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涼村是貴州省的地名,該名為1956年由楠木林、涼傘坪兩個初級社合併成高級社之簡稱,因此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涼村
- 羅馬字母拼寫:Nánliáng Cūn
- 廢止年份:1993年
- 設立年份:1984年
南涼村是貴州省的地名,該名為1956年由楠木林、涼傘坪兩個初級社合併成高級社之簡稱,因此命名。
南涼村是貴州省的地名,該名為1956年由楠木林、涼傘坪兩個初級社合併成高級社之簡稱,因此命名。地名含義根據其兩社合併之簡稱,故名。歷史沿革1984年穀光、翁洞併入南涼,1993年與頂兆村、松林村合併改為溫泉村,該村名棄用...
王忠 五胡十六國時期南涼人物
其中,有兩個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即鮮卑人禿髮烏孤建立的南涼,盧水胡人沮渠蒙遜所建立的北涼。從晉永寧元年(301年)張軌為涼州刺史算起,直到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沮渠氏建立的北涼滅亡,“五涼”的存在的時間長達130多年。這“五涼”分別為:前涼(301—376年),治姑臧(今涼州),轄河西走廊18郡,最終...
東晉和南北朝時期,湟中和青海東北部地區一樣,先後在前涼、後涼、南涼、西秦和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的統治下。隋時,湟中屬今樂都縣地的湟水縣轄。唐代在今西寧設定鄯城縣,湟中歸鄯城縣轄。唐朝末年,湟水流域被吐蕃占領。宋初,湟水流域屬吐蕃角廝羅政權管轄,後湟中為宋西寧州地,在今魯沙爾鎮徐家寨村一帶設定...
西晉初年,鮮卑族一支禿髮氏遷居鸇陰,改麥田城。西晉末,收復鸇陰縣,仍稱鸇陰,屬武威郡轄地。東晉鹹和四年,麥田城為鮮卑另一支乞伏氏所居。太元元年後,苻堅改鸇陰縣為平涼郡,先後為前秦、後秦、南涼、大夏、北魏、西魏所據有。西魏文帝十三年,平涼郡改稱會州。北周,改會州為會寧防。隋,改會寧防為...
西晉,屬武威郡番禾縣。東晉十六國前涼,屬武成郡番禾縣。後涼、南涼、北涼,屬番和郡。南北朝北魏、西魏、北周,番和郡彰縣。隋唐,屬武威郡(涼州)番和縣。宋初及西夏,屬西涼府地。元,屬永昌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永昌設衛,建寧遠堡,歸衛管轄。清初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設寧遠營,屬涼州...
唐後期與五代時,因為永登地為河西走廊東部門戶,兵家必爭,東晉時期前涼、前秦、後秦、後涼、南涼、北涼都曾經攻占此地。後為吐蕃轄地。元至元元年(1264年),永登境內設莊浪縣,歸永昌路管轄。明、清時期,永登縣西部、南部一帶,為連城土司轄地,皋蘭屬蘭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將莊浪縣改為莊浪衛。自明...
西晉末,涼州刺史張宜復設枝陽縣,並在建興四年(316年),分金城之令居、枝陽二縣,又立永登縣,合三縣立廣武郡。這是“永登”名稱在歷史上首次出現,取永遠五穀豐登之意。五胡十六國的前涼、前秦、後秦、後涼、南涼、北涼先後占據。南涼禿髮烏孤建都於廣武。北涼沮渠蒙遜加固允街縣城。南北朝 南北朝時,拓拔...
兩漢、三國,為西平郡轄地。東晉十六國時,先後屬前涼、後涼、南涼、北涼五國屬地。南北朝時,為鮮卑族吐谷渾人牧地。隋、唐,屬鄯州轄地,後被吐蕃占領。宋時,為涼州吐蕃六穀部、西夏、河湟吐蕃唃廝囉等地方政權和宋王朝交替統治。元代,為章吉附馬封地,屬西寧州管轄。隨同蒙古軍隊東來的部分"西域親軍",屯...
南涼在今古浪境內置昌松郡,轄昌松、魏安2縣。置揟次縣,屬武威郡轄。北涼在今古浪境內置昌松郡,轄昌松、魏安2縣。置揟次縣,屬武威郡轄。北魏在今古浪境內置昌松、魏安2郡,昌松郡轄溫泉、揟次、莫口3縣。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西魏在古浪置昌松、魏安2郡,昌松郡轄昌松、揟次2縣,魏安郡...
南北朝時南涼主立國,定都樂都。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樂都郡為鄯州,移西都縣于樂都。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西都縣為湟水縣,隸屬鄯州。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置鄯州都督府,督領鄯、河、蘭、廓四州軍政事務。開元二年(714年),唐置隴右節度使於鄯州,轄治隴右12州,使樂都成為西北地區...
