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
清康熙年間,劉姓從雲南遷此,後有曹姓從瑞木山遷入,取名南曹家。清道光三十年,更今名。
發展歷史
南泥溝村有耕地569畝,其中泊地200畝,丘陵地369畝。山巒面積50畝。全村165戶,430人。1941年1月正式建立村黨支部。革命戰爭年代,先後有8人犧牲,現馬石山革命烈士陵園紀念碑上記載的革命烈士有曹世同、曹風林等人。建國後在各地工作的縣團職以上幹部有曹風寶、曹風海、曹世福等。經濟以糧油種植業為主,兼有蠶果業和飼養業,小麥、玉米、花生等為主要農作物。有果園117畝,年產水果200餘噸。桑園25畝,年產桑繭5噸。全村豬年存欄100餘頭;奶山羊存欄40隻;兔存欄90隻。近年部分村民搞大棚養蘑菇,收入較高。2006年全村總收入830萬元,人均生活水平5144元。
民族文化
膠東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人文歷史,造就了當地特殊的文化,其中包括語言、風俗、生活習慣等方面。同時又由於依傍渤海黃海,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以山海文化為特徵的人文文化特徵。
傳統習俗
村域傳統習俗,為典型的膠東乳山民俗特色,民風淳樸、勤勞善良,民眾群體性格艮心憨誠(堅韌、忠誠)。
姓氏宗族
村民姓氏以劉姓、曹姓為主。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劉姓從雲南遷此,隨後有曹姓從瑞木山遷入。因曹姓人盛,故取名南曹家。道光三十年(1850年)更名南泥溝。
軼事傳說
據史書和碑碣記載,唐貞觀年間在此建廟曰“聖水宮”,其鼎盛時期在金元,曾是全國道教三大聖地之一。此處原有一庵,名“聖水庵”。據1987年在現玉虛觀遺址西側出土的一塊殘碑記載,聖水庵始於漢晉,距今近兩千年。另有傳說,唐太宗時曾派尉遲敬德在這裡監修宮觀。根據現存“玉虛觀碑”文記載,金大定丁未(1187年),道教全真派七子之一王玉陽及其徒眾在此茅庵修煉。承安丁已(1197年)牒敕賜額曰“玉虛觀”。翌年,王玉陽為章宗皇帝講完道學,攜御賜金帛及道經一藏回到這裡,約集善眾門人“獻木”、“獻谷”、“剪荊芟草”、“夷峻堙谷”,擴建殿宇樓閣、亭台橋榭。金至寧元年(1213年)又牒賜“玉真觀”,即“萬壽宮”。至此時,王玉陽在此地開創了全真教嵛山派,大開教門,濟世布道,使這裡名揚宇內。此時“玉虛觀”“蒼松偃蓋,古檜潘龍,碧瓦鱗鱗,朱門赫赫,神仙異人出沒,天地英靈自然之氣相聚。遊人雲集,香火竟夜”。“玉虛觀”如此壯觀,加之有“虎澗春雲”、“御碑濯雨”、“石柱撐霄”、“竹園遺翠”等美景及紫氣谷、石燕坡、鳴鐘岩、佛頂峰、二姑頂等名勝,使這裡成為當時名聞天下的道教聖地之一。
名產名物
羊肚菌、金銀花、海棠果、軟棗獼猴桃、丹參、蘋果
榮譽稱號
·2022年山東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
·2019年度山東省衛生村
·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
·1991年以來曾被乳山市委、市政府授予“計畫生育模範村”和“文明村”等稱號。
·1988年以來,連續三年被山東省農業廳授予“果園管理樣板園”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