加,身著民族盛裝,持槳搖櫓,精神抖擻,兩岸觀看者數以萬計,只聽號令一響,鑼鼓喧天,百舸競流,助威聲此起彼落,場面十分壯觀,1963年後消失。1992年、1997年市體委曾組織過兩次全市性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