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夜尋琵琶亭

《南浦·夜尋琵琶亭》是清代詞人左輔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詞人夜尋琵琶亭,舟行江上之所見所感;下片寫詞人上岸登亭,抒發弔古之情和身世之感。全詞沉鬱蘊藉,感慨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浦·夜尋琵琶亭
  • 作者:左輔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念宛齋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浦·夜尋琵琶亭
潯陽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斷岸高低向我,漁火一星星。何處離聲颳起?撥琵琶、千載剩空亭。是江湖倦客,飄零商婦,於此盪精靈。
且自移船相近,繞回闌、百折覓愁魂。我是無家張儉,萬里走江城。一例蒼茫弔古,向荻花楓葉又傷心。只琵琶響斷,魚龍寂寞不曾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南浦:詞牌名。南浦原指南面的水邊,後常用來稱指送別之地。《教坊記》有《南浦子》之曲名,宋人借舊曲之名,另倚新聲成此調。
  2. 琵琶亭:在江西九江市西大江濱。唐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夜聞鄰舟琵琶聲,作《琵琶行》,後人因以名亭。
  3. 潯陽江:九江市古名潯陽耶,江名潯陽江。
  4. 三更:指半夜十一時至翌日凌晨一時。
  5. 霜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6. 斷岸:江邊的峭壁。
  7. 漁火一星星:指遠處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若明若暗。
  8. 離聲:指琵琶聲。
  9. 空亭:指白居易當年聽商婦彈琵琶而垂淚之處。
  10. 江湖倦客:指白居易。白居易被貶謫為江州司馬,聽琵琶錚錚然有京都聲,故同生天涯飄零之感。
  11. 飄零商婦:指為白居易等人彈奏琵琶的商人婦。白居易《琵琶行》序云:“(婦)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12. 盪精靈:飄蕩著江湖倦客與飄零商婦的靈魂。
  13. 移船相近:語出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
  14. 百折:言其繞亭次效之多,非實數。
  15. 無家張儉:張儉,字元節,東漢人。《後漢書・張儉傳》載:“時中常記她踏侍侯覽家在防東,殘暴百姓,所為不軌,儉舉劾覽及其母罪惡,請誅之。……(覽等)並懷怨恚,遂上書,告儉與同郡二十四人為黨,於是刊章討捕。儉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16. 江城:指九江城。
  17. 荻花楓葉:狀秋景之蕭瑟。當出自杜甫《秋興八首》其二循多促: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及白居易《琵琶行》 “楓葉荻花秋瑟瑟”。
  18. 琵琶響斷:指終曲。
  19. 魚龍寂寞:杜甫《秋興八首》:“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因秋日魚龍蟄伏,故云寂寞。一說“魚龍寂寞”指一切歸於孤寂,再無魚龍變化之事。

白話譯文

潯陽江上正是三更時分,霜天月色與江疊盼櫃謎潮共生。岸邊高高低低的峭壁向我靠近,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若明若暗。何處的琵琶聲響起?拔動琵琶,千年過去只剩下空亭。是貶謫江州的白居易,彈奏琵琶的商人婦的靈魂,還在這裡飄蕩。
移舟靠近琵琶亭,繞著回欄,千百次去尋找他們的靈魂。我就像是東漢的張儉,漂泊無依,來到萬里之外的江城。來到琵琶亭弔古,對著楓葉荻花,與當年白居易一樣傷心。只是琵琶聲彈奏完,水底魚龍蟄伏不曾醒來。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與詞人的《浪淘沙·水軟櫓聲柔》為同時溯江入贛、鄂抵川之作。詞人時任南陵知縣,因催租不力免官。舟至九江,念及白居易被誣貶謫與己遭遇相似,乃夜訪琵琶亭而譜此詞,以寫心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琵琶亭在江西九江城西的江岸上,因白居易《琵琶行》詩境而建。宋劉攽《中山詩話》:“江州琵琶亭,前臨江左,枕湓浦,地尤勝絕。”“槳翻促勝絕”代表著詩意,何況這裡先天具有著詩意的積澱,前來的人們能從重溫白詩中產生自己的人生感受。此篇正是這諸多因素的結晶。
上片寫夜尋。起句“潯陽江上”,是點明地點,更是為了同《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的起句呼應,建立詩意與詞意的聯繫。次句點明時間,“三更霜月共潮生”昉於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句,時地不同,而江潮波涌、水月交輝的景象感受則無不同。泛舟江中,遙望兩岸地勢起伏、漁火閃爍,兩句中插入“向我”二字,靜祖地態便增加了動感,真實地傳寫出在隨波低昂的舟中所得的視覺印象。霜夜三更,除了江聲恐怕不再會有其他的響動,而詞人卻聽到了“離聲颳起”,根據《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忽聞水上琵琶聲”的詩境,可知“離聲”就是指“水上琵琶聲”雄精嫌想。千載之後江面重聞,顯然是作者因江上風聲、潮聲所引起的幻覺詞人也不否認這一點,但又固執地維持著這種錯覺,將它指認為白居易(“江湖倦客”)、琵琶女(“飄零商婦”)精靈的再現。這就表明了作者早已神融心往於“琵琶亭”的目的地,傳神束幾充地表現出了“夜尋”的虔誠與迫切心理。當然,從“空亭”二字的點出,也暗示目的地是越來越近了。
下片寫登亭。“且自移船相近”,又有意用上了《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的字面。泊舟入亭,繞欄徘徊,詞人意緒愈難平靜。“覓愁魂”三字,上應“盪精靈”,而“覓”字更將“夜尋琵琶亭”的題面伸引一步。蓋琵琶亭並非作者尋覓的終極目標,其所追求者,是與千載之前詩人商婦的精神契合。換句話說,覽勝是第二位的,懷古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詞人既與古人在心靈上契合無間,撫古悲今,自然聯想到自身。詞人自比張儉,張儉為東漢的清流人物,在朝中無以存身,長期亡命天涯。作者時為湖南巡撫,在政治上固無張儉的失意困危,但“萬里走江城”的遠離家鄉,也確實會令人悲從中來。其實“無家張儉”,也就是《琵琶行》中“天涯淪落人”的別種說法,在琵琶亭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更容易產生自我認同之感。所嘆同是“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時節,當年潯陽江頭的琵琶聲卻成了絕響,“魚龍寂寞秋江冷”(杜甫《秋興八首》其四),只徒然留給後人一種憑弔式的傷感。結末的四句,充滿前不見昔賢、後不見知音的悵惘,為“夜尋”畫上了個沉重的句號。
全詞身心投入,出入今古,寄託遙深。

