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湖南南洞庭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簡稱南洞庭湖保護區)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的洞庭湖,距益陽市 25km,距沅江市 5km,行政區域包括沅江市、資陽區、赫山區、大通湖區。保護區屬內陸濕地,主要濕地類型包括湖泊、永久性河流、人工濕地等,符合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 2、3、5、6,該濕地擁有易危、瀕危和極危物種以及受到威脅的生態群落。1997年建立了省級自然保護區,2002 年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湖南省西南部
  • 榮譽: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 屬性:省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氣候,歷史及形成,生物資源,管理規劃,地圖信息,

地理氣候

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保護區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溫度 17℃,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 1300 ~ 1400mm,每年 3 ~ 8 月為多雨季節,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總量的70%,9 月至次年 2 月降雨較少,僅占全年的 30%。年降水日數為 135 ~ 160 天,雨日的季節分配為春、夏多,秋、冬少。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600h。

歷史及形成

南洞庭湖保護區位於長江中游。中生代後期,燕山運動發生斷陷出現斷裂帶,在長江及湘、資、沅、澧四水沖積作用下,地槽地殼逐漸為河湖物覆蓋,形成平坦的湖盆。濕地西高東低,整體地貌為起伏很小的淺盆狀平原。土壤為泥沙沉積而成,土層極厚,土質肥沃,透水性較高,pH值為6.0~7.0,質地從輕壤到重壤,石礫含量低,中細粉粒所占比重大。濕地內河網交錯,季節性水位變化大,水漲為湖,水落為洲。濕地的地表徑流量平均為9.73億立方米,年平均過境水量2245.49億立方米。濕地豐水期時周邊社區都要防汛,嚴重的洪澇災害為十年三遇。豐水期最深水處15.6m,積水面積 8.9 萬 公頃,占濕地面積的 65.4%;枯水期最深水處僅 2m,積水面積 3.8 萬 公頃,占濕地面積的27.9%。保護區濕地能調蓄長江洪水,降解過境水中的有毒物質,沉積水中的泥沙,改變區域性氣候,提高水產養殖產量等。
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洞庭湖跨湘、鄂兩省,是長江中游一個重要的水利調節樞紐。據史料記載(圖),清朝初年,洞庭湖還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水面積超過6000 平方公里; 1949年,洞庭湖面積尤為4350 平方公里;1997年,湖面積已不足2700 平方公里!“勤勞”的人們建造堤垸,圍湖造田,向洞庭湖“征要”了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昔日浩淼無邊的洞庭湖,已被分割為東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等多個部分,調蓄洪水的功能也隨之削弱。為了索回它曾經的領地,洪水也經常向人類發動兇殘的攻擊。僅1998年的洪水季節,就有數十萬人的家園被一洗而空!
歷經1998年的洪澇災害之後,人類終於向自然妥協,中國政府開始實施“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工程。十年來,洞庭湖區域退田還湖面積達800 平方公里,昔日“浩浩蕩蕩、橫無際涯”的洞庭湖有望重現其壯闊如海的風光。

生物資源

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保護區記錄到的獸類 13 科 23 種;鳥類 43 科 164 種;爬行類 8 科 29 種;兩棲類 3 科 8 種;魚類 23 科 114 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白鶴、白頭鶴、東方白鸛、黑鸛、大鴇、中華秋沙鴨、中華鱘、白鱘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 35 種。濕地內有越冬鳥類 1000 萬隻以上,種群密度大。保護區內有植物 154 科 475 屬 863 種。保護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季節性水位變化大,植物分布依水位梯度變化而呈帶狀分布,可分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洲灘裸地植物。主要優勢植物群落有狸藻群落、狐尾藻群落、蓮群落、辣蓼群落、蘆葦群落、蒿草群落、雞婆柳群落、苔草群落。引進的外來植物主要是楊樹和水杉。

