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藻類圖譜
- 作者:畢永紅、張春梅、宋高飛
- 題材:南水北調、乾渠藻類
- 語言:中文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1日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地:北京
- 頁數:135 頁
- 字數:213千字
- ISBN:9787030741738
- 類別:圖譜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CIP核字號:2022237645
成書過程,編寫背景,出版工作,內容說明,書籍目錄,項目資助,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編寫背景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於2014年12月完工通水,主幹渠全長1277千米,將丹江口水庫的優質水資源依靠自流分流至沿線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地的19座大中城市及100多個縣。當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京津冀豫的直接受益人口已達7900萬人。工程運行達到設計條件後,年平均調水量可達95億立方米,惠及總人口近2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氣候帶調水工程,通水以來生態補水效果明顯,緩解了受水區地下水超采問題,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中線乾渠作為一個特化的輸水通道,具有獨特性。中線乾渠為混凝土硬化基質,沿線水工構築物較多,缺乏明顯季節動態的流量且流速較大,導致其水體類型不同於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儘管渠道中不同水生生物種群/群落基本情況不一而足,但藻類作為水體初級生產者和食物網的基礎成分,是水體中相對豐富的類群。通水後的2015年1月,藻類通過硅藻類群的快速增殖和生物量積累對中線乾渠的獨特生境做出回響,因此,中線乾渠的藻類群落動態及其與輸水安全、水質穩定的關係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中線工程設計施工階段對生態環境問題預估不足,使得中線乾渠缺少預防與處置生態環境問題的空間和技術接口。中線乾渠通水以來,在營養鹽、水文水動力條件和生態因子的耦合作用下,藻類物種及其細胞密度不斷變化,特定時段特定藻類成為影響輸水水質穩定的突出生態風險源,成為中線乾渠輸水安全的瓶頸。而作為世界上特大型輸水工程,可供參考和借鑑的藻類數據資料匱乏,制約了中線乾渠的科學管理和順暢運行。為此,開展中線乾渠藻類群落動態及其演變規律的研究迫在眉睫。
著者開展了中線乾渠藻類的專題調查研究,研究過程中獲得了大量藻類圖片,這些圖片對於中線乾渠的管理、調查監測及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將其彙編成該書。該書為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藻類多樣性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出版工作
2023年3月1日,《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藻類圖譜》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責任編輯 | 責任校對 | 責任印製 | 封面設計 |
---|---|---|---|
王海光、趙小林 | 寧輝彩 | 吳兆東 | 北京圖閱盛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
內容說明
該書詳細記錄了采自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水域的藻類6門8綱21目37科69屬124種(含3變種1變型),包括每個物種的中文名、拉丁名、鑑定文獻、形態學特徵、分布範圍與生境等信息,並展示其光學顯微鏡照片或電子顯微鏡照片。書後附有藻類樣本採集地位置、理化數據,以及中文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便於讀者查詢和參考。該書豐富了長距離輸水工程及飲用水源水的藻類物種信息,可為藻類分類學、水域生態學、水環境科學、水質檢測及飲用水源水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與套用提供參考資料。
書籍目錄