名家點評

清·譚獻:濡染大筆,此道遂尊。(《篋中詞》)

作者簡介

左輔(1751~1833),字仲甫、蘅友,號杏莊,江蘇常州人。以進士分發安徽任知縣,能得民心。嘉慶間,官至湖南巡撫。有《念宛齋詞》。

創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當與詞人的《浪淘沙·水軟櫓聲柔》為同時溯江入贛、鄂抵川之作。詞人時任南陵知縣,因催租不力免官。舟至九江,念及白居易被誣貶謫與己遭遇相似,乃夜訪琵琶亭而譜此詞,以寫心曲。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琵琶亭在江西九江城西的江岸上,因白居易《琵琶行》詩境而建。宋劉攽《中山詩話》:“江州琵琶亭,前臨江左,枕湓浦,地尤勝絕。”“勝絕”代表著詩意,何況這裡先天具有著詩意的積澱,前來的人們能從重溫白詩中產生自己的人生感受。此篇正是這諸多因素的結晶。
上片寫夜尋。起句“潯陽江上”,是點明地點,更是為了同《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的起句呼應,建立詩意與詞意的聯繫。次句點明時間,“三更霜月共潮生”昉於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句,時地不同,而江潮波涌、水月交輝的景象感受則無不同。泛舟江中,遙望兩岸地勢起伏、漁火閃爍,兩句中插入“向我”二字,靜態便增加了動感,真實地傳寫出在隨波低昂的舟中所得的視覺印象。霜夜三更,除了江聲恐怕不再會有其他的響動,而詞人卻聽到了“離聲颳起”,根據《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忽聞水上琵琶聲”的詩境,可知“離聲”就是指“水上琵琶聲”。千載之後江面重聞,顯然是作者因江上風聲、潮聲所引起的幻覺詞人也不否認這一點,但又固執地維持著這種錯覺,將它指認為白居易(“江湖倦客”)、琵琶女(“飄零商婦”)精靈的再現。這就表明了作者早已神融心往於“琵琶亭”的目的地,傳神地表現出了“夜尋”的虔誠與迫切心理。當然,從“空亭”二字的點出,也暗示目的地是越來越近了。
下片寫登亭。“且自移船相近”,又有意用上了《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見”的字面。泊舟入亭,繞欄徘徊,詞人意緒愈難平靜。“覓愁魂”三字,上應“盪精靈”,而“覓”字更將“夜尋琵琶亭”的題面伸引一步。蓋琵琶亭並非作者尋覓的終極目標,其所追求者,是與千載之前詩人商婦的精神契合。換句話說,覽勝是第二位的,懷古才是此行的主要目的。詞人既與古人在心靈上契合無間,撫古悲今,自然聯想到自身。詞人自比張儉,張儉為東漢的清流人物,在朝中無以存身,長期亡命天涯。作者時為湖南巡撫,在政治上固無張儉的失意困危,但“萬里走江城”的遠離家鄉,也確實會令人悲從中來。其實“無家張儉”,也就是《琵琶行》中“天涯淪落人”的別種說法,在琵琶亭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更容易產生自我認同之感。所嘆同是“楓葉荻花秋瑟瑟”的時節,當年潯陽江頭的琵琶聲卻成了絕響,“魚龍寂寞秋江冷”(杜甫《秋興八首》其四),只徒然留給後人一種憑弔式的傷感。結末的四句,充滿前不見昔賢、後不見知音的悵惘,為“夜尋”畫上了個沉重的句號。
全詞身心投入,出入今古,寄託遙深。

名家點評

清·譚獻:濡染大筆,此道遂尊。(《篋中詞》)

作者簡介

左輔(1751~1833),字仲甫、蘅友,號杏莊,江蘇常州人。以進士分發安徽任知縣,能得民心。嘉慶間,官至湖南巡撫。有《念宛齋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