管理規劃

在上級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增強了濕地保護意識。一是印發宣傳資料、製作宣傳標牌。近年來,南洞庭湖濕地保護管理局共印發宣傳資料數千份,製作永久性宣傳標牌32塊,向保護區及周邊社區民眾介紹了保護區資源現狀、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發展對策以及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二是堅持開展“愛鳥周”專題宣傳活動。在每年“愛鳥周”期間,當地都會及時組織開展各項宣傳活動,特別是在保護區內及周邊地區利用車、船進行巡迴宣傳;三是在保護區周邊社區學校建立環境教育基地。通過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湖南省相關研究所和高校的合作,在周邊學校開展濕地環教試點學校;四是利用當地廣播和電視等宣傳媒體進行專題宣傳。
(二)開展資源調查,促進了生態系統保護。在保護區技術力量不足的情況下,當地分別聘請了湖南師大及中南林學院的專家教授對保護區的主要資源進行了多次較全面的調查,建立了監測體系。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實了保護管理力量。一是強化人員素質培訓先後多次派人參加GEF(全球環境組織)的培訓,人員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二是改善了保護區設施;三是充實了保護管理力量,在全面完成了沅江中心保護站建設的同時,還為濕地管理中心增加了2名管理人員。
(四)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遏制了違法違規行為。南洞庭湖濕地保護區豐富的物種資源也吸引了大量不法分子對珍貴鳥類資源的捕殺,當地政府多次嚴厲打擊此種狀況,有效地遏止了南洞庭湖鳥類資源的減少。
(五)加強對外合作交流,促進了國際技術合作。南洞庭湖濕地自然保護區自建立以來,與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日本、芬蘭等國家的專家進行了多次交流完善了保護區的各項管理監測制度。
(六)積極開展綜合治理,強化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自2000年以來,益陽市著重在南洞庭湖區開展了退田還湖、流域禁漁和資江中上游泥沙源的治理,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工程的實施增加了洞庭湖的濕地面積、減少了泥沙的淤積、豐富了濕地生物資源、提高了濕地的質量。此外,保護區還與各級政府部門、國際著名NGO開展一系列的生態修復項目,特別是西畔山洲的有機農業試點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可見,在南洞庭湖濕地資源逐漸退化的情況下,當地相關主管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的積極措施,力圖在不影響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實現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促進南洞庭湖濕地的可持續性發展。
通過與當地居民的入戶訪談我們了解到南洞庭湖濕地的保護現狀還是不容樂觀,由於多年來地過度開發利用和自然因素的雙重作用,南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產生了逆向演替、退化,形勢不容樂觀。主要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泥沙淤積嚴重,濕地功能下降。洞庭湖容納了湘、資、沅、澧之水,同時也容納了它們所挾持的泥沙,多年來,泥沙的淤積,使湖床抬高、蓄水能力減弱,濕地功能日益下降。
(二)廢水排放超標,影響濕地質量。保護區區內及其周邊的居民、工廠、企業排放的污水不但影響了濕地質量,同時對內陸湖泊沼澤水質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而也嚴重影響了濕地生態系統及其生物多樣性的平衡。
(三)冬季蘆葦作業,影響水禽的棲息。每年冬季,湖區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蘆葦進行大規模的砍光、燒光。原始的作業方式對部分水禽的繁殖與生存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四)濫捕濫獵尤存,生物威脅依舊。鳥銃、放毒、炸藥等舊式狩獵、捕撈方式在保護區依然存在,對保護區生物威脅較大。
(五)保護措施滯後,補償機制缺乏。建立保護區,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等一系列保護措施,使保護區區內及其周邊農民的蘆葦、漁業均會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但是在政策及補償落實上都缺乏相應的措施。
(六)科研力量單薄,管理工作落後。由於保護區建立時間短,經費不足,對保護區內許多珍息瀕危水禽生物的生態習性、外界對濕地產生的脅迫因子和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在管理上各相關部門之間的工作不協調也嚴重影響了對濕地的保護管理。
(七)濕地權屬不清,管理範圍不明。東、西洞庭湖已劃歸相應保護區,但南洞庭湖濕地因權屬不清,給保護區的各項工作帶來了嚴重影響。如:濕地和水禽保護區規劃難以落實到位,保護區對人為作業、亂捕濫獵等不能有效監管。

地圖信息

地址:沅江市萬子湖村大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