藍藻門 Cyanophyta 1 一、藍藻綱 Cyanophyceae 1 (一)聚球藻目Synechococcales 1 1.平裂藻科 Merismopediaceae 1 (1)平裂藻屬 Merismopedia Meyen 1839 1 2.假魚腥藻科 Pseudanabaenaceae 2 (2)假魚腥藻屬 Pseudanabaena Lauterborn 1915 2 (3)澤絲藻屬 Limnothrix Meffert 1988 5 (二)螺旋藻目 Spirulinales 6 3.螺旋藻科 Spirulinaceae 6 (4)螺旋藻屬 Spirulina Turpin ex Gomont 1892 6 (三)色球藻目 Chroococcales 7 4.色球藻科 Chroococcaceae 7 (5)色球藻屬 Chroococcus Nageli 1849 7 5.微囊藻科 Microcystaceae 10 (6)微囊藻屬 Microcystis Kutzing 1833 10 6.異球藻科 Xenococcaceae 12 (7)擬甲色球藻屬 Chroococcidiopsis Geitler 1933 12 (四)顫藻目 Oscillatoriales 13 7.顫藻科 Oscillatoriaceae 13 (8)顫藻屬 Oscillatoria Vaucher ex Gomont 1892 13 (9)浮絲藻屬 Planktothrix Anagnostidis & Komárek 1988 14 (五)念珠藻目 Nostocales 16 8.束絲藻科 Aphanizomenonaceae 16 (10) 束絲藻屬 Aphanizomenon Morren ex Bornet & Flahault 1886 ‘1888’ 16 9.念珠藻科 Nostocaceae 17 (11) 長孢藻屬 Dolichospermum (Ralfs ex Bornet & Flahault) Wacklin et al.2009 17 硅藻門 Bacillariophyta 18 二、中心綱 Centricae 18 (六)圓篩藻目 Coscinodiscales 18 10.圓篩藻科 Coscinodiscaceae 18 (12)小環藻屬 Cyclotella (Kutzing) Brebisson 1838 18 (13)碟星藻屬 Discostella Houk & Klee 2004 22 (14)琳達藻屬 Lindavia (Schutt) de Toni & Forti 1900 23 (七)直鏈藻目 Melosirales 24 11.直鏈藻科 Melosiraceae 24 (15)直鏈藻屬 Melosira Agardh 1824 24 12.溝鏈藻科 Aulacoseiraceae 25 (16)溝鏈藻屬 Aulacoseira Thwaites 1848 25 (八)根管藻目 Rhizosoleniales 28 13.刺角藻科 Acanthocerataceae 28 (17)刺角藻屬 Acanthoceras Honigmann 1910 28 三、羽紋綱 Pennatae 29 (九)無殼縫目 Araphidiales 29 14.脆桿藻科 Fragilariaceae 29 (18)等片藻屬 Diatoma Bory de Saint-Vincent 1824 29 (19)脆桿藻屬 Fragilaria Lyngbye 1819 30 (20)假十字脆桿藻屬 Pseudostaurosira Williams & Round 1988 32 (21)肘形藻屬 Ulnaria (Kutzing) Compere 2001 34 (十)雙殼縫目 Biraphidinales 37 15.舟形藻科 Naviculaceae 37 (22)細小藻屬 Adlafia Moser 1998 37 (23)短紋藻屬 Brachysira Kutzing 1836 38 (24)舟形藻屬 Navicula Bory de Saint-Vincent 1822 39 (25)格形藻屬 Craticula Grunow 1867 44 (26)布紋藻屬 Gyrosigma Hassall 1845 46 (27)雙肋藻屬 Amphipleura Kutzing 1844 47 (28)美壁藻屬 Caloneis Cleve 1894 48 (29)雙壁藻屬 Diploneis (Ehrenberg) Cleve 1894 50 (30)鞍型藻屬 Sellaphora Mereschkowsky 1902 51 16.橋彎藻科 Cymbellaceae 56 (31)雙眉藻屬 Amphora Ehrenberg & Kutzing 1844 56 (32)橋彎藻屬 Cymbella Agardh 1830 57 (33)內絲藻屬 Encyonema Kutzing 1833 61 (34)擬內絲藻屬 Encyonopsis Krammer 1997 66 (35)彎肋藻屬 Cymbopleura (Krammer) Krammer 1997 67 (36)優美藻屬 Delicata Krammer 2003 68 17.異極藻科 Gomphonemaceae 70 (37)異極藻屬 Gomphonema Ehrenberg 1832 70 (38)中華異極藻屬 Gomphosinica Kociolek, You & Wang 2015 73 | (十一)單殼縫目 Monoraphidinales 74 18.曲絲藻科 Achnanthidiaceae 74 (39)曲絲藻屬 Achnanthidium Kutzing 1844 74 (40)卡氏藻屬 Karayevia Round & Bukhtiyarova 1998 84 19.卵形藻科 Cocconeidaceae 85 (41)卵形藻屬 Cocconeis Ehrenberg 1837 85 (十二)管殼縫目 Aulonoraphidinales 87 20.窗紋藻科 Epithemiaceae 87 (42)窗紋藻屬 Epithemia Kutzing 1844 87 21.