先後為前涼、後涼都城,南涼、北涼也曾一度都於此地。故址在今甘肅武威市。原名蓋臧,為匈奴所築,後音訛為姑臧。城呈龍形,故又名“臥龍城”。西漢建姑臧縣,隸武威郡。東漢時期,為武威郡治所。由於漢、羌、匈奴多種民族雜居,又地處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為河西富邑。三國曹魏時,置涼州,以姑臧為治所...
虎台遺址在西寧歷史上屬於重要的文物遺存,不僅是建築高度最高的建築物,而且是南涼都城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虎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虎台遺址位於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彭家寨鎮楊家寨村東側。交通信息 自駕:自青海省...
現轄1鎮7個街道辦事處,設12個行政村31個社區,是一個以科研、教育、文化、通訊為中心,集金融、商貿和旅遊為一體的新型城區。全區以漢族為主,共有漢、回、藏、土、蒙等34個民族。地處湟水河谷地,南高北低,平均海拔2261米,年均氣溫4.9℃。城西區有南涼虎台遺址公園、法幢寺、青海省博物館、新寧廣場、...
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渤海郡:西漢時期從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
呂光置郡未久,為南涼所取。義熙十年(414年),南涼滅,被吐谷渾所據。義熙十三年(417年),澆河郡及今循化為西秦之地。宋元嘉七年(430年),乞伏暮末東遷投魏,澆河地復歸吐谷渾所有。清水川(430年)為吐谷渾4大戍地之一。北周建德五年(576年),逐吐谷渾,澆河郡置廓州總管府(今貴德縣地),治澆...
西晉時(265--420年)先後建立前涼、後涼、南涼等地方割據政權,控制了今湟源及其以東的湟水流域地區。隋開皇五年(581年),在石堡山(今日月鄉哈城村)修築石堡城,設戍屯兵,吐蕃人稱鐵刃城。《讀史方輿紀要》中寫道:“石堡城(今指哈城)西三十里有山,山石皆赤。北接大山,南依雪山,號曰赤嶺”(赤嶺...
禿髮城 《清一統志》稱,南涼主禿髮烏孤所築,故名,在祁縣東北二十里,今名大賈村,屬於山西祁縣東觀鎮。
晉和十六國時(265-420年),設定西平郡,海北州屬西秦、北涼、南涼統治(見《甘肅通志稿》)。 隋大業五年(609年),煬帝擊敗吐谷渾伏允主力後,又設定“西海郡”,郡治多至伏俟城,海晏、剛察仍屬其管轄(見隋書)。唐貞觀五年(631年),設定米川縣,轄門源地區。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徙吐谷渾諾曷缽於浩門水南。唐...
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
從西晉末到十六國時期,跨境或在甘肅境內先後建立的割據政權有:後趙、前秦、後秦、前涼、西秦、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各占有約當今甘肅一部之地。 [5] 南北朝 甘肅先後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這一時期,南北對峙,國家分裂,州縣林立,政權更替頻繁,行政建置混亂。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北魏,境內設定8個...
焉支縣,遺址即今甘肅省永昌縣西高古城,位於大黃山東南麓紅山窯鄉高古城村。西晉置。西晉永嘉(307年到公元313年)中置焉支縣,大黃山古稱焉支山,焉支縣因其山而得名。屬於武興郡。前秦、後涼、南涼、北涼沿置。北魏改名燕支縣,隸屬涼州番和郡。北周時廢置番和郡,燕支改屬涼州總管府武威郡。隋煬帝大業...
後涼龍飛四年(399)呂光卒,嫡長子呂紹繼位,庶長子呂纂殺呂紹自立。401年,呂光弟呂寶之子呂隆又殺呂纂自立,國勢日益衰弱。403年,呂隆因後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被迫降於後秦,後涼滅亡。發展歷史 興起 追隨苻堅,屢建奇勳 呂光之父呂婆樓是前秦開國重臣。青年呂光為人持重老成、喜怒不形於色。苻堅的謀士...
蓮花山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西北唯一修在海拔1800米的文化古蹟,興盛於新朝、竇融、東漢,曹魏、西晉、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大涼、唐周、溫末、六穀吐蕃、西夏,元朝、明朝,清朝,民國時期都有大規模修繕,有古樹十萬零八棵,毀於建國以後。蓮花山除接引寺外有雍涼大寺,一度是西北...
水雷咀村清朝時期屬蘄水縣北鄉;民國時期屬第三區;1955年農業合作化成立新生社,屬原白石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為新生大隊,屬白石公社;1963年劃入南涼公社;1974年撤區並社後,與光明、五四聯盟三大隊合併改名南涼大隊,屬汪崗公社;1979年三個大隊分開後,仍叫新生大隊;1981年以原名稱更名為水雷咀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