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季風系統的1990s年代際轉型及機理研究

《南海季風系統的1990s年代際轉型及機理研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黃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季風系統的1990s年代際轉型及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黃菲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近三十年來是全球增暖最顯著的時期,預研究結果表明在這一增暖背景下,處於印度季風、澳大利亞季風和西太平洋季風交匯區的南海季風系統在1993/1994年存在顯著的年代際轉型,它不僅表現在夏季風爆發早晚的年代際轉換,也體現在整個南海季風系統(風和雨)春秋季節不對稱性的年代際轉變。由於南海季風系統的多時間尺度變化特徵,這種年代際轉型有可能是南海大氣多時間尺度變化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所導致,也可能是東亞季風系統的年代際轉型在南海的局地回響,另外還可能與菲律賓火山爆發造成的氣溶膠氣候效應有關。套用非線性混頻效應等理論研究和數值模擬,揭示該年代際轉型的特徵及可能機制,不僅有助於揭示東亞夏季風爆發的機理,而且對於深入理解全球變化的區域回響都有重要意義,當然,也是CLIVAR計畫中亞澳季風系統中的一項重要研究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科學意義。

結題摘要

本項目進一步證實了南海季風系統的確存在1990s年代際轉型的特徵,這種年代際轉型特徵主要表現在南海夏季風爆發時間的早晚和轉型前後季節及氣候季節內振盪(CISO)特徵的不同,以及南海季風系統1990s年代際轉型具有區域選擇性、季節選擇性和要素選擇性。具體地說,南海夏季風在1993年以前爆發時間偏晚,而在1994年之後爆發時間偏早。季節變化主要體現在冬夏季風和春秋季風反位相兩種模態,且在年代際轉型之後的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風建立也偏早。在季節內振盪尺度上,轉型前的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晚年,季風活動受準雙周振盪控制,對流信號由西北方向傳入南海;轉型後的南海夏季風爆發偏早年,季風活動以30-60天振盪為主,對流信號由東南方向傳播至南海。南海季風系統1990s年代際轉型具有區域選擇性,南海中北部地區(5 °N-25 °N,105 °E-125 °E)是年代際轉型信號最顯著的地區;南海季風系統的這種年代際變化信號更多地體現在“季風年”的年循環變化中,反映了季風的獨有特性;對於南海季風系統1990s中期年代際轉型模態,季風系統中降水的變化並不是最明顯的表現形式,SST的變化所占的貢獻更加重要,表明南海局地的季風-SST耦合系統在1990s中期發生年代際轉型變化,而季風降水的變化則可能是對南海局地海-氣耦合系統年代際變化的回響。ENSO事件的發生頻率和位置屬性的變化可能導致了南海夏季風與ENSO的關係在1990s前後發生了重大改變,南海季風由1993年之前的與El Nino事件衰退階段和La Nina 事件發展及成熟階段聯繫較強,轉變為1994年之後與暖中心在中太平洋的El Nino Modoki事件有更強的聯繫。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澄清了國外學者將東亞1993/94年代際轉型歸因於中國華南降水的不全面認識,揭示了南海季風系統1990s中期年代際轉型的可能機制,對季風氣候的中長期預測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