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蠓是生活在南極半島的一種缺翅的搖蚊,是南極大陸上唯有翅亞綱中的昆蟲,也是南極大陸特有的物種。雖然“南極蠓”體長只有2至6毫米,卻能在極寒、乾燥、大風和高鹽度、高紫外線輻射的環境中生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極蠓
- 拉丁學名:Belgica antarctica Jacobs, 1900
- 別稱:南極搖蚊
- 二名法:Belgica antarctica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真節肢動物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雙翅目
- 亞目:長角亞目
- 科:搖蚊科
- 屬:Belgica
- 種:Belgica antarctica
- 分布區域:南極半島
形態特徵,繁殖狀況,研究進展,
形態特徵
“南極蠓”體長只有2至6毫米,它是南極大陸上唯一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昆蟲,也是南極大陸特有的物種。“南極蠓”生活在在寒冷的南極,是一種不會飛的蚊子。它卻能在極寒、乾燥、大風和高鹽度、高紫外線輻射的環境中生存。
繁殖狀況
南極蠓的幼蟲變為一種名為南極蠓的無翅昆蟲之前,它們要經歷兩個漫長的極地冬季和一個夏季,忍受冰凍與融化,乾燥和潮濕。那么這些幼蟲是怎么挺過來的呢?在一項實驗室的冰凍試驗中,這些幼蟲幾乎失去了體內一半的水分,並且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分子,其作用類似於防凍劑。這種防止冷凍脫水的物質避免了幼蟲濃縮的血液中出現致命的冰凌。
研究進展
科學家對“南極蠓”進行了基因測序,發現其基因組規模極小,這可能就是“南極蠓”能在南極生存的一個秘訣。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南極蠓”進行基因測序後發現,其基因組規模大約只包含9900萬個鹼基對,而人類基因組則有約32億個鹼基對。進一步研究發現,與普通蚊子、蒼蠅等昆蟲相比,“南極蠓”的基因組中重複的基因序列很少,但“有用”的基因卻足夠多,包括與代謝功能、身體發育相關的基因等。科學家認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南極蠓”不斷調整遺傳信息,而基因組“減負”可能是其適應嚴酷環境的秘訣之一。這為研究生物在極端環境下的進化方向等提供了重要信息。