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大學天祝高山草原生態系統試驗站

甘肅農業大學天祝高山草原生態系統試驗站

作為我校甘肅農業大學的教學科研基地,建站四十年來,不僅能滿足草原、畜牧、獸醫師生的教學和科學研究,每年除我校草業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學生前來實習外,還接待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所、甘肅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畜牧獸醫研究所、甘肅省畜牧學校等教學和科研單位的師生和研究人進行教學、科研和實習實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農業大學天祝高山草原生態系統試驗站
  • 主管部門:甘肅農業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農業科學研究

發展歷史

甘肅農業大學天祝高山草原生態系統試驗站始建於1956年春。位於甘肅省天祝縣抓喜秀龍鄉南泥溝村海拔2940m的河谷地上。早在1954年,因教學和科研需要,任繼周等人在此進行過調查研究。1955年秋冬任繼周、郭博、李逸民、李琪等開始做定位研究的準備工作。建站初期,只有一頂帳篷幾個人,生活和工作條件極其艱苦。1956年夏,在原西北畜牧獸醫研究所的資助下,在馬營溝建房三間。從此,我國第一個草原定位研究站──天祝高山草原試驗站正式建成。但交通和生活條件極不方便,郭博等人克服困難,設立了氣象站和試驗樣地,開展了草原類型、草原動態、草原改良和家畜放牧等方面的研究。1956年郭博、李逸民、李琪在此完成了研究生畢業論文,成為我校第一批畢業的草原研究生。1957年王欽來站工作,成為站上第一位專職工作人員。

科研條件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90年代,任繼周和胡自治等以該試驗站為研究基地,創立了草原綜合順序分類法,是位居世界領先水平的草原分類方法,它的草原分類檢索圖,在國際上被稱為任—胡氏檢索圖(Ren-Hu’s Chart)。
1957年任繼周以該站研究成果為基礎,編寫和出版了《關於高山草原的調查研究》一書。1958年根據三年的試驗研究,提出“劃破草皮更新草原”的措施。1960年冬彙編成《高山草原的類型、類型演替及其在生產中的運用》專輯。
1962年春,我校購買了張掖氣象局金強河畜牧氣象站的三間土房及氣象設備,將站從馬營溝搬遷到現站址。同年,學校任命張普金為第一任站長。在三年困難時期,草原站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駐站教師張普金、聶朝相、王欽等人堅守崗位將站維持下來並繼續進行研究工作。1964年甘肅省科委撥款二萬元修建費,當年秋冬備料,第二年建房兩幢(250m2),解決了實驗室、辦公室及職工宿舍用房。並用草原專業開辦費為站購置了一批木器家具,其中包括實驗台、儀器櫃等。1965年春,天祝縣人委批准將站周圍的220畝草地歸站使用管理,夏季在站內建立了60畝人工草地。至此,天祝高山草原試驗站在教學、科研和生活等方面得到改善,並初具規模。曾先後在站上工作過的有任繼周、郭博、李逸民、李琪、王欽、張普金、聶朝相、朱興運、張俊傑、牟新待、賈篤敬、張映生、汪璽、金巨和、趙隆文、張自和、孫吉雄、鄭守林、王鏡泉、么世紅、劉若、馮光翰、王繼儒、王建平、張偉華、許學元,現任站長為徐長林。
1966年初甘肅省科委撥款,在任繼周教授的領導下與周圍生產隊協作,進行了大規模的草原圍欄建設,它標誌著甘肅省草原建設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1973年草原專業從畜牧系分出,草原站歸草原系領導。在任繼周教授的主持下,開展了“高山草原豐產穩產樣板田”項目研究;1975年試驗範圍擴展到整個抓喜秀龍草原,成為“現代化高山草原中間試驗站”的省列重點研究項目,1979年通過驗收鑑定,1980年獲甘肅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一等獎。
1979年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宋平和農業部部長何康先後來站視察,對站的工作給予肯定。同年省政府撥款20萬元,計畫修建一棟實驗樓,但因拖延施工,撥款凍結未建成。1981年夏建宿舍一幢(150m)。
2002年我校在“以評促建”精神指導下,迎接教育部高校教學水平評估,學校撥款22萬元對草原站進行全面修繕,添置部分辦公家具和教學設施,使試驗站舊貌換新顏,達到可同時接待260名師生的能力。

科研成就

70年代初,任繼周和牟新待等根據草原生產流程的分析,提出了季節畜牧業理論,並以“現代化高山草原中間試驗”項目為依託,在抓喜秀龍鄉成功實踐了這一理論,對提高我國西部牧區草原畜牧業的生產效率產生了重大作用。
80年代初,任繼周和胡自治創立了草原生產能力評價的新系統——畜產品單位指標體系,提高了評價的準確性,在國內得到了廣泛套用,並被國際著作《世界資源——1987》引用。
80年代後期,任繼周院士提出了以四個生產層為框架的草業生態系統理論,他指出,草業生態系統是具有前植物(環境)-植物-動物-後生物(加工、流通等)四個生產層的產業系統。極大地豐富了草業科學的內涵,拓展了外延。在此認知的基礎上,我國傳統的草原科學發展成為草業科學,同時,高校的草原專業也擴展、提升為草業科學專業。草業生態系統理論具有很強的科學統領和指導作用,是我校草業科學重點學科點的總的研究方向。
90年代初期,胡自治教授提出了草業是與農業、林業構成了三足鼎立的第一性(植物)生產,同時又具有第二性(動物)生產的特性的產業;草學(草業科學)是與農學(農業科學)、林學(林業科學)具有同等重要位置的學科的觀點,為草業科學專業的性質與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
90年代中期,任繼周院士基於兩個和兩個以上性質相同的生態系統具有相同和相親的趨勢,它們可以結合新的和更高一級的結構—功能體的原理,提出了草業系統與其他系統耦合的理論,為草業和其他產業的結合與擴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現代化高山草原中間試驗”結束後,又陸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項目。如任繼周教授主持的“草原生態系統的研究”;王欽主持的“綿羊春乏及補飼的研究”;賈篤敬、曹致中教授主持的“優良牧草引種及選育”;吳自立教授主持的“高山草原放牧綿羊採食量及消化測定方法的研究”;張普金教授、徐長林副研究員主持的“高寒牧區人工披鹼草草地退化機理及復壯措施的研究”等課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試驗站進行的研究項目還有胡自治教授主持的甘肅省科技廳攻關項目“高寒地區人工草地及其集約化管理”、“高寒地區營養體農業的研究”和省教育廳項目“東祁連山高寒灌叢生態特徵及放牧管理策略”、龍瑞軍教授主持的農業部項目“牧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張德罡教授主持的國際原子能機構項目“提高作物—家畜系統生產能力的研究”、“牛的補飼與繁育管理”以及與中國農科院合作項目“退化高寒草地生態監測”等。建站以來,共有800多名本專科生,50多名博、碩士生在該站完成了畢業論文。
草原站有試驗用草地180畝;教學、科研、辦公及生活用房1300m;試驗羊50隻,氣象站1個,溫室1個;反芻動物飼養室4間,機井1眼,有良好的水、電和通訊條件;實驗室配備有從事草原生態系統土壤、牧草、家畜各研究方向所需的基本儀器設備,可同時接納260名本、專科學生的教學實習和研究生做畢業論文和科學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