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歐大戟

南歐大戟

南歐大戟(學名:Euphorbia peplus)是大戟科、大戟屬的植物。分布在澳大利亞、台灣島、美洲、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香港、福建、廣西、雲南、廣東等地,一般生長在屋旁、路旁和草地,是一種常見的雜草[1],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在歐洲,南歐大戟一直被當作一種民間草藥,用於治療皮膚病哮喘癌症等。南歐大戟的汁液提取物中一種代號為PEP005的物質可用於治療非色素瘤皮膚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歐大戟
  • 拉丁學名:Euphorbia peplus Linn.
  • 別稱:癬草(福建)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大戟目
  • 亞目:大戟亞目 
  • :大戟科
  • 亞科大戟亞科
  • 大戟族
  • 大戟屬
  • 亞屬乳漿大戟亞屬
  • 分布區域:台灣(台北、台中)、廣東、香港、福建、廣西和雲南
  • 小大戟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纖細,長6-8厘米,直徑1-2毫米,下部多分枝。莖單一或自基部多分枝,斜向上開展,高20-28厘米,直徑約2毫米。葉互生,倒卵形至匙形,長1-5-4.0 厘米,寬7-18毫米,先端鈍圓、平截或微凹,基部楔形,邊緣自中部以上具細鋸齒,常無毛;葉柄長1-3毫米或無;總苞葉3-4枚,與莖生葉同形或相似;苞葉2枚,與莖生葉同形。
花序單生二歧分枝頂端,基部近無柄;總苞杯狀,高與直徑均約1毫米,邊緣4裂,裂片鈍圓,邊緣具睫毛;腺體4,新月形,先端具兩角,黃綠色。雄花數枚,常不伸出總苞外;雌花1枚,子房柄長2-3.5毫米,明顯伸出總苞外;子房具3個縱棱,光滑無毛;花柱3,分離;柱頭2裂。蒴果三棱狀球形,長與直徑均2-2.5毫米,無毛。種子卵棱狀,長1.2-1.3毫米,直徑0.7-0.8毫米,具縱棱,每個棱面上有規則排列的2-3個小孔,灰色或灰白色;種阜黃白色,盾狀,無柄。花果期2-10月。
南歐大戟

生長環境

多生於路旁、屋旁和草地。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中海沿岸(南歐至北非),歸化於亞洲、美洲和澳大利亞;我國的台灣(台北、台中)、廣東、香港、福建(廈門、福州)、廣西(南寧)和雲南(昆明)相繼發現歸化植株或種群。

主要價值

全草或乳汁(癬草):苦,寒。有毒。殺蟲,解毒。外用於癬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