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早期構造演化的沉積記錄

南海早期構造演化的沉積記錄

《南海早期構造演化的沉積記錄》是依託同濟大學,由邵磊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大研究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早期構造演化的沉積記錄
  • 項目類別:重大研究計畫
  • 項目負責人:邵磊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採用礦物學、沉積學、沉積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古生態學以及地震層序和三維地震恢復等方法,對南海北部36口探井及陸架- - 陸坡- - 深海區等進行系統研究,確定南海北部白堊紀- - 漸新世時期沉積物組成,沉積環境及沉積相發育特點,沉積地球化學演變特性及其包含的沉積物源變遷信息,結合地震地層學恢復不同時期南海北部岩相古地理,探討南海北部沉積物成分、沉積環境以及沉積充填方式的突變與南海擴張發育之間的耦合關係,揭示其中包含的南海構造演變信息;較好地解釋南海早期構造發育的沉積記錄以及23.03Ma處沉積物源突變的原因及其地質意義;明晰南海擴張演化對南海北部沉積充填的控制作用;為更好地理解南海早期擴張演化歷史做貢獻。這些工作的開展不僅對揭示南海早期的形成演變非常重要,而且對認識海陸環境變遷、海陸對比以及南海深水區的油氣勘探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題摘要

採用沉積學、生物地層學、元素地球化學、重礦物分析、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及地球物理學等方法對南海晚中生代-中新世進行構造-沉積學綜合研究,發現南海北部晚侏羅世屬古太平洋構造域,首次確立晚白堊世地層的存在。同時發現晚中生代時期南海北部構造隆升帶存在隨時間由北向南逐步遷移:中晚侏羅世廣東沿岸開始逐步隆升,大部分地區遭受剝蝕,火山碎屑岩發育,而南海北部則接受了濱淺海相到深海相沉積;早白堊世廣東沿岸發育山間盆地,接受河湖相沉積,在南海北部深海相沉積消失,僅存在海陸過渡相沉積;進入晚白堊世,南海海域整體發生抬升,廣東沿岸地區山間盆地範圍擴大,陸相地層發育,以陸相洪積扇及河湖相沉積為特徵,南海海域大部分地區缺失上白堊統,但在潮汕坳陷發育了一套雜色砂泥岩夾礫岩沉積,含蒸發岩,砂岩中的鋯石年齡均在92-78Ma左右,故地層形成時間應在78Ma之後,由於上覆新生代地層的約束,該套地層應屬晚白堊世。 基於元素地球化學、重礦物分析、碎屑鋯石U-Pb年代學特徵,採用源匯對比方法,對珠江流域及珠江口盆地漸新世-中中新世進行了詳細對比分析,發現珠江各流域源區地質特徵不同。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始新世至早漸新世以盆地基底及相鄰隆起區為主要物源區,沉積物富含不穩定礦物,為近源沉積。晚漸新世珠江口盆地發育珠海組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古珠江初步形成,沉積物來自北江、東江及沿海區域,含大量中生代碎屑鋯石。早中新世,古珠江向內陸拓展至左江、右江、紅水河、南盤江和北盤江一帶,沉積物中晚古生代鋯石含量增加,穩定礦物組合鋯石+銳鈦礦含量增加,沉積物搬運距離增加,古珠江水系向中上游地區拓展。至中中新世,桂江和柳江匯入古珠江,沉積物中的元古代鋯石及太古代鋯石含量增加,珠江水系現代格局已初步形成。 採用有機分子化合物BIT指標對中新世以來南海海平面變化及碳酸鹽台地生長發育的過程研究發現,在早中新世,西沙地區海平面升高,碳酸鹽台地初步發育,到中中新世晚期,受海平面變化下降影響,西沙地區碳酸鹽台地形成礁-灘互動的地層沉積;到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全球及區域海平面出現持續上升,有利於西沙碳酸鹽台地的生長發育,使該井沉積環境以礁內瀉湖相為主;在第四紀冰期,全球及區域海平面出現總體下降趨勢,西沙碳酸鹽台地又頻繁暴露地表。西沙地區碳酸鹽台地受區域相對海平面變化影響更大,說明南海海平面變化既受全球海平面變化的影響,也受南海區域構造沉降的控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