菱形藻科 Nitzschiaceae 88 (43)菱形藻屬 Nitzschia Hassall 1845 88 (44)格魯諾藻屬 Grunowia Rabenhorst 1864 92 (45)細齒藻屬 Denticula Kutzing 1844 94 22.雙菱藻科 Surirellaceae 95 (46)波緣藻屬 Cymatopleura Smith 1851 95 (47)雙菱藻屬 Surirella Turpin 1828 97 隱藻門 Cryptophyta 98 四、隱藻綱 Cryptophyceae 98 (十三)隱藻目 Cryptomonadales 98 23.隱鞭藻科 Cryptomonadaceae 98 (48)隱藻屬 Cryptomonas Ehrenberg 1831 98 (49) 斜結隱藻屬 Plagioselmis Butcher ex Novarino, Lucas & Morrall 1994 99 金藻門 Chrysophyta 100 五、金藻綱 Chrysophyceae 100 (十四)色金藻目 Chromulinales 100 24.錐囊藻科 Dinobryonaceae 100 (50)錐囊藻屬 Dinobryon Ehrenberg 1834 100 甲藻門 Dinophyta 101 六、甲藻綱 Dinophyceae 101 (十五)多甲藻目 Peridiniales 101 25.角甲藻科 Ceratiaceae 101 (51)角甲藻屬 Ceratium Schrank 1793 101 綠藻門 Chlorophyta 102 七、綠藻綱 Chlorophyceae 102 (十六)團藻目 Volvocales 102 26.衣藻科 Chlamydomonadaceae 102 (52)衣藻屬 Chlamydomonas Ehrenherg 1833 102 27.團藻科 Volvocaceae 103 (53)實球藻屬 Pandorina Bory de Vincent 1824 103 (54)空球藻屬 Eudorina Ehrenberg 1831 104 (十七)綠球藻目 Chlorococcales105 28.小樁藻科 Characiaceae 105 (55)弓形藻屬 Schroederia Lemmermann 1898 105 29.小球藻科 Chlorellaceae 106 (56)四角藻屬 Tetraedron Kutzing 1845 106 (57)頂棘藻屬 Chodatella Lemmermann 1898 107 30.卵囊藻科 Oocystaceae 108 (58)卵囊藻屬 Oocystis Nageli 1855 108 (59)並聯藻屬 Quadrigula Printz 1915 109 (60)浮球藻屬 Planktosphaeria Smith 1918 110 31.網球藻科 Dictyosphaeraceae 111 (61)網球藻屬 Dictyosphaerium Nageli 1849 111 32.盤星藻科 Pediastraceae 112 (62)盤星藻屬 Pediastrum Meyen 1829 112 33.柵藻科 Scenedesmaceae 114 (63)柵藻屬 Scenedesmus Meyen 1929 114 (64)空星藻屬 Coelastrum Nageli 1849 117 (十八)絲藻目 Ulotrichales 119 34.絲藻科 Ulotrichaceae 119 (65)遊絲藻屬 Planctonema Schmidle 1903 119 (十九)剛毛藻目 Cladophorales 120 35.剛毛藻科 Cladophoraceae 120 (66)剛毛藻屬 Cladophora Kutzing 1843 120 八、雙星藻綱 Zygnematophyceae 121 (二十)雙星藻目 Zygnematales 121 36.雙星藻科 Zygnemataceae 121 (67)水綿屬 Spirogyra Link in Nees 1820 121 (68)轉板藻屬 Mougeotia Agardh 1824 122 (二十一)鼓藻目 Desmidiales 123 37.鼓藻科 Desmidiaceae 123 (69)角星鼓藻屬 Staurastrum Meyen ex Ralfs 1848 123 參考文獻125 附表Ⅰ 樣本採集地位置 129 附表Ⅱ 樣本採集地理化數據 130 中文名索引 132 拉丁名索引 134 |
項目資助
項目類別 | 項目名稱 |
---|---|
國家“十三五”科技重大專項 | 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 |
國家重點研發計畫 | 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治理 |
作者簡介
畢永紅,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六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藻類多樣性及其地理區系、藻類群落及其對不同干擾的回響機制和適應策略、套用藻類學。
張春梅,1994年生,女,大連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水域生態學。
宋高飛(1985—),女,河北邯鄲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實驗師,博士,研究方向